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苻堅傳》第四十五章 桓溫: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桓溫想靜靜了,細細思量今後該怎麼走,決不能再盲目行事,憑感覺站隊,他要給自己找一條路,可能的話,還想給朝廷、百姓找條路,二者不可兼顧時,至少給自己找條路。

他決定暫別權力場,江湖浪跡一番,開開心胸也好。

桓溫隻帶了幾個隨從,開始了漫遊時光。第一站,他到了江州,為什麼到江州,是為了廬山,為了王羲之。

王羲之為什麼會在廬山呢?名士和名山,本來是佳話。只是王羲之到廬山,卻著實有幾分尷尬,廬山是他嚮往了很多年的地方,但是以這種方式到廬山,則是他很多年內心深處的痛點。

說起來,王羲之也是個苦命人,從小失去父親,長大後名聲不小,仕途卻並不順利。其實他的政壇開局還是不錯的,26歲時,被任命為臨川(今江西臨川)太守,年輕輕就成了一個地級市的父母官,這個起點是相當的高,他帶著母親和妻子到臨川上任,期間頗有政績,可惜這官隻做了兩年,母親病亡,王羲之帶著母親的靈柩回鄉,守喪三年。

三年後,他在庾亮麾下做基層官員,直到340年,庾亮臨終前,上表舉薦他做江州刺史。

王羲之興沖衝到江州上任。可是到了江州,他發現自己高興地太早了。剛上任沒幾天,庾亮的四弟庾懌帶兵入駐半洲,半洲是江州腹地,王羲之成了空頭刺史。就這空頭刺史也沒做幾天,庾懌和王羲之的堂兄王允之爭奪豫州,有兄長們撐腰,他很快佔據豫州,之前的豫州刺史王允之帶兵進了江州,順勢做了江州刺史。這一換防,把王羲之徹底換一邊去了。再之後,褚太后的父親褚裒不肯在朝輔政,強烈要求外放,朝廷下詔,任命褚裒為江州刺史。

王羲之徹底死了心,刺史做不成,隱士總沒人跟他搶,於是他在廬山結廬安居,讀書、寫字、與諸名士、名僧往來交遊,逍遙亦如東山的謝安。得山水滋潤,他的書法日益爐火純青,揮灑自如,當世第一書法家的名號從此無人撼動。

桓溫來訪,一路細賞廬山的山青水潤,王羲之的別墅建在廬山南面金輪峰下的玉簾泉附近,桓溫看這玉簾泉,果然「懸瀑如散絲,隨風悠揚,墮潭無聲。」看得人神思邈遠,心曠神怡。桓溫心想,王羲之真是會選地方,如此仙境,我也想多住幾日。

曲曲折折,峰迴路轉,王羲之的家到了。門半掩著,幾個家人正在照壁前曬太陽,見有客人來,慢悠悠迎上來,桓溫說明來意,僕人說家主正在餵鵝,準備去通報,桓溫搖搖手,悄悄走了進去,僕人見他生得奇偉,又早聞桓溫大名,知是主人舊友,所以也不阻攔,只是緊跟了過去。

只見,王羲之躬著身,在園中東一處西一處撒飼料,嘴裏發出咕咕的叫聲,喚鵝來吃食,因為飼料灑得分散,鵝邊走邊吃,灑完飼料,王羲之坐在石上,愜意地欣賞鵝一啄一飲的情態。

「王兄雅意,高山流水,果然不是凡間人。」桓溫朗聲說。

王羲之回頭,見是桓溫,喜出望外,忙起身相迎,笑說:「元子(桓溫的字),原來是你,你怎麼會來這裏?」他執了桓溫的手,二人在石桌前對座,又命家人拿米酒來。

桓溫笑說:「你這神仙福地,我早就想來了,如今無職一身輕,正好完此夙願。」

王羲之說:「元子欺我,你可是朝廷的大紅人,庾氏北伐,正仗你出力,如何能放你?」

「王兄果然只顧做神仙,完全不理世間紛紜,連我的三州刺史盡歸褚季野都不知道。」

「什麼?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我在這裏閉門謝客,閑時寫寫字,養養鵝,竟沒聽說此事。」

