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中國軍團(1)
必須特別指出的是,1900年7月13日,在對天津城發起總攻的聯軍中,有一支高舉著英國國旗並在英軍中擔任攻城任務的主力部隊顯得格外奇特:這是一群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的身體強壯的年輕人,他們身穿帶銅扣的黃色輕質卡其斜紋棉布緊身上衣,其頸部和手腕處收得很緊,同樣布料的暗藍色的寬鬆褲自小腿至腳腕被藍色的綁腿布帶纏繞。

紅色的背帶和紅寬腰帶。腳上是白色的襪子和中國式的黑色布鞋。他們手中拿的是清一色的馬丁尼-亨利式來複槍,胸前掛有五個子彈袋,固定子彈袋的三條窄帶由結實的棕色皮革製成。

袖章是紅底金色。頭戴低頂的寬邊草帽,其形狀類似於英國海軍戴的"Sennet"帽,只是這種英式帽子戴在這群年輕人的頭上時其頂部微微聳起,因為他們人人都有的那條長長的髮辮被摺疊起來藏在了帽子下。

衝擊的時候,他們發出的短促低沉的"殺!殺"之聲,令聯軍的其他部隊聽起來十分古怪,而中國人聽起來卻是那麼的熟悉。

這支隸屬於英軍的部隊,除了軍官之外,全部是中國人。確鑿的史料證明,在對天津城發起最後總攻的時候,在最前面衝鋒陷陣的,是一支由英國軍官指揮由中國青年組成的特殊部隊。

也就是說,1900年7月13日,那些在天津城牆上拚死抵抗的清軍官兵和義和團的農民,至少在一個方向上,他們兇悍的對手是一群與他們同宗同祖的同胞。

對於百年前直至今天的中國人,曾經發生在天津城下的歷史一幕,無論如何讓人難以置信乃至驚駭不安。

上溯百年的中國歷史,無論敘述歷史的人從什麼樣的角度和立場出發,發生在天津城牆下的歷史那一幕都沒有被用任何方式--哪怕是暗示--加以記載與評說。

或者,這段歷史的有關檔案隨著洋人們的殖民勢力退出這塊東方大陸而隨之消失?

或者,中國方面掌握了有關這段歷史的片段但因為種種原因而嚴封密鎖?

或者,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無論是英國人還是中國人,都認為這段歷史雖然存在但是沒有公開、評價和探究的必要?

可是,無論怎樣,百年前,那一群服裝奇異的"中國軍人"確實活生生地存在過。

這確實是一段真實的歷史。這支奇特的部隊就是在英國近代軍史上被明確記載的"中國軍團"。

"毫無疑問,中國軍團光榮地成為參加最後攻擊並佔領天津城的英國軍隊的惟一代表。

"--曾任這支英國部隊的下層軍官的巴恩斯在其回憶錄中說到道。《在華勇營服役期間--中國第一軍團於1900年3月~10月在華北地區的作戰史》,中文譯名又稱《與中國軍團在一起的活躍日子》,巴恩斯著,1902年,倫敦。

"無論將來如何,談及中國軍團的積極戰鬥精神時,他們當然會擁有勇敢無畏的口碑。

"--《泰晤士報》的一位記者如此評論。同上。這位記者說此話的時候是1902年。

聯軍在攻陷大清的都城北京之後,已經如願以償地用條約的形式得到了他們各自希望得到的所有利益,帝國朝廷在經過艱辛的逃亡之後已經順利回到北京,各國使節已經被邀請到皇宮之內歡聚一堂,這個帝國的極度屈辱的時刻彷彿已經成為過去--但是,這位英國記者在評論中國軍團的時候,心情依舊極其複雜,因為無論身為哪一個種族,作為思維和情感都正常的人,對當時在中國土地上竟然存在這樣一支奇特的軍隊都會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茫然,並且可以預感到,未來的歷史對此的評價將會痛苦與難堪。

同樣在1902年,英軍軍官巴恩斯在寫其回憶錄時,顯然已經聽到了對這段史實的各種詰問。

其時,中國軍團仍然在中國的土地上執行著英軍賦予它的各項任務。因此,他在回憶錄的前言中如此艱難地說道:"儘管一個軍團在其剛剛成立之時,背叛自己的同胞、皇帝及本國軍隊,在異國官員的指揮下,為異國的事業而戰,但他們毫不遜色地承擔了自己的義務,不應該再受到詆毀。

