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載家兄弟和石榴裙邊(2)
端郡王府邸內外真箇熱鬧!車水馬龍,彩旗招展,揭帖標語,鑼鼓喧天。

數百義和團的農民們在府邸大門口設起了"拳壇",香煙繚繞,咒語聲聲。

看熱鬧的北京平民第一次看到普通農民居然可以在皇親府邸隨便出入,頓時感到世道好像有什麼不對勁兒了。

不對勁兒的世道極大地興奮了皇城平民一貫單調的心情。一會兒聽說端郡王帶著義和團們去殺"二毛子"了,於是人們蜂擁著跟隨而去;一會兒又聽說莊親王載勛帶著義和團去抄"勾結洋人"的官員的家去了,於是又蜂擁著跟隨而去。

京城的人們不感到累,這座城市的居民原本就是政治居民--連最貧苦的撿煤渣的老太太都能透露出點朝廷裡的秘密。

接著,又聽說端郡王家裏的義和團們開練了:在一個被端郡王封為統帶的義和團首領的指揮下,幾個十三四歲的農民孩子,紅衣紅褲舞弄了一陣子就進入了"神仙附體"的階段:口吐白沫,幾近昏迷,突然又跳起來,幾聲怪叫,雙手向空中亂抓,彷彿抓到了什麼。

看熱鬧的人們突然歡呼起來,原來端郡王載漪打開大門出來了。這位目前最得勢的王爺撲通跪倒在壇前,表示了對義和團"法術"的崇拜。

這一跪,把京城的臣民跪得心口直顫。端郡王當即表示:"真乃神力也!

"他決定入宮,把義和團的神奇之術稟奏太后!這就是帝國的總理衙門大臣載漪,中國近代史上最值得敘述的帝國官員之一。

端郡王的一生簡直就是一個皇親國戚、紈絝子弟、高級官僚、流浪罪犯的傳奇。

這個皇親中既無文名也無武功的子弟,卻多次神差鬼使地時來運轉,最後幾乎當上當朝皇帝的父親。

經過大喜大悲亦真亦幻之後,他被外國聯軍堅決地要求處以死刑,但是,帝國的數十個高官大員被處死了,惟獨他沒有死。

他神奇地逃脫了洋人們的仇恨,遊盪在中國荒涼的西北邊陲,過著土豪一樣的日子。

金錢短缺的時候,他收到慈禧太后派人送來的數盆梅花,扒開花盆裏的土,他看見每只花盆裏都埋著一塊沉重的金錁子。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傳奇的人物,無論在官史還是野史中,關於他的記載卻少之又少,好像帝國的歷史上根本沒有過這個人一樣。

倒是一個洋人--日本人吉田良太郎所著的《西巡迴鑾始末記》中尚留有他的歷史痕跡:端邸以近支王公,謀竊神器,其驕暴樂禍,性使然也。

或傳其父親王有隱德於太后,故太后親之。戊戌政變,漪與其兄載濂,其弟載瀾告密於太后,故太后尤德之,使掌虎神營,而禍自此始。

大阿哥即立,欲速正大位,其謀甚亟,而外人再三尼之。故說者謂端邸之排斥外人,非公憤,實私仇,誠篤論也。

(日)吉田良太郎:《西巡迴鑾始末記》卷二。這個日本人是站在洋人的立場上來評價載漪的。

書中暗示載漪和慈禧的關係起源於慈禧和載漪的父親奕■說不明白的密切來往,這倒是解釋慈禧為什麼會被一個不學無術的莽撞之人左右的角度之一。

載漪,道光皇帝第五子親王奕■之次子,是慈禧的侄子,是當今皇帝光緒的嫡堂兄弟。

他的父親奕■沒有當皇帝的運氣,年齡隻比其異母兄弟鹹豐皇帝小六天。

載漪生來也運氣不佳,因為他是八個兄弟中的老二,按照帝國的規矩,除了奉旨"世襲罔替"的親王可以世代承襲親王的爵位之外,其餘的只能封爵,自親王以至輔國將軍,在父死子繼的時候照例要降一等承襲。

所以,奕■雖然是親王,但是他死了之後,不但老二載漪以下的兒子不可能被封為親王,就是老大長子載濂,也只能襲封為貝勒加郡王銜。

至於載漪,頂多可以得到個輔國公的封號。但是,載漪,這個被史書多記載為"魯莽淺薄,不學無術"的皇親公子,硬是時來運轉了。

按照中國人的說法,這位王爺實在是"福大命大造化大"。他首先得利於另一支皇親的繁殖能力不佳。

嘉慶皇帝的第四個兒子綿忻生前被封為瑞懷親王。這位親王只有一個兒子,名叫奕志,按照帝國的"規矩",綿忻死後,奕志降一等世襲爵位,為瑞郡王。

但是,奕志一生也沒能有一個兒子,死的時候也就沒有後代世襲爵位,這被中國人叫做"國除",大概是從此被國家開除了的意思。

為了避免一支皇親被國家開除,鹹豐皇帝命令奕■的第二個兒子載漪過繼到"綿"字皇族,襲承奕志的爵位。

載漪因此被封為貝勒,地位一下子和本家長子的地位持平了。但是,貝勒距離郡王的級別還相差甚遠,載漪如何又能成為權重一時的郡王呢?

