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一個俘虜的可怕神情(3)
他們的進攻依舊是《三國演義》裡的陣勢:大將和法師在先,團員則排成這樣的方隊--橫排56人,縱深數十排,整齊前進。在租界四周,聯軍們已經用裝有大米、豆餅和駝毛的麻袋壘成了射擊掩體,大炮、機槍和步槍已經進行了試射並且構成了封鎖的火網。因此,當聯軍的第一排炮彈在義和團的方陣中爆炸並且炸倒了一片青年農民的時候,進攻的隊伍似乎遲疑了一下。但是,立即有數百名義和團團員脫下上衣,組成了又一支衝鋒隊。他們都認為自己的功夫練得已經"到家",他們都認為自己不會在洋人們的槍彈面前死亡。幾十盞紅燈高高舉起,衝鋒的隊伍默然前進。洋人們第一次射擊的槍響了,紅燈跌落。接著,洋人們的第二排槍又響了。租界外圍,帝國農民的屍體壘起了一道肉堤。最後沒有倒下的義和團們正不知該不該繼續前進,聯軍的官兵躍出了工事,洋人開始反擊了。洋人開始反擊了。聯軍士兵們踩在了肉堤上,用子彈和刺刀向腳下受傷的義和團們亂射亂刺,直到呻吟之聲全部消失為止。接下來的數天,義和團們對租界進行了反覆的進攻,其中有數次攻入了租界,燒毀了三井洋行和薩寶室洋行。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義和團再次攻入租界的一個晚上,在租界裡的馬路上,各種膚色的聯軍官兵和帝國的青年農民在慘淡的月光下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之後,取得近戰優勢的義和團們,刀劈斧剁,拳打腳踢,在響徹夜空的咒罵和呻吟聲中,聯軍開始出現大量的傷亡。躲藏在堅固的洋樓裡的外國傳教士、商人和婦幼們透過窗欞向外窺望,朦朧的月色下,義和團人流如灰色的潮水,一波接一波洶湧而來,看上去似乎永遠也流淌不盡。但是,聯軍最後還是用大炮和槍彈組成了最後的防線。帝國的軍隊在天津租界的進攻中,沒有一個官兵跟隨義和團衝擊。他們僅僅是在用火力掩護,僅僅是在不停地開炮。可是,僅僅在開炮的帝國士兵的大炮的炮彈落點極為混亂,因此命中率極低,根本起不到壓製聯軍火力的作用。租界內的洋人們大多轉入地下室隱蔽,因此造成的殺傷十分有限,只是把租界裡的樓房全部轟塌了。在一天又一天混戰的夜晚裡,帝**隊的大炮震耳欲聾,火光四濺,但卻宛若禮花。終於,租界內的四個洋人,英**官詹姆斯和三個俄國士兵,冒死衝出了義和團和清軍的包圍,他們把租界裡的情況報告給了大沽口的聯軍總司令部。帝國政府正式頒布《宣戰詔書》的第三天,1900年6月23日晚8時,由大沽口方向緊急增援的聯軍--其中包括俄軍3400名、英軍250名、義大利軍20名、美軍300名、德軍1300名和日軍1600名,連續突破義和團和帝**隊的數道阻擊線,終於到達紫竹林租界。如果說以前所有的戰鬥無論在戰爭起源、戰爭性質和戰爭規模等諸多問題上均是眾說紛紜,那麼,從現在開始,戰爭性質已經明了,因為中華帝國已經向各國宣戰。因此,至少從聯軍的角度上講,需要認真地考慮戰略戰術方面的問題了,作為職業軍人的那些聯軍的高級指揮官們明白"宣戰"這兩個字到底意味著什麼。儘管由於聯軍的增援,義和團和清軍"一舉掃平租界"的計劃已經流產,但中華帝國前線最高指揮官裕祿仍在忙著給朝廷奏本,捏造義和團和清軍的"勝利",然後,在給自己邀功請賞的同時,也沒忘給義和團的首領們頒發"獎金",他甚至賞給了義和團首領曹福田一支"使掌生殺之權,並可調用各兵隊"的令箭。當裕祿將帝**隊的指揮權賞給帝國的農民的時候,聯軍的戰略反攻計劃已經制定了出來:首先攻擊帝**隊最大的彈藥庫,從而徹底消除租界的危機;並且,打擊還沒有與之大規模交戰的清軍的士氣和後勤供應。東局子,帝**隊四大彈藥供應基地之一。其餘三個分別在上海、南京和福州。