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有異味的名單(4)
大清帝國中下層官員的正常俸祿可能是當時全世界各國官員中最低的。光緒年間,官員的俸祿為: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九品33兩。而且就是這點兒官餉也常常因為帝國"財政緊張"而八折發放。也就是說,官職低下但是直接管理百姓的"縣太爺",月俸僅剩了三四十兩銀子。餉銀不夠用,不靠"外快"靠什麼?於是帝國官場就有了明確的"陋規錢"的制度:凡是想當官的,可以拿錢買,叫做"捐官"。辦理"捐官"手續時,要根據官職的大小交一筆錢,這筆錢最後按月結算分給有關的官員。鹹豐之後,這種收入竟然成為帝國官員的主要收入。即使是最下層的京官,這種收入每月也在幾十兩之數,一年就有數百兩。同時,只要是當官的,每年還有不算受賄的額外收入,即下級官員送上的禮。由於這是帝國的一種"制度",於是就有"冰敬"、"炭敬"、"別敬"等文雅含蓄的名目。所謂"冰敬",是夏天送的錢,好像是"降溫費",在巡撫、督軍和軍機們之間通行。"炭敬",是冬天送的錢,好像是"取暖費"。帝國最流行的是"別敬",即一個官員得到升遷時送給有關官員的"感謝費"。這種"感謝費"的價碼根據官職大小和"感情"薄厚而定,少則十兩八兩,多則上千數萬。一位曾經從帝國都城普通衙門升遷到四川省當官的官員在自己的筆記中記載了他臨行時送的"別敬"數目是白銀15萬兩。而另一位到陝西任糧道的官員的"別敬"達到了17萬兩。自己的巨款迫不得已給了別人,那麼他們只有在其任上迅速地將"本""賺"回來,當然賺的肯定還有"本"以外的"利",因為比他們更小的官員在升遷的時候也會給他們送"別敬"。帝國的官員沒有一個是"窮官"。但是,整個帝國內,沒有一個官員不叫喚自己"窮"的。就連王公們也時時要表露出自己就快"山窮水盡"了。這是帝國在19世紀末的又一種黑暗:聲明自己"窮",無不是索賄的一種暗示--帝國末期官員們有多少錢也覺得不夠花的原因之一就是生活糜爛。清末,中國有了一句幾乎無人不知的話,而且流傳甚久:天下越亂,國人越吃。官員們狂吃不止的時候,也就是這個政權即將崩潰的時候。帝國的官員們向來是"連吃帶玩"的。那時的國人都愛"聽戲":"晚近士大夫習於聲色,群以酒食徵逐為樂,而京師尤甚,有好事者賦詩以記之曰:'六街如砥電燈紅,徹夜輪蹄西復東;天樂聽完聽慶樂,惠豐吃罷吃同豐。街頭儘是郎員主,談助無非白髮中。除卻早衙遲畫到,閑來只是逛衚衕。'"徐珂:《清稗類鈔》。所謂"天樂"、"慶樂"為戲園子,"惠豐"、"同豐"是飯館,而"衚衕"指的則是妓院。官員們為了應酬吃喝整日奔忙,往往一個晚上同時在幾個大飯莊或者張府李府之間來回"趕場"。"大宴會無月無之,小應酬無日無之",杯碗羅列,山珍海味,劃拳行令,一醉方休。震鈞《天咫偶聞》記載:"今日一筵之費,至十金,一戲之費,至百金。"官員們吃起來花樣百出,不怕花銀子。《汪穰卿筆記》中說:京官四人為食魚翅之盛會,其法一百六十金購上等魚翅,復剔選再四而平鋪於蒸籠,蒸之極爛,又以火腿四肘、雞四隻亦精選,火腿去爪、去滴油、去骨,雞鴨去腹中物、去爪翼,煮極融化而漉其汁。則又以火腿、雞、鴨各四,再以前汁煮之,並撤去其油,使其清腴,乃以蒸爛之魚翅入之,味之鮮美蓋平常所無。聞所費並各物及賞犒庖丁,人計之約用三百餘金,是亦古今食譜中豪舉矣。四人者為翰林林貽書、商部主事沈瑤慶、候選道陳某,其一人則不記矣。汪康年:《汪穰卿筆記》。這樣的菜肴,不要說花多少銀子,僅僅消耗的時間就很可觀。當時帝國的政治局勢每分每秒都在惡化,災難同時每分每秒地在向帝國臨近,而帝國的政府官員卻能耐心地觀看廚子們如此煩瑣地製作一道菜,其心態令人吃驚。更令人吃驚的事還有。儘管京城裏已是一片混亂,但是戲園子裏的劇卻照演不誤,官員們捧坤角的彩也照喝不誤:"近日京師梨園,聲價十倍,紅氍毹上,清歌一曲,纏頭輒費千金。"《覺花寮雜記》,轉引自《舊京人物與風情》,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63頁。帝國的時局越危機,官員們好像越開心。外國聯軍雲集中國沿海,義和團雲集北京城內,炮火連天,屍體遍地,帝國的官員們越發表示出對"藝術"的酷愛。為了更熱鬧些,他們每人交上幾兩銀子--謂之"湊份子"--然後聚在一起擺酒席招妓女:"同年公會,官僚雅集,往往聚集數百金,供一朝揮霍,猶苦不足。"震鈞:《天咫偶聞》。也許在炮聲中,戲子們的歌唱和妓女們的媚笑,更有另外的一番風韻?有人這樣描繪帝國的官員:胖、好色、虛弱。準確之極。這樣的官員,在處理國家大事的時候,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就用不著奇怪了。曾經當過賽金花丈夫的帝國大員洪鈞是舉國公認的欣賞美女的內行,但在國家外交上卻是一個白癡。他奉命到中俄邊境和俄方一起"勘測邊界",由於手上沒有當地的地圖,他竟然從俄國人那裏買來一張,然後按照俄國人畫好的地圖"勘測邊界",其結果可想而知。另外一個帝國官員崇厚,奉命到俄國去談判關於新疆伊犁的問題。俄國人發現,這個中華帝國政府派來的官員竟然連基本的外交知識和起碼的地理知識都不具備,並且"他急於回國料理家務",於是,在俄國人故意天花亂墜的一陣阿諛奉承之後,崇厚便稀裡糊塗地在條約上籤了字。他根本不知道,他的大筆一揮,不但中華帝國政府要毫無道理地支付給俄國人相當於500萬盧布的"賠款",而且竟然把特克斯河流域和重要的軍事隘口木扎提山口全都"割讓"給了俄國。朝廷知道後,急電崇厚,不許他在條約上簽字,但是,朝廷的電報到達的時候,這位帝國官員不但已經簽了字,而且"未經奉旨擅自回國"了。"君以國為市,以民為醢。"--朝廷把國家當成了一個交易大市場,官員以揮霍民脂民膏為樂事。於是,最深切、最慘痛的災難向危機中的帝國撲面而來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