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苻堅傳》第四十四章 京口再換帥,桓溫下野
金城?琅邪內史?這些名詞怎麼這麼耳熟,對了,這金城正是桓溫之前種柳的地方,這琅邪內史正是桓溫的官職。褚裒來了,那桓溫去哪了?

桓溫當然是去更廣闊的天地了。343年七月,庾翼準備北伐,任命桓溫為前鋒小督。後來庾冰為助弟弟得到江州,自解中書,求鎮江州,將時任江州刺史的後父褚裒調回中央,褚裒不肯多事,再說朝政也不能沒人理。

十月,何充被徵調回朝輔政,何充和桓溫交好,他離開京口時,就讓桓溫接替他接管徐州,鎮守京口。

桓溫到了京口,志得意滿,京口做為建康東門,軍事地位十分重要。不過,這裏和桓溫之前所歷的地方大不同,江南多富庶之地,京口卻地貧人乏,多森林草莽,雖經郗鑒安置了大量北方流民在這裏,讓他們開荒種地,安家落戶,依然是草比麥多,獸比人多。見慣江南風物的桓溫,對此地很不喜,好在經郗鑒苦心經營,蔡謨、何充等接力安撫,此處兵精糧足,且士卒強悍,紀律嚴明,與桓溫之前所到之處,大是不同。桓溫感嘆說,京口諸樣不好,但有兩樣好,酒好喝,兵好用。桓溫是為北伐來的,兵好就是真的好,他安下心來,加緊練兵,隨時準備領命北伐。

這一等,一年多又過去了。

這時,又一個晴天霹靂,康帝駕崩,新帝繼位,太后臨朝。褚裒更加低調,更加不肯乾政,再次要求外任。褚太后雖十分不樂意,她多麼希望父親能留在朝中幫自己,這一年,她也才22歲,擱現在,大學剛畢業,已經是全國最高行政長官,她自幼長在深閨,嫁人後更是后宮深似海,哪裏知道天下是什麼樣子,更別說如何治理!可是褚裒有自己的想法,女兒既已主政,那麼必須學會處理政務,不能事事靠父親,她得學會如何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管理者,再說朝中自有司馬昱、何充等朝臣,慢慢教她,助她。

褚裒的另一層意思是,司馬氏雖有王者之尊,卻無王者之實,晉室數郡,朝廷說了算的沒幾個,特別是江南的軍事重鎮,幾乎全在庾氏手裏掌控,他得替女兒一點點爭取過來,有實地才有實力。

褚太后是明白人,遂授褚裒為衛將軍、徐州刺史、兗州刺史,鎮京口,加上他本就領琅琊內史,也就是說,屬於桓溫的一切,都到了褚裒手裏。

褚裒來了,桓溫被解除兵權。

何充來信,讓桓溫回建康,但也沒說回建康幹什麼,多半是給個京官噹噹。

這讓桓溫受傷的心多少有些安慰,但他不感興趣,做過地方大員、三軍司令的人,再做京官,未免無趣。庾翼也有書來,邀他去荊州。不過,桓溫對庾氏兄弟的北伐,從開始的心熱如火,如今已成雞肋,兩年多了,北伐部署了再部署,動員了再動員,可是空聞雷聲不見雨。他對庾氏北伐的誠意和能力,打了大大的問號。

在桓溫看來,北伐要麼說走就走,憑手中兵力,打了再說,打得贏就繼續,打不贏就回來。可庾氏自從上次北伐,失了毛寶等六千將士,力求萬無一失,這個萬無一失,要求三個統一,一是兵力調動統一、二是糧草調動統一,三是完全控制朝局,政令統一。光一個兵力調動統一,庾氏耗費了六七年,卻被朝廷一紙任命,褚裒就橫刀奪了桓溫的兵權,庾翼卻完全無能為力,足以證明他左右朝局的腕力,已經大大減弱。糧草統一調動更是一個夢,東晉是個大地主聯盟,一個個大地主不但擁有廣闊的莊園,並且有私人武裝,奴隸以及依附他們的平民,還收留了很多北方來的流民,這些人在東晉幾乎處於隱形狀態,朝廷不知其數,沒有戶口就沒有稅收,所以東晉小朝廷歷來府庫空乏,兵源匱乏,歷次戰亂,從來都是大地主之間的權力再分配。

要等這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再北伐,顯然超出了庾氏兄弟的能力,但是藉著北伐的旗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壯大庾氏實力,是可以做到的。現在,已經很難說庾氏是為了壯大實力而北伐,還是為了北伐而擴充勢力,這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總之,桓溫此時對庾氏北伐已不報希望,他覺得厭倦了,厭倦了這無休止的內鬥和空耗。自晉室偏安以來,先是北方士族鬥南方士族,再是王氏鬥庾氏,現在又是新外戚鬥舊外戚,其間,王敦之亂、蘇峻之亂等大小叛亂,前仆後繼,叛一次,本就弱柳扶風的江南小朝廷元氣就傷一次,再不思振作,如此下去,北伐將永遠只是夢幻泡影。

說起來,王導、庾亮、陶侃、郗鑒、庾翼、庾冰、甚至包括褚裒等,都是桓溫私心喜歡的人,無論能力、人品、學問,他們均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是這些一流的人才,卻在各種明爭暗鬥中,永遠無法形成合力,數十年過去了,朝政依然無力而混亂,百姓依然水深火熱。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