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中國軍團(2)
在中國,沿著海岸,尤其是北方海岸,叫做"衛"的地名很多。"衛"在漢語中是"要塞"的意思。明成祖三十一年,即1398年,這個瀕臨黃海與旅順港隔海相望的海角開始設衛,也就是說,當1816年英國水兵在這裏登陸時,他們所踏上的這塊海角實際上是中國海防系統中的一個前沿哨所--雖然在赫爾上尉的航海記錄中並沒有發現中國海防人員對異國船隻登陸的任何反應。清代,這裏的"衛"曾經經歷過幾次大規模的擴建,尤其是晚清,以朝廷重臣李鴻章為代表的圖強派,多次上奏朝廷並且獲得大量撥款,這裏終被修建成中國北方海岸的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塞,並同時成為中華帝國的一個巨大的海軍基地。但是,"衛"並沒有給這個帝國帶來安全。甲午戰爭中,隨著帝國海軍將領丁汝昌的自殺,北洋艦隊全軍覆滅,威海衛升起了日本國旗。北洋艦隊號稱是中國海防的最後防線,所以,中國國門洞開。1898年,德國強佔中國山東膠州灣,與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俄國強行租界旅順港,簽訂《旅大租地條約》;接著,中法《廣州灣租界條約》簽訂。在這個列強瓜分中國領土的瘋狂時刻,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裡開始感到不安。他認為,儘管英國人已經和大清帝國簽訂了《續緬甸條約附款》,但由於俄國人佔領了旅順,德國人佔領了膠州灣,法國人佔領了廣州,而在中國的海岸上,英國人沒有任何一個海港,因此,這樣一種現實對英國在華北的利益構成了極大威脅。於是,英政府正式向清政府提出,日本一旦撤出威海衛,英國應該取得佔領該地的優先權。在反覆的討價還價之後,結局依舊是清政府屈服。1898年5月9日,在列強的壓力下,在拿到了《馬關條約》約定的清廷全部賠款後,日本人撤出威海衛,隨即,英國國旗立刻在那裏升起了。應該特別注意的是,1898年,英國租界了中國的兩個地區:威海衛和香港新界。兩個地區的總面積和居住人口大致相同,而且因為租界的目的都是軍事上的,因此租界協議條款內容也十分相似。但是,兩個租界地的後來命運卻截然不同。百年後,1997年,當中國政府重新在香港行使主權的時候,回歸的儀式極其莊嚴肅穆,令百年後中國人的感情經歷了一次難以言表的自豪。但是,當今的中國人很少有人知道,英國人在威海衛租界內實施了與香港地區毫無差別的殖民管理,直到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收復威海衛主權為止,這塊土地經歷了長達三十多年的異國統治之後,幾乎沒有任何痕跡地就交還了中國。關於這塊土地曾經經歷的那段歷史以及後人討論的譬如"英國人為什麼會放棄這塊土地"、"威海衛為什麼沒有如同香港一樣發達起來"等話題,討論得很艱難,原因之一是,1930年英國行政長官離開威海衛時,所有的檔案全部被運回倫敦,其中包括關於組建中**團的全部原始檔案。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簽訂之後,英方認為,一紙"專條"是無法完成殖民地統治的,對殖民地的佔領和統治的惟一保證是軍事力量的駐守護衛。況且租借威海衛的目的本身就是用於軍事--為英國海軍在遠東建立一個軍事基地。但是,當時的英國似乎什麼也不缺,就是缺乏能夠參軍服役的精壯子弟。其時,日不落帝國的海外殖民地的總面積已經達到了3271萬平方公裡,大約相當於英國本土面積的134倍。如此大的殖民地,都要派英國士兵去駐守護衛,小小的不列顛島國沒有那麼多的人力資源。況且,當時英國人正陷在與南非布爾人的極端仇恨之中,英國為了早點結束戰爭,已經向那裏派遣了二十五萬多官兵,而當時英國陸軍的總兵力不過三十多萬。面對中國地圖,索爾茲伯裡首相想到了海外最大的殖民地印度。在那裏,英國人成功地組建了由印度人組成的為英國利益服務的軍隊。於是,他想到了中國的威海衛應該成為另一個印度。但是,在中國的領土上,利用中國的人力資源組建一支忠於英國皇室的軍隊,這事無論如何也要與中國政府商量一下。商量的結果可想而知:清廷堅決反對。但是,1898年的清廷已經無力反對列強的任何要求,儘管抗議激烈,交涉頻繁,但組建中**團的程序還是按照英國人的計劃開始實施了。