這又是載漪的福氣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他娶了一個媳婦,這個媳婦不是別人,而是慈禧太后的內侄女。

慈禧的親弟弟叫做桂祥。桂祥有三個女兒,長女就是在慈禧的安排下嫁給了光緒且令光緒彆扭了一輩子的隆裕皇后。

次女即是載漪的福晉,三女則嫁給了另外一個"載"字輩的皇親輔國公載澤。

載漪娶桂祥的次女為妻,是否是慈禧的主導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載漪家族和慈禧的關係絕不一般,不然載漪不會得到慈禧的歡心,慈禧也沒有理由把侄女嫁給載漪以加強彼此的"友誼"。

載漪娶慈禧的侄女的日期幾乎和光緒皇帝大婚的時間互為先後。載漪結婚不久,慈禧60壽辰到了,載漪從貝勒被進封為端郡王。

這個進封至少在皇族進封爵位的規矩中是一個特例,不是慈禧的意志絕無可能。

慈禧母家的勢力之大在帝國中已經成為鐵一樣的現實,與載漪的好運氣形成相對比的是,桂祥的弟弟兆祥也有一女,嫁的是貝勒載澍,結果夫妻吵架,兆祥告到慈禧那裏,倒霉的載澍居然被慈禧關押起來,一個身為貝勒的皇親國戚形同囚徒。

載漪被授予"端郡王"的封號,本身就是一個歷史笑話。載漪襲承的是瑞親王綿忻之子奕志死後的爵位,即使當上郡王,也應該按照綿忻的爵號為"瑞郡王",但是:鹹豐十年,命以親王子載漪為奕志後,襲貝勒。

光緒十九年,加郡王銜。十九年九月,授為禦前大臣。二十年,進封端郡王。

循故事,宜仍舊號,更名端者,述旨誤,遂因之。《清史·瑞親王綿忻傳》。

所謂"述旨誤",是說辦理手續的大臣把字寫錯了。原來,軍機大臣們奉旨書寫進封文件時,官員把"瑞"字錯寫成了"端"字,稀裡糊塗地呈奏了上去。

更糊塗的是,皇帝也沒把這個錯字看出來,硃筆一畫,批準了。王言即出,便是成法,沒有更改的道理,結果在官員和皇帝的共同糊塗中,本來被過繼到"綿"字輩,指望能夠繼承"瑞王"封號的載漪,到了封王的時候卻成了"端王"--皇族瑞懷親王綿忻一支的爵位封號到此真的"國除"了。

無論是"瑞"還是"端",對於載漪都無關緊要,反正他已經是帝國的郡王了。

載漪最大的福氣是兒子被立為皇儲。這件"盛事"的突然出現還來自於載漪的裙帶關係。

《十朝詩乘》雲:至是東朝再訓政,忽別議為穆宗立嗣,蓋預為廢立地也。

近支中惟端王福晉出入椒掖,承眷特隆。所謂"佛香高閣盤旋上,親挽■輦有福金"者,即詠此事。

溥■得立,實由此。此時朝士雖無敢昌言抗議,而私憂竊嘆,每見篇章。

郭則■:《十朝野乘》卷二十三。載漪的福晉和慈禧的關係甚是親密,到了可以在慈禧的轎子前後晃來晃去和太后竊竊私語的地步。

在載漪的兒子當選皇儲的問題上,想在日後當上和慈禧一樣的皇太后的載漪的福晉絕對脫不開"拉關係走後門"的乾係。

洋人堅決反對載漪的兒子當帝國的皇帝。帝國預立皇儲的詔書下達之日,載漪囑其王府僕人:"各國公使將於今日來賀溥■為大阿哥事,汝等宜預備茶點。

"可是,"至夜寂然"。第二天載漪又囑,"至夜又寂然"。第三天載漪仍囑備好茶點,"至夜復寂然"。

史書記載:"自是,載漪之痛恨外人也,幾於不共戴天之勢。"宋玉卿編《戊壬錄》之《立儲始末》。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