「不聽也罷,所謂世事,左不過這個升了那個降了,這個勝出那個落敗,多年以後,再回頭看,都是雲煙。倒不如這飛瀑流泉,清風明月,開人心胸,慰人肺腑。」

王羲之笑道:「這話從元子嘴裏出來,著實新鮮,歷來見元子,都是高談闊論,顧盼自雄,頭一回見元子如此恬淡,元子果真不是凡人,做將軍和做名士,轉身自如。來,喝一碗,給元子洗洗風塵。」

二人舉杯對飲,桓溫笑問:「王兄養這麼多鵝做什麼?喜歡吃鵝肉?早知道我帶幾籠來。」

王羲之笑道:「你不覺得,鵝的姿態很優雅嗎?走起路來,昂首闊步,儀態萬方,啄食的時候,長長的脖子,一曲一伸,那弧度,多完美,更不用說這雪白的羽毛,浮在綠水上,紅掌輕撥,那個顏色,那個從容,我竟形容不出。如此好物,怎麼會想到吃它呢?」

桓溫心想,敢情老王養這一大群鵝,就是為了看啊,老牌貴族,果然玩得是范兒。他笑說:「從前列子求學歸來,幫他老婆養豬,他伺候豬就像伺候人一樣,三年成道。王兄愛鵝成癡,書法大成,和列子,千載之下,心領神會矣。」

「列子餵豬成道,我則玩物喪志,哪敢和聖賢比,元子別嚇我。」

接著,王羲之話題一轉,問桓溫:「元子今後有什麼打算?難道真想像我一樣,與山林為伴,以鵝為友,了此殘生嗎?」

「我能有什麼打算,走一步看一步嘍。倒是王兄,正當盛年,現在就說殘生,只怕太早了些,即使王兄願意,世人也不會答應。」

「世人是何人?如今朝政都是新、舊外戚說了算,我王氏一門凋零,還有誰會記得我?我又何必去是非場找不痛快,何如在這山林裡逍遙自在。前日謝安有書來,問我何時回會稽,說東山煙霞雖不及廬山壯觀,也頗有意趣。我也正想著,廬山雖好,畢竟是客居,將來還是要回會稽去,有謝安等人做伴,一世逍遙,足矣。」

桓溫道:「說起謝安,真真叫人羨慕,有父兄罩著,在東山享清福,不像你我,早年失父,又無兄長護佑,隻好早早當家,左右營謀,以求出人頭地,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到頭來,還是被排擠出局。王兄雖不得志,好在天賦過人,書法天下聞名,而我,就只剩一腔熱血,留給歲月消磨。」

說到傷情處,桓溫一碗一碗地喝米酒,頗想在這青山環抱中,大醉一場。米酒醇香,用來消愁,烈度不夠,數碗下肚,沒喝出淚,心情反而一點點平復,生出淡淡地喜悅。

「你這酒,草藥釀的吧?」

王羲之奇道:「從來只聽說草藥泡酒,不曾聽說草藥還能釀酒,元子何來此問。」

「本來一腔愁緒,喝著喝著,愉悅起來,卻又不是興奮,喝了幾十年酒,不曾有此佳境,所以發問。」

王羲之哈哈大笑,道:「非是酒好,而是米好,看到那一小塊梯田沒有,這米,是我引山泉水灌溉,泉水日夜不息,稻田的水乾淨清洌,種出來的米,回味清甜,滋味綿長,我沒捨得吃,全用來釀酒,所以,這酒是山川精華所在,自然醇香無比,不染雜塵。也就是你,別人來了,我還不捨得給喝呢,我平日,一飯最多喝兩碗,你這一頓,把我十天的酒都喝了,心情能不好嗎?」

桓溫聞言,起身長揖,「王兄抬愛,一飲一食,莫不是心境,尋常如種米,用心澆灌,結果都大不同,小弟記下了。」

「元子有心人,能有此悟,愚兄慚愧,不過是為幾口美酒,不惜用心費力,今日聞君語,倒是點醒我這個夢中人。」

桓溫在廬山住了半個多月,二人就學問、時局暢開心扉,各抒已懷,時而意境深遠,時而感慨激昂,多年鬱積的塊壘和猶疑,都被拿到陽光下暴曬,大呼快意,很多想不明白的事,忽然開解。廬山,果然來對了,王羲之,果然夠朋友。

只是,盛宴必散,廬山雖好,不必久戀。桓溫辭別王羲之,繼續上路,山一程水一程,這一日,來到了會稽。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