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載家兄弟和石榴裙邊(3)
在慈禧的包庇下,帝國的最高決策權掌握在一小撮滿族王公手中,而以"載"字輩的權力為最。他們是:載濂、載漪、載瀾和載勛。前三位是親兄弟,載濂則是自然承襲的郡王,載漪不但也是一個郡王,而且還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大臣兼禁衛軍虎神營總兵,老三載瀾的爵位是輔國公,出任禁衛軍右翼總兵,哥仨掌握著帝國京畿部隊的軍權。而載勛,是"世襲罔替"的莊親王。莊親王是康熙年間八大近支勛臣之一--與皇帝的血統最近的那支親系,號稱"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其第一代莊親王碩塞,是清太宗第五子,為帝國的開國立過重大戰功。第三代莊親王允祿是朝廷的內務府總管,曾任正紅旗漢軍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鑲黃旗滿洲都統,領親王雙俸。第四代莊親王永■先後任鑲紅旗蒙古都統、正紅旗滿洲都統,掌管宗任府,署領侍衛內大臣。第五代莊親王綿課,先後任正紅旗蒙古都統、署領正白旗侍衛內大臣、正黃旗侍衛內大臣,署正白旗漢軍都統、鑲藍旗滿洲都統等職。到載勛這一輩,已經是第十代莊親王了,其門第已經在大清帝國的歷史上顯赫了近二百年之久。載勛此刻是總統禁軍,同樣軍權在握。關於載家兄弟的權勢,在帝國土地上出版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甚至也刊登文章,繪聲繪色地描述說,慈禧已經給了載家兄弟一把可以"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從史實上分析,這是洋人們被嚇出來的幻覺。但是,即使沒有這個幻覺,這些既無政治才能也無軍事經驗的貴族弟子居然在帝國政府的中央形成一個權力的核心,這個現實已經足以令人心驚肉跳。載家弟兄為了純粹的私仇,把整個帝國捆綁在危機之上,以最無知的頭腦、最下流的手段和最自私的目的,狂熱地迎接他們自己的"節日",如同一夥盜賊慶賀他們的一次盜竊行動順利得手一樣。那些被飢餓和絕望逼上不歸之路的帝國的農民們,他們沒有一個能夠知道宮廷裡發生的一切,他們關於帝國政治的所有知識僅限於街頭巷尾的傳說和世代臆造出來的深宮情節。現在,他們能夠進入帝國的京城,甚至"駐紮"在王府中,得到王公們的承認,並且成為皇族們的"手下"甚至"家人",這無異於讀書人考取了功名,做官者得到了晉陞,其社會地位得到了帝國的承認,農民們原本的不平之心終於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王府裡,他們除了悄然窺視偌大的府宅之內深不可測的門廊院落,吃著用王府的巨大鐵鍋燒出來的大塊豬肉外,關於"國家大事"他們什麼也不知道。那些巨大的假山、富麗的飛簷和茂密的紫丁香樹遮住了他們的視線--他們的視線也只能到眼前為止。如同無法得知王爺們的私生活的真相一樣,農民們根本無法得知任何"國事"的真相。雖然他們無疑是帝國農民中"大開了眼界"的"幸運者",但是當他們在王府前院中站立或走動的時候,內心裏除了畏懼還是畏懼以及在畏懼之後愈加深刻的卑微。他們的情緒不算複雜,或者說自打進城之後,他們的思維和熱情變得更加單純了。至於國家、政治、外交、法律等等概念,連帝國的主宰者們都沒搞明白,如何苛求帝國的農民能比帝國的王公們更明白?如果說端郡王載漪對外國人的仇恨是來自外國人強烈反對他的兒子當皇帝,那麼,莊親王載勛的舉動就讓人有點摸不清頭緒了。載勛對外國人的仇恨比載漪更強烈。他的府邸不但是義和團"坎"字團的總部,他的家人,連同他自己,都成了義和團中的一員。自義和團的農民們進入北京城的時候起,這位親王就變成了"舉事"的農民們的頭頭。他騎著馬,在農民們的簇擁下,亂闖於北京的大街小巷。京城的所有城門上都貼上了以他的名義發佈的佈告,內容是:"殺一男洋人,賞銀五十,殺一女洋人,賞銀四十,殺一洋嬰,賞銀二十。"