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與走私鹽一樣危險"的…
一個叫做陳恆慶的帝國官員的家就在西什庫教堂附近,在義和團圍攻教堂的那些日子裡,他"嘗登牆觀戰,其見聞較切也"。他把他所看見的事情記載了下來,其中的古怪離奇叫人不知當信與否,《歸裡清譚》:義和拳及虎神營兵,日日圍攻,予親見之。聞教堂內教士、教民約三四百人,其兵械只有槍數十。義和拳挾煤油柴草,從外誦咒以焚其室,迄不能燃,於是謠言出矣,謂教民以女血塗其瓦,並取女血盛以盎,埋之地做鎮物,故咒不能靈。大學士(誤)啟秀獻策於端王、莊王曰:"此等義和拳,道術尚淺。五台山有老和尚,其道最深,宜飛檄請之。"乃專騎馳請,十日而至。啟秀在軍機處賀曰:"明日太平矣。"問其故,曰:"五台山大和尚至矣,教堂一毀,則天下大定。"聞者為之匿笑。和尚往莊王府邸,先選拳匪之精壯者數百,又選紅燈照女子數十人。協同揀選者,大學士剛毅也。韶年女子,手攜紅巾,足著小紅履,腰系紅帶,下垂及足,額有紅抹,掩映粉黛,口誦神咒,蹀躞於府廳氍毹之上。樂部歌妓唱盪韻,舞長袖,不能比也。揀選事畢,莊王問大和尚何日可攻打教堂,和尚輪指以卜曰:"今日三點鐘為最吉。"又問:"騎馬乎?步行乎?"和尚閉目而言曰:"騎載勛(莊王)之馬,備一大刀。"於是跨馬挾刀率拳匪直入西安門,紅燈照尾其後,剛毅亦以紅布纏腰纏頭,隨之步行。西安門內有當店兩座,早被拳匪搶掠一空,和尚暫坐其中,以待吉時。座前酒一壺,菜一盤,自斟自飲。剛毅及諸拳匪侍立於庭。將報三點鐘,予在寓登壁而觀,家人阻予曰:"槍彈飛來奈何?"予曰:"今日拚死觀此一劇。"旋見和尚策馬率領拳匪直撲教堂,指令縱火,教堂猝發數槍,正中和尚要害,墜於馬下。拳匪大師兄居前者亦被彈而倒,後隊大潰,數人拖一屍而奔。紅燈照幼女有被踐而死者,鞣花碎玉,殊可惜也。敗北者一擁出西安門,剛毅立不能穩,足不能動,力抱門柱而立。一老閽人不知其為宰相也,曰:"你老先生如此年紀,亦學此道,何自苦也。"拳匪拖屍徑奔莊王府,中道謂人曰"和尚暨大師兄暫睡耳,吾當以神咒醒之。"途人竊語曰:"恐長眠不起矣。"《凌霄一士隨筆》卷八第十七期。要不是白紙黑字的歷史記載,這幅景象無論如何也不像是一場關係到國家命運、政治前途和外交危機的真正的戰鬥。而這場滑稽戲中的主角卻都是帝國政權中的重量級人物:帝**機大臣啟秀,帝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端郡王載漪,京城步軍統領載勛,另外一位就是那位來自五台山的"法力"無邊的大師了。當啟秀提出邀請大和尚前來破敵時,慈禧太后鄭重批準並命啟秀親自處理這件事--整個帝國從上到下,在這一瞬間,把國家的命運寄托在了一個和尚身上!除了那幾個"匿笑"的官員之外,在這件絕頂荒唐的事件中,最認真、最嚴肅的是載漪和載勛兩兄弟。這兩個帝國的高級大員把"師傅"迎接到自己的府邸,"鹹執弟子禮",然後"贈如意錦緞",再封"師傅"為"盪魔大國師"。當"師傅"出發"盪魔"的時候,載家兄弟脫下了"官衣",換上了義和團農民們的打扮--"皆裹紅巾,短衣執刀以從"--"戰鬥"的時候,他們"身先士卒"--這份勇敢和獻身精神在帝國中可謂多年不見了--在"拳"民們夾道歡呼的一瞬間,他們也許還真感到了"為國赴湯蹈火"的榮光。而更讓義和團們感到放心的是,"我們的大和尚"不但和他們一樣自稱"關聖降神附其身","攜青龍刀一柄騎赤兔馬往攻",更重要的是,大和尚的懷裡還抱著"《春秋》一部"--與其說這位大和尚靠的是"法術"在戰鬥,不如說他依仗的是中國文化在"衝殺"--這完全符合中國人的心理,因為拚武器和實力咱不行,論文化全世界哪個能比?京城百姓的歡呼聲隨之震耳欲聾。這一下,教堂裡那些心驚肉跳的洋人們禁不住探出頭來,他們看見的情景令他們亦真亦幻:一個披著袈裟的老頭騎在一匹紅馬上瘋瘋癲癲而來,如果說這是武裝攻擊,他手裡提著一柄刀可以理解,可同時抱著一匣子書本是何目的?