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一個俘虜的可怕神情(4)
只是,這究竟是一股逼人的士氣。戰爭需要精良的武器、充沛的供應和眾多的兵力,但同時也需要士氣,無論士氣的啟發來自什麼。老龍頭火車站自6月以來就由俄軍佔領。俄軍佔領火車站的半個多月裡,車站周圍的義和團曾不斷地襲擊俄軍。28日,曹福田率領的義和團到達天津,與張德成的義和團會合,準備奪取車站。義和團們宣佈的攻擊日期是29日。29日是極其炎熱的一天。烈日當空,蟬鳴嘶啞。這是真正的軍民一心的戰鬥,在裕祿的指令下,馬玉昆部的5000步兵和1500騎兵與義和團一起並肩戰鬥。帝**隊還在車站的外圍開設了炮兵陣地,用炮火掩護軍民的進攻。經過兩晝夜的戰鬥,帝**民數次衝進車站,並曾佔領了車站的大部分,但是俄軍拚死反擊,外圍的聯軍炮火全力支持,帝**民又被迫數次撤退。7月1日,帝國的增援部隊到達,將領還是那個聶士成。在聶軍參戰的情況下,帝**民向老龍頭車站發起最後的攻擊。經過一夜的炮戰之後,帝國軍民終於衝進車站,與車站內的俄軍扭打在一起。這是一場難以形容的戰鬥,雙方都表現出決死的勇氣,到處是滾動在一起的身體,光脊樑的是帝國的農民,軍裝艷麗的是俄國人。老龍頭車站的每一間房屋裏、每一道牆壁下,都堆積著雙方死亡士兵的屍體,從這些屍體上流出的鮮血匯成了一條小溪,然後流到車站外的馬路上。肉搏戰整整持續了一個白天,黃昏時刻,俄軍終於撤退。但聯軍立即組織英、俄、日三國部隊向車站反擊。車站經過反覆易手之後,帝**民撤退。夜色暗下來的時候,馬玉昆部的官兵又突然發動反擊,這次帝**民不但衝進了站區,而且還衝進了聯軍官兵藏身的火車車廂,在車廂裡尋找肉搏的機會。聯軍立刻大量增援,再次重新佔領了站區,反而把帝國的官兵困在了車廂裡。帝國官兵因沒有增援而支持不住,最後拚死從車廂裡突圍出來。老龍頭車站再次落入聯軍手中。7月6日晚,天津租界裏的聯軍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由英軍西摩爾中將和俄軍阿列克謝耶夫中將主持。會議分析了租界面臨的危機狀況:租界的西、南、北三面,已經被中**民嚴密包圍,並且包圍圈在不斷地縮小。架設在運河橋後面、小西門、跑馬場等方向的清軍大炮,連續不斷地集中火力對租界轟擊,給租界造成極大的傷亡--"這是被圍困以來所遇到的最猛烈的炮擊",聯軍"無法準確地知道這些大炮的位置,因此無法壓製,想了許多辦法都無效"。如果這樣的炮擊持續下去的話,過不了幾天,被壓縮在狹窄的租界裏的聯軍除了死亡和投降之外就沒有其他出路了。英軍少校布魯斯嘗試性的反擊遭到了聶士成部隊的堅決阻擊,英軍傷亡慘重,布魯斯少校負傷而歸。同時,向跑馬場方向反擊的聯軍也被打了回來。更嚴重的是,聶士成不斷派出小股部隊滲透,他們使用手雷進行攻擊,已經完全控制了八裡台,並且在那裏修築了陣地。這天早上,對租界的炮擊更加猛烈,而且這些炮彈的落點令人驚訝地準確起來,至少從炮彈飛來的方向上看,天津城裏的帝國水師營和城外蘆台運河方向的帝國炮兵也加入了轟擊的行列。租界內肯定有充當姦細的中國人給帝國炮兵指示目標,有必要對租界內的中國人進行一次認真的清洗。同時,決不能這樣縮在租界裏被動地挨打了,在這個彈丸之地裡困守,聯軍最後的戰鬥力將會逐漸在猛烈炮擊的硝煙中消耗乾淨,等中國軍民再次向租界發動總攻擊的時候,這個叫做紫竹林的狹窄之地,將是所有的外國人葬身異國的地方。必須出擊目的是將戰鬥引到租界之外:以強大的兵力,向天津西部和南部進行一次強大的攻勢,掃清帝**隊的炮兵陣地,並給帝國陸軍以沉重的打擊,而最終目的是,為向天津發動總攻並且佔領帝國的這座大城市。聯軍高級將領們達成了一個共識:現在聯軍的對手已經不是義和團了,而是宣戰狀態下的帝國正規軍。