這是一個生產、儲備和供應結合在一起的軍事重地,主要生產水雷、各種型號的火藥、火棉和毛瑟槍彈。它位於海河東岸,坐落在大沽口通往租界的交通要道上。戰爭之前,這裡歸屬天津練軍防守,現在,東局子周圍的所有村莊都被義和團佔領--似乎帝國的農民比帝**人更明白這個戰略要地的重要性。27日清晨,急於顯示自己能力的俄軍2000人開始偷襲東局子。但是,當他們接近倉庫的時候,突然受到猛烈的射擊,俄軍驟然出現傷亡。原來,負責在這裡防守的帝國武衛前軍軍官潘金山早有準備,他已令在陣地前埋設大量的防步兵地雷。偷襲未成的俄軍顧不上臉面了,立即請求增援。於是,英、日、美軍組成的800人增援部隊從不同的方向開始向東局子攻擊。武衛前軍的指揮官調動兵力及時,在各個方向都成功地阻止了聯軍的攻勢。如果從戰術學上看,帝**隊現在不僅僅是阻擊的問題了,如果再能調動些兵力,趁勢反擊,將得大勝。但是,這個時候,出事了:一顆從英**艦"恐懼"號上的一門12磅炮上發射的炮彈,擊中了彈藥庫的要害。從大沽口炮台發生戰鬥以來,類似的情形在帝國的土地上重複了多次。每當與洋人的戰鬥到了關鍵時刻,自己的彈藥庫就一定要出事。不知道是聯軍炮兵的射擊技術萬分的出色,還是洋人們的運氣好得離奇--幾乎現在所有能看到的史料無不是這樣記載的。如果是書寫歷史的人在為帝**隊的失利編造借口,那麼這樣的借口在經過反覆使用後,惟一的結果是令讀歷史的人神思恍惚--帝**隊的彈藥庫為什麼如此不堪一擊?民房上落了炮彈而被摧毀可以想像,而本應萬分堅固的帝**事彈藥庫怎麼全是只要被一發流彈擊中便會全局不可收拾?--英國"恐懼"號軍艦上的這顆炮彈引發的東局子彈藥庫的連續爆炸,竟然把局子內的廠房、庫房、營房,連同附近的帝國士兵一起炸上了帝國藍色的天空--"彈片、碎磚、機器零件、木板鋼筋,下雨般地從天而降。"然後,在聯軍的歡呼聲中,帝**隊"被迫撤退"。戰局扭轉得倉促而奇怪。沒有人能相信,帝國北方最大的彈藥倉庫,僅僅在兩個小時之內就失守了。撤退命令下達的時候,兩個實在想不明白的帝國士兵悄然地留了下來。他倆在軍械庫廢墟的四周開始埋地雷。大部隊撤光了,他倆躲在殘牆的角落裡等待著聯軍的到來。當聯軍官兵衝進倉庫歡呼勝利的時候,他倆點燃了導火索。帝國東局子彈藥庫又一次響起了劇烈的爆炸聲,兩個年輕的帝國士兵和衝進倉庫的聯軍官兵一起同歸於盡。接著,另一個軍事要地,老龍頭火車站,爆發了激烈的戰鬥。老龍頭火車站,是天津通往大沽和北京的鐵路交通樞紐。從聯軍的角度上講,無論進退,這裡都是生死攸關的軍事地理要點;而從帝**隊的角度上講,佔領並控制這個車站,就等於切斷了聯軍的增援或撤退的路線。聯軍指揮官接到了天津義和團首領曹福田簽署的一道"戰書":統帶津、靜(海)、鹽(山)、慶(雲)義和神團曹,謹以大役布告六國使臣麾下:刻下神兵齊集,本當掃平疆界,玉石俱焚,無論賢愚,付之一炬,奈津郡人煙稠密,百姓何苦,受此塗炭,爾等自恃兵強,如不畏刀懼劍,東有曠野,堪做戰場,定準戰期,雌雄立見,何必縮頭隱頸,為苟全之計乎?殊不知破巢之下,定無完卵,神兵到處,一概不留。爾等六國數十載之雄風,一時喪盡。如願開戰,定準戰期。孫其海:《鐵血百年祭》,黃河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145頁。這磕磕絆絆半通不通的文字,肯定出自一個雖認不全字但還會寫幾個字的團民之手,而且這個團民肯定是民間故事《三國演義》的熱心聽眾。帝國農民們遵循先禮後兵的原則,如同約街巷鄉黨打架一樣,約洋人們到曠野去開戰,聽上去如同戲劇情節。世界戰爭早已進入了現代模式,洋人們即使願意到"曠野"去"開戰",也許不過是為了一個漂亮的女子或者為了"個人的名譽"--而現在帝國所發生的是關乎國家存亡的戰爭。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