炮彈爆炸,子彈射來,披著袈裟的騎馬老頭瞬間被子彈擊倒,"墜於馬下",伴隨著大和尚進攻的嘈雜的吶喊聲突然終止。天地間一下子寂靜下來,無論是進攻的還是看熱鬧的中國人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就是到了這個時候,洋人們也許還沒弄明白剛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陪同大和尚一起被洋人子彈打死的,還有一位義和團的大師兄,義和團的農民們拖著他們的屍體往回跑。在夕陽殘照的衚衕中,看熱鬧的北京人緊追不捨,一個勁兒地問:"這是怎麼了?"義和團團員回答:"師傅'睡了'。"最令人百感交集的莫過於帝國的農民們對於他們弟兄的戰死的解釋。一個"睡"字,悠遠綿長,淒涼婉約,猶如杜詩湯曲中征夫怨婦的悲愴呻吟,情傷千古,令天地欲哭無淚。無論是帝國的農民還是帝國的軍隊,在與洋人們的戰鬥中所持的信念是堅定的:這不是人與人的戰鬥,這是神與鬼的戰鬥。無論是教堂之戰、使館之戰還是街頭上的戰鬥,其模式幾乎相同:洋人們開槍,中國人"作法"。"鬼"有槍彈,"神"有法術。一方是在現實中作戰,一方是在幻覺中作戰。因此,戰鬥的結局便是:一方在屠殺,一方在自殺。"長安街奧國使館看人兇猛,登時開快槍數百響,槍斃者數十人,良莠在內,玉石不分。"《石濤山人見聞錄》,載《義和團運動史料叢編》。"拳匪自言臨陣時,密誦所傳符咒能避槍炮。有誦聲未絕,即中槍撲地死者。"胡思敬:《驢背圖》,載《義和團》。既然是"神",帝國的農民們便固執地認為使用"咒語"便可以把洋人的槍"閉住",但是,"洋兵來,眾駭欲奔,大師兄曰,勿傷。各授一飄,令向洋兵而舞。洋兵舉槍擬之,大師兄曰,進,則槍已閉矣。眾進,槍發,無一得免者。"黃曾源:《義和團事實》,載《義和團運動史料叢編》。一般來說,大多數中國人對生活的看法是物質主義的。中國人是不願意輕易失去生命的,因為在中國人的思維裡,那個被西方宗教所看好的"幸福而美麗的天堂"根本不存在。但是,崇尚物質主義的中國人卻並不拒絕"遠大的幻想"--"他們的臉色像聖徒一樣閃爍著獻身的精神"--義和團們的視死如歸是確切的。但是,更確切的是,帝國的農民們根本不相信"神仙附體"的自己竟然能死。即使目睹了太多的死之後,他們依舊不願意承認"神仙"的失靈。中國人對連自己都說不清的"神"有一種無法解釋的堅信不疑。如果堅持要解釋的話,只有這樣的理由可能是一個出路:在中國人的性格深層裡,有一個民族心理的慣性,即:可以承擔犧牲,但不能接受失敗,尤其是不能接受為失敗而犧牲。可是,無論是多麼短暫的"睡"了,人還是死了,證實這一點並不需要多少現代科學知識:帝國6月的暑天裡,死屍兩天后就開始腐爛了。於是,義和團們便開始尋找各種可以自圓其說的理由來解釋死亡。需要指出的事實是,在關於義和團戰鬥的史料記載中,幾乎看不到義和團首領們死在戰場上的記錄,在死亡的義和團團員中以未成年的孩子居多。對此,當時普遍的解釋是:"團與洋人戰,傷斃者以童子最多,年壯者次之,所謂老師師兄者受傷甚少。傳言童子法力小,故多傷亡。年壯者法力不一,故有傷,有不傷。老師師兄則多神術,槍彈炮彈近身則遁衣而下,故無傷。"顯然,這樣的解釋對農民首領們的名譽是有利的。可還是有人看得明白:義和團"臨陣以童子為前隊,年壯者居中,老師師兄在後督戰,見前隊倒斃,即反奔"。佚名:《天津一月記》,載《義和團》。無論怎樣,都不應該責備帝國的農民們,因為畢竟是他們在為19世紀末的整個大清帝國承擔著無法避免的死亡。即使是這個帝國的高級官員們"皆裹紅巾,短衣持刀以從",但是究竟沒有聽說哪一位官員犧牲在進攻的隊伍前面。帝國京城內每一處戰場的情景無一例外的是,洋人的槍聲一響,"後面的人"跑起來比誰都快。更何況大部分官員根本沒有上戰場,他們正聚集在各種酒席宴會上,爭相傳播著各種離奇古怪的消息,那一張張"胖、好色、虛弱"的臉上浮現著愚昧的嬉笑。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