"並且,巴恩斯一再宣稱自己之所以歌頌這支"勇敢的軍隊",不但事實是"絕對客觀公正的",而且歌頌和記錄美好真實的事物,一直是他"追求的美德"。

《在華勇營服役期間--中國第一軍團於1900年3月~10月在華北地區的作戰史》,中文譯名又稱《與中國軍團在一起的活躍日子》,巴恩斯著,1902年,倫敦。

問題是,什麼是世間的"公正"與"美德"?在19世紀末中華帝國那段驚慌失措的日子裏,英國人--皇室成員、租界裏的文職和武職人員、皇家海軍統帥以及指揮中國軍團的英國下層軍官,與中國人--皇城中的統治者、滿漢官員、滿腹經綸的讀書人和地方士紳、在嚴重的水旱災害和官場腐敗下掙扎生存的中國百姓以及那些甚至不識字的穿著奇異軍裝的中國青年,應該具備怎樣的前提與資格才能辯明這兩個具有浪漫色彩和理性光澤的辭彙?

中國軍團,1898年組建,至1906年因為軍紀、經費和兵源等問題而解散,在中國土地上整整存在了八個年頭。

這八年,正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最屈辱的時期。一切是由駐守香港的英國陸軍上校哈彌爾頓·鮑爾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一天開始的。

1898年12月,哈彌爾頓上校得到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裡的正式指令,委派他以指揮官的名義前往位於中國北方的一塊和香港一樣飄揚著英國國旗的土地上,組建一支至少他認為具有歷史意義的軍隊。

根據組建程序,他必須在香港首先招募一些既懂得英語同時也懂得漢語的中國人,充當翻譯和傳達戰鬥指令的號手。

於是,上校剛出了香港總督府的大門,便迫不及待地招募了兩個中國新兵,他首先需要的是能夠為他服務的勤務員,於是,這兩個中國青年成為中國軍團最早的士兵。

接著,副指揮官布魯斯少校很快前來報到,他帶來了他的副官、四名英國連級軍官和從皇家步兵團抽調來的六名士官。

沒過幾天,更多的英國軍官和招募的翻譯員相繼到達。除了在香港招募的那些在廣東和香港長大的會講英語的中國人之外,所有早期在中國軍團工作的英國軍官們都格外興奮。

這不僅僅因為他們聽說過位於中國北方的那個叫做威海衛的英國租界風景如畫,氣候極其"適合英國人的生活習慣",那裏的英國人的日子都過得"愜意和美妙";更重要的是,他們都知道組建中國軍團這件事一開始就是一個陰謀,作為軍人,沒有比去執行一個陰謀更刺激的事情了。

威海衛,19世紀末絕大多數英國人聞所未聞的一個位於世界遠東的荒涼海角。

它在中國東海岸的山東省境內,瀕臨黃海,狹長的海岸加上沿岸的十幾個島嶼,全部面積285平方英裡,人口128萬人。

居住在那裏的世代從事打魚和農耕的中國人對英國人的認識比絕大多數英國人對中國人的認識更加模糊。

生活在威海衛的中國人也許在他們的前輩那裏聽說過關於英國人的隻言片語,因為80多年前一個夏天,即1816年8月27日的一個海空晴朗的早晨,這裏的海岸曾經停泊過兩隻飄著英國國旗的船隻。

老人們說,從船上下來的洋人沒做什麼,只是在海岸上轉了轉,向陸地上望了望,撿了幾塊石頭或者幾個貝殼,就走了。

英國海軍史中有海軍上尉巴塞爾·赫爾的過於簡單的航行記錄:"不列顛海軍的護衛艦'阿爾塞斯特'號在'裡拉'號帆船的陪同下,勘察了神秘的朝鮮海岸之後,從白河口沿著中國山東省北部的海岸向東航行。

"除此之外,便是幾條關於這片海岸的風和氣候的簡單數據和"陸地上的崖石都是淺黃色的長石、白色的石英石和黑色的雲母"之類的如同表述一幅風景畫一樣的抽象描寫。

面對這塊東方大陸的神秘海角,赫爾上尉的航行記錄中沒有對如果開拓這一海外殖民地,不列顛帝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將有如何的前景的任何渴望--八十多年前的英國水兵們還沒有足夠的想像力來預測這塊陌生的土地上將來有一天會高高飄揚起英國國旗。

《龍獅共存威海衛》,裡傑那爾德·莊士敦著。前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