因此,如果出擊,就要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向帝國最精銳的陸軍直接衝擊,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天津前線,帝國最精銳的陸軍部隊是聶士成部。聶士成是中國近代史中命運最奇特的軍官之一。對他的評價,百年來一直處在含糊不清模稜兩可的狀態中,忽而是大義凜然的民族英雄,忽而又是屠殺農民的劊子手,或者兩種評價混雜在一起,猶如油與水混合在一個容器裡,一經攪拌便變成了一種說不清是什麼的古怪玩意兒。這個出生於安徽合肥的漢子的行伍生涯,竟然是受了他母親的影響,其母是中國女人中的奇異人物,據說她70歲的時候,仍能夠和鄉裡的青年們一起練武,並且能夠舉起沉重的石鎖。至今當地還有一句歇後語:"聶士成的媽,老聶(烈)子",合肥鄉音中,"聶"與"烈"同音。在如此烈性的母親的鼓勵下,聶士成離開家鄉從軍,打起仗來生死不顧,勇猛異常,加之他性情暴躁,可謂"殺人不眨眼",人稱"邪烈將軍"。他在李鴻章創建的淮軍中成長,多次和洋人們交過手,早年跟隨劉銘傳到台灣和法國人打仗,而甲午年間,他的部隊是帝**隊中惟一打勝仗的部隊。他率部在朝鮮牙山與日軍苦戰,尤其是在遼東達高嶺對日軍的阻擊,堅持10晝夜而不言退,戰後由總兵升為提督。1900年4月間,聶士成奉裕祿之命開赴天津附近圍剿義和團,現在又與義和團一起圍困租界,與洋人血戰,聶士成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深深地陷入一個命運的怪圈之中,拿他的話說,他已經成為一個朝廷不斷地指責、官員們蓄意革除、義和團民眾最為痛恨以及洋人們最想殲滅的一個人。一切源於他對義和團的態度。作為軍人,執行朝廷命令而圍剿義和團,似乎沒有更多的罪責,因為即使朝廷對義和團轉變了態度,他也可以和其他軍官一樣,用這樣的借口為自己開脫。但是,這個帝**人和其他的軍官不一樣,他明確地、公開地表示了自己對義和團的看法,那就是,他認為義和團是一群於國有害的亂民。於是,他對義和團圍剿的決心是真誠而堅定的,是出於他對國家政治和國家利益的負責。他是一個有頭腦的軍人,除了人稱"邪烈"之外,他還是個儒將。甲午時,他有關於東三省戰略佈局的考察報告問世,令國人和洋人都為之驚駭。作為多次和洋人們交過手的軍人,他堅定地認為,自己的國家還沒有和西方列強抗衡的力量,而安定是國家奮發圖強的惟一保障。如果動蕩頻起,國家將不可避免地弱下去,最終會導致滅亡。作為帝國的軍人他願意為此戰鬥。他從義和團興起的那一天起,就對這樣的農民團體充滿了質疑。他認為義和團根本不可能"滅洋扶清",那些流浪的農民們的所謂"法術"都是些騙人的把戲,裝神弄鬼絕不可能救國於危難之中。為了證實他的觀點,他親自觀看了義和團"刀槍不入"的表演,並且查看了義和團們表演用的槍支。這個軍人一看就將農民們的把戲看穿了。義和團在表演的時候在前膛槍裝彈藥的程序上做了手腳:先裝槍彈,再裝火藥,發火之後,火藥在前,只見煙火噴出,彈藥不是被火藥推出的而是帶出的,根本不能傷人。為此他殺了那個做把戲的農民,讓士兵把他的頭顱掛在旗杆上示眾。天津的義和團,從首領到團民,沒有一個不懼怕他,也沒有一個不仇恨他的,只要他的士兵小隊出擊或者個別士兵落了單,義和團的農民們便立即悄悄地包圍上去,毫不留情地開始追殺。當朝廷宣佈義和團為"義民"的時候,天津義和團向帝國官員提出的惟一的條件是:殺聶士成。這個要求得到了端郡王載漪的堅決支持,他多次寫奏摺給慈禧,說聶士成"私通洋人",請求"殺聶而保民心"。慈禧一直沒有批準的原因是,她知道這個淮軍宿將是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將領,真的打仗還得靠這樣的軍人,靠載漪這樣的皇親國戚來是無法保衛她的政權的。因此,慈禧下達的上諭是,讓聶士成"戴罪立功"。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