《景善日記》1900年5月26日。載勛位於西皇城根太平倉的府邸門前,在數月的光景裡,幾乎成為大清帝國刑場的代名詞。只要說是"殺洋人"或者"殺二毛子",儘管往莊親王府邸的大門前跑,準能看見人頭落地的熱鬧。載勛還是帶領義和團的農民抄那些"裏通外國"的官員的家的首領,無論是多大的官,只要看見騎在馬背上的莊親王那張似笑非笑的臉,就知道家產算是完蛋了,弄不好還會被義和團們拉到莊王府門前砍了頭。莊親王載勛召集義和團的地點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三義廟。北京叫做三義廟的地方很多,至少有七處,這是因為民間供奉三國人物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的風俗很盛的緣故。和莊親王家族最密切的是海澱萬泉莊附近的三義廟。1900年的時候,這個地方流泉遍地,或注入荒池,或暗伏草徑,春夏之交,晴雲碧樹,鳥語花香。這座廟是莊親王出資修繕的,親王的管家還在這裏購置了數頃田地。莊親王載勛就在這樣的鳥語花香中召集義和團的農民們開會練拳,三義廟四處流淌的溪流映照出帝國蓬勃的造反景象。數月之後,巨大的莊親王府邸被外國聯軍燒毀。洋人們沒有忘記三義廟這座美麗的廟宇,它和莊親王府一樣成為了一片灰燼。在這個時刻,帝國所有的官員們都緊張起來,因為必須對擁進城來的義和團們迅速做出反應。政治經驗告訴他們,這樣的反應別說出現錯誤,就是反應得慢了,都可能招致殺身之禍。帝國的大小官員們在家裏緊閉大門和家人和同僚徹夜秉燭商談,前因、後果、發展、結局,所有商談和討論的內容都不是國家將面臨著什麼和遭遇到什麼,而是自己將面臨著什麼和遭遇到什麼。慌亂的日子中,突然有傳聞說,軍機大臣剛毅請太后收集義和團為"團練",讓端郡王載漪統一指揮。據說"太后信之"。接著,太后"召見義和團大師兄曹福田"的消息傳來。又據說太后"獎其英勇"。都是"據說"、"據說",但是,帝國的官員們很快就親眼得見了:兩宮從西苑起駕回大內,2000義和團農民從瀛秀門到西華門沿路排列成護衛隊伍,他們清理街道,大聲呵斥圍觀者,儼然皇家衛隊的模樣。而太后臉上一片慈祥,她老人家"賞銀兩千兩,慰勞有嘉"。無需再商談和討論什麼了,什麼都明明白白了:義和團萬歲!於是,帝國的官員們毫不負責地將國家推向災難。從帝國官員們千奇百怪的反應上,就可以看出在此風雲變幻的時刻大清帝國的命運究竟掌握在一夥什麼樣的官員手中。有主張把駐華外國使節全部殺光了萬事大吉的--知府曾廉、編修王龍文獻"三策",請求端郡王載漪轉奏太后:"攻東交民巷,盡殺使臣,上策也;廢舊約,令夷人就我範疇,中策也;若始戰中和,與銜壁與(予)親何異?"惟恐天下不亂的端郡王載漪看到此論不禁大喜:"此公論也!"羅■■《庚子國變記》,載《清代野史》卷一,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30頁。有給殺光外國使節尋找理由的--編修蕭榮爵:"夷狄無君父二千餘年,天假手義民盡滅之,時不可失。"同上。有直接歌頌義和團的:知府曾廉、禦史劉嘉謨--"義民所至,秋毫無犯,宜詔令按戶搜殺教民,以絕亂源。"同上。有主張把過去辦理洋務的人和與洋人有密切關係的人重新定罪的--郎中左紹佐:"請戮郭嵩燾、丁日昌之屍,以謝天下。"同上。有主張為過去的"教案"平反的--主事萬秉■:"請議恤天津教案所殺十六人。"同上。有想趁機洗刷罪名的--侍郎長麟因為站在光緒一邊被慈禧罷免,現在急於立功:"請率義民前敵!"羅■■《庚子國變記》,載《清代野史》卷一,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30頁。有信口胡說的--只要太后高興,即使是最不可能的事,也能隨便說出口,而將整個國家的命運和百姓的安危視為兒戲的--禦史徐道■:"洪鈞老祖已命五龍把守大沽,夷船盡沒。"禦史徐嘉言:"已得關壯繆帛書,書曰夷當自滅。"同上。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