交涉中,英國人對付中國官員的話是:英國在威海衛租界內組建的是一支維護租界內安全的軍隊,也就是說,英國人組建的不是一支嚴格意義上的軍隊,是一支讓中國人管理中國人的"警察部隊"。英國人信誓旦旦地向清廷大員們承諾:"招募僅限於威海衛的租界地區","這支軍隊絕對不會在中國的其他地方使用"。《米字旗下的威海衛》,鄧向陽主編,山東畫報出版社。這支部隊,英國人稱之為"華勇營"。根據英國人以組建地命名組建部隊的慣例,又稱"中**團"。招募剛開始,英國人便徹底違背了他們的承諾,招募範圍不但擴大到了山東各地,而且擴大到了河北省。一批又一批來自山東和河北的中國青年集中到了英國國旗下。從今天能夠看到的當時中**團的照片上,能夠發現那些青年體形健壯勻稱,神情安詳沉穩。這些中國農村青年穿上至少當時中國人認為奇異的服裝的時候,肯定是不習慣的,特別是早期的中**團的帽子,恰和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裡的思路一樣,是印度式樣的纏頭式的帽子。但即使是這樣,他們依然列隊整齊,訓練有素,敲著西洋式的軍鼓,高高地挺起胸膛。這些形象與今天能夠看見的大清帝國的正規軍官兵的照片相比,同樣的青年漢子已經是全無了拖遝委靡之相,居然顯出了百年前中國人難得的英俊與威猛。無法得知那些中國青年出於什麼心理和目的參加了這支雇傭軍。從中國的道德層面上講,這是極其恥辱的事情。僅從現有的歷史資料上看,沒有發現他們和他們的親屬感到恥辱的記載,因此沒有可靠的依據從民族的、文化的和道義的等各個角度加以深入的分析。如果有一點理由勉強可以揣摩出來的話,那就是被窮困逼到了絕路上的中國農村青年們在尋求一條生路。山東、河北連年的自然災害,官吏變本加厲的盤剝以及社會的極度不公正,造成當時成千上萬的中國北方農村青年走上了一條奇特的人生道路--參加義和團殺洋人可以吃頓飽飯,參加洋人的軍隊殺國人也可以吃飽飯,而僅僅從吃飯上講,後者提供得好、多並且穩固。混亂的時代、混亂的國家和混亂的日子,導致出的道義觀念必然也是一本糊塗帳。而且,一個人如同一個民族,當其生存渴求降低到了最危險的命若遊絲的底線時,道義是什麼?然而,數千年來,中國人不是向來以餓死"不食嗟來之食"來標榜古老的民族風骨的嗎?中**團成立時的人數是600。中**團的尉級以上軍官均從英國正規軍中調任。中**團吃得好--肉類、新鮮蔬菜、米飯和麵食、茶水,敞開供應。中**團穿得暖--夏季軍服和冬季軍服齊全、普通軍服和禮服齊備。其禮服的樣式幾乎與英軍官兵的禮服無異:深紅色的步兵短上衣,淺黃色的袖口、領子和肩章,紅色馬甲和兩側有四分之一英寸紅色滾邊的步兵褲。中**團內部,有樂隊、翻譯、衛生隊;編制有長槍連、機槍連、炮兵隊和騎兵隊。中**團裡的中國青年受到嚴格的英式正規軍的軍事訓練,包括符合英國皇家步兵操典的隊列、最新式武器的使用和適應近代戰爭的戰術動作。中**團剛剛成立不久,便執行了第一次戰鬥任務。這次任務的執行,與其說是考驗中**團的軍事訓練成果,不如說是在考驗中國人的道德底線。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威海衛租界內。租界內的中國農民反對英國的情緒來自英國殖民者對租界土地的勘察,中國百姓認為洋人是在強迫他們出賣自己的土地,中國百姓從來都把出賣土地視為天塌地陷的事情。3月初,租界內的英國人已經看到一夥一夥的中國青年農民在集會,集會的口號和目的是公開的:趕走英國"野人"。鮑爾上校決定給予這種反英情緒以堅決打擊,以此表明英國人要堅決待在中國的決心。3月26日,由上校率領的420名中**團的士兵出發了。這些士兵每人發了十發子彈,向一個當地青年農民的聚集點急行軍。在一個破敗的廟裏,中**團的士兵看見了至少2000名中國青年農民情緒激動地會集在一起,他們每個人手裏都拿有武器:一頭綁有刀和剪子的棍子、叉子、生鏽的矛、老式火繩槍,還有三門老式的土炮以及一隻大鼓和一隻套管式的銅號。上校的馬被這群青年農民的首領攔截了,中國農民們要求英國上校下馬談話。傲慢的英國上校沒有下馬,他向中**團下達了上刺刀的命令。中**團的士兵毫不猶豫地執行了上校的命令。雖同樣是中國青年,但由於吃得好穿得暖而顯得膽氣大得多,膽氣的前面更有一片閃亮的英式刺刀,中國農民退縮了,中**團的士兵們收繳了他們手中的所有武器,並挑選了三個人將之逮捕,其中自然包括敢於攔截英國上校的馬的那個中國青年農民。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