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苻堅傳》第二十一章 晉封燕王
東晉的政壇三巨頭王導、郗鑒、庾亮相繼死去,這個權力真空並沒有空多久,很快就有了接班人。

王導臨死前,推薦何充入中書監,任中書令。

這個何充是誰?他是王導妻子的姨甥,是晉明帝的挑擔(何充的妻子是庾文君的妹妹),庾氏兄弟是他的大小舅子,有這些好親戚,在那個重視門閥的時代,他想不做官都難。而且因為他和王氏、庾氏都是親戚,兩邊都能接受。何充最初是王敦的幕僚,他為人公正,直言不諱。王敦曾讓他的弟弟王含出任廬江郡守,有一次跟何充說:「家兄在郡定佳,廬江人都表揚他呢。」何充沒客氣,直接說:「我就是廬江人,聽到的和你說的不一樣。」王敦當時下不來台,後來找茬把他貶為東海王文學。因禍得福,王敦之亂平定後,何充一路升遷,做到了中書侍郞。王導死後,何充順利接棒,和庾冰成為東晉政權的左右護法。

另一個中書監庾冰,是庾亮的弟弟,但比庾亮更有頭腦,被庾亮稱為「庾氏之寶」,此人有謀略,有勇氣,在平定蘇峻之亂中,功高封侯,但庾冰並不接受,大約覺得蘇峻是打著「殺庾亮」的旗號反叛的,庾家自己惹的亂子,亂平封侯,臉上掛不住。王導死後,朝廷曾打算起用庾亮入中書監,庾亮那時手握大軍,不願入朝,就讓弟弟庾冰入朝做中書監,意圖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好辦事。

何充和庾冰入主中書後,很快聯手做了一件大事。

這事還得從燕使劉翔說起,劉翔到建康已經一年多了,卻依然沒能等到晉廷的答覆。朝臣們討論來討論去,結論都一樣,按舊製:大將軍不處邊,異姓不封王,所以不能封;可是慕容皝又太強大,不能激怒他,也不能拒絕。圍棋有個思路,當這步棋怎麼走都不好時,那就不走,先在別處行棋。王導這個人圍棋水平不怎麼樣,但棋理運用卻頗有心得,於是就不定論,不答覆,一直到拖他駕鶴西遊,這事還在那兒擺著。

劉翔心裏急啊,起初,他不願和建康的名士們多接觸,認為這些穿著寬袍大袖,神仙般的人物,吃著白米魚蝦,口吐老莊玄言,處事無一能,誤國第一流。可是後來發現,建康朝野到處都是這樣的人,並且崇尚這樣的人,清談水平的高低甚至直接決定名望地位的高低。看慣了慕容皝樸實執政,勵精圖治,開彊拓土的劉翔,隻好入鄉隨俗,奔走於名士之門,多方遊說。其中就包括何充,起初,何充也是清談名家,和劉惔、王蒙打得火熱。那日劉翔去見何充,何充老大不樂意,嫌擾了他的清談party。又不能不見,於是滿心不樂意地和劉翔相見。劉翔知何充之意,老實不客氣地說:「天下大亂,已經30多年,宗廟成灰,生靈塗炭,這種時候,身在廟堂,正該臥薪嘗膽,鞠躬盡瘁,但是我在這裏一年多了,卻只見到士大夫們歌舞昇平,花天酒地,以放誕為賢士,以狂妄為性情,長此以往,何以恢復中原,替君主解憂,為百姓解困呢?」

一席話說的何充羞慚滿面,從此收斂了許多,致心政務,再不敢以清談為高邁,視政務為俗事了。

這時,慕容皝又幹了一件大事。

石虎敗於慕容皝後,時時防備燕偷襲,一邊伺機伐燕,為此,石虎以樂安城為邊防重鎮,集結士卒五十萬,大船上萬艘,從河通海,運糧一千一百萬斛到樂安城。同時在幽州以東至西狼山一帶,大興屯田,搜取民間馬匹四萬餘。一切準備就緒,石虎親自率軍在宛陽大閱兵,準備伐燕。

慕容皝見狀,召集眾將討論對策。會後,慕容皝對慕容恪說:「石虎既然把防守重點放在樂安城,都城薊城一帶,必然兵力空虛,兒啊,你速速率眾去攻打薊城,燒其糧草,屠其城池,記住,一定要快,遲了可能就召來援軍,事不成矣。」

慕容恪依計而行,率眾火速進軍,攻入趙境,連破城池,很快,直抵薊城。守城的是幽州刺史石光,擁兵數萬,怕薊城有失,不敢出戰,隻閉城堅守。燕軍幾次攻城不下,也不戀戰,轉渡武遂津,入高陽城,沿途遇糧倉就燒,見官兵就殺,見百姓就搶。

待石虎回軍來救,燕軍已帶著大批戰利品和三萬餘戶百姓,卷土而去也,直氣得石虎肝膽俱裂。

這一招避實就虛,圍魏救趙真是用得妙,石虎從此再不敢小覷慕容皝,這個邊地蠻子原來有勇有謀,絕不好惹,暫時放棄了伐燕的想法。

慕容皝這一戰,勝得那叫一個爽,自覺當世豪雄,捨我其誰。隻可恨東晉,一個燕王至今還不捨得給我。他直接給庾冰寫了封信,好一番數落。

節錄如下:

君以椒房之親,舅氏之昵,總據樞機,出納王命,兼擁列將州司之位,昆弟網羅,顯布畿甸,自秦漢以來,隆赫之極,豈有若此者乎?以吾觀之,若功就事舉,必享申伯之名,如或不立,不免梁竇之跡矣。每觀史傳,未嘗不寵恣母族,使執權亂朝,先有殊世之勛,尋有負乘之累,所謂愛之適足以為害。吾嘗忿歷代之王,不盡防萌終寵之術,何不以一土之封,令藩國相承,如周之齊陳?如此則永保南面之尊,寧復有黜辱之憂乎?竇武何進,虛己好善,天下歸心,雖為閹豎所危,天下嗟痛,猶有能履以不驕,圖國亡身故也。方今天下有倒懸之急,中夏逋僭逆之寇,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復仇之憾,寧得安枕逍遙,雅談卒歲?吾雖寡德,過蒙先帝列將之授,以數郡之人,尚欲並吞強虜,是以自頃及今,交鋒接刃,一時務農,三時用武,而猶師徒不頓,倉有餘粟,敵人日畏,我境日廣。況乃王者之威,堂堂之勢,豈可同年而語?若之何不自振作,反為胡人笑也?《傳》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幸執事圖之!

好一句「一時務農,三時用武」,「敵人日畏,我境日廣」,又提點庾冰,外戚專權,除非功成事舉,鮮有好下場。直讀的庾冰時而滿面羞赧,時而汗流浹背。

何充和庾冰兩人一合計,這事確實不能再拖,再拖下去,誰知慕容皝會幹出什麼來。於是二人聯名奏請,乞封慕容皝為大將軍、幽州牧、大單於、燕王。成帝下詔,就這麼辦。

劉翔苦等一年多,總算等來了詔書,喜孜孜準備回燕復命。為表彰劉翔辦事敬業,忠正耿直,朝廷又授劉翔為代郡太