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苻堅傳》第十五章 朝堂暗戰
庾太后和國舅庾亮對王導有意打壓和疏遠,王導雖然心裡不爽,表面上還是忍讓了,且讓庾氏表演吧。

庾亮主張從嚴治國,這聽起來也沒有錯,但是怎麼個嚴法呢?這裡頭學問可就大了。庾亮顯然拿捏不準。

第一招,拿宗室開刀,殺猴給雞看,庾亮上任半年後,就誅殺了宗室南頓王司馬宗,免去西陽王司馬羕的官職,降爵為縣王,又貶逐大宗正虞胤(元帝虞後弟)為遠郡太守。司馬宗和虞胤在明帝時分任左、右衛將軍,率領禁軍,很受明帝信任。有一次明帝生病,庾亮晚上有事要進宮見皇帝,向司馬宗要宮門鑰匙,司馬宗不給,罵庾亮的使者說:「這難道是你家的大門?」庾亮就此恨上了司馬宗。庾亮掌權後,就將左右將軍都換了人。本來換了也就換了,誰知這時一個叫鍾雅的官員彈劾已經失勢的司馬宗,告他謀反。庾亮一聽暗喜,就派新任的右衛將軍趙胤去抓他,司馬宗剛被擼了官,現在又被誣謀反,一時血氣上湧,武力反抗,當場被殺。

這件事讓很多人對庾亮很有看法,包括年僅6歲的成帝,有一天,他問庾亮:「以前常常看見的白頭公公哪裡去了?」庾亮說是因為謀反被殺了,成帝當場就哭了,邊哭邊說:「舅舅說別人造反,便殺了;如果別人說舅舅造反,該怎麼辦呢?」庾亮想不到小外甥竟問出這麼尖銳而有深度的問題,大驚之下一句話也回答不出來。

第二招,逼反蘇峻。王敦之後,東晉手握兵權的人主要有陶侃、祖約和蘇峻,庾亮和三個人關係都不好,按他的邏輯,每個手握兵權的人都有可能造反。這三個中,他最擔心的是蘇峻。蘇峻是山東萊陽人,永嘉年間,在本縣糾合數千家,是一支地方武裝力量,也就是流民帥,後來他率領部分人馬南渡,在平定王敦之亂中立了大功,實力大增,封冠軍將軍,歷陽內史。庾亮對蘇峻極不放心,下詔征蘇峻入朝。他的想法是,假如蘇峻要反,不如趁他現在實力還在可控內,逼他早點反。

蘇峻果如庾亮所料,或者說所願,打著清君側,誅庾亮的旗號和祖約一起反了。

可是庾亮顯然低估了蘇峻的實力,同時高估了朝廷的實力和號召力,他怎麼也沒想到,蘇峻這一反,把東晉掀了個底朝天。平定蘇峻之亂,歷時兩年之久,這是東晉偏安以來最大的內耗。蘇峻的軍隊戰鬥力很強,雙方損失巨大,首都建康的宮室化為廢墟,庾太后憂憤自盡,年僅32歲。歷史學家蔡東藩為之嘆息:「三十二年悲短命,九原應自怨親兄。」

經此一亂,庾亮在朝中威望大降,叛亂初平的時候,庾亮很有點悔不當初、誠惶誠恐的樣子,甚至要求「闔門投竄山海」。但他畢竟是皇帝的親舅舅,小皇帝幾番安撫,他就放下思想包袱,出任都督豫州、宣城諸軍事、豫州刺史,鎮守蕪湖去了。

蘇峻之亂後,東晉形成了陶侃、溫嶠、郗鑒、王導、庾亮共同主政的局面。

這五個人中,除了王導,都是地方大員,手握兵權,只有王導,表面上名高位重,實際上,沒有王敦的王導在朝中始終處境尷尬,身居高位,卻沒有槍杆子支撐。王導當然也沒有閑著,這些年,他苦心孤詣,想培植忠於或者至少支持琅琊王氏的地方實力派,王敦死後,他收留王敦的舊部,設法任用。

同時,拉攏無門無派的地方大員。329年,溫嶠病死,推舉劉胤接替自己,王導順水推舟,任命劉胤為江州刺史。溫嶠此人,眼光韜略、胸懷氣度都了得,可在繼任問題上看走了眼,這個劉胤,自得了江州,貪汙枉法,民怨沸騰。他還得罪一個人,就是流民帥郭默,郭默在平定蘇峻之亂中立功受賞,從一個流民帥正式升級為朝廷命官。可是,此人愛好自由,不喜歡正規編制,就喜歡做草頭王,所以,在朝廷讓立功人士填表受賞時,他想委託劉胤向朝廷說明,自己不想做官,而是想要筆錢繼續做草頭王。劉胤沒有答應他,只在這年臘八時,給他送了一壇酒、一頭豬。郭默將豬和酒怒沉長江,隨後殺入江州,斬了劉胤。接下來,他向朝廷上表,我郭默要當江州刺史。

王導居然就同意了,真的任命郭默做江州刺史,藉此拉攏郭默。

陶侃怒了,這還有沒有王法?他給王導寫信:「郭默殺了刺史,就做刺史,要是殺了宰相,是不是就可以做宰相?」這話說的,真是甩了王導一個大耳括子,王導也隻好受著,還得給陶侃說好話:「我這是先穩住他,好爭取時間讓你出兵。」陶侃二話不說,出兵江州,滅了郭默,順勢將江州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他還不解氣,一度想廢了王導,只是庾亮、郗鑒都不同意。郗鑒不同意,是因為他和王導私交好。庾亮不同意,可就耐人尋味了,本來,他一直視王導為眼中釘,巴不得他早點下野。可是這次事件,他對陶侃也有意見,因為他本來想帶兵滅郭默,然後將江州和自己的豫州連成一片,卻被陶侃搶了先,所以庾亮也是一肚子氣,就不肯幫陶侃對付王導,再說,陶侃廢了王導,朝中還有誰牽製得了陶侃?

鹹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去世,庾亮順勢執掌東晉的大部分軍事大權。這一年,王導任命他的堂侄王允之為「宣城內史,監揚州江西四郡事,建武將軍,鎮於湖。」算是為琅琊王氏爭得一席之地。

335年,風聞後趙石虎即將南侵,王導抓住這個好機會,順勢任命王允之改鎮蕪湖,其後進號為西中郎將、假節,趁機擴大了王氏勢力範圍。

「鎮蕪湖」為什麼這麼重要呢?這事還得從庾亮說起,蘇峻之亂後,庾亮沒臉在朝中混,就想到地方去韜光養晦,去哪裡呢?他給自己在荊州和揚州之間劃了一塊地,在江淮之間,大約包括淮河南、廬江、安豐、弋陽四郡,與江州隔江對望,僑置了一個郡——豫州。朝廷任命庾亮為豫州刺史,鎮蕪湖。豫州和江州一樣,近在首都建康肘腋。

豫州也就成為操縱晉廷實權的大族們反覆角逐的地區。王導讓王允之鎮蕪湖,這一人事安排等於將豫州、揚州之江西、宣城諸郡,統統納入琅琊王氏的勢力範圍,不過,豫州刺史仍由庾亮兼任。

公元338年,也就是蒲堅出生這一年,王導達到了人生的頂峰,他被任命為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不久改司徒為丞相,由王導擔任,也就是說,軍政都是王導一把抓。

不過,這依然是表面現象,手握重兵的庾亮正一步步以高壓態勢,擠壓王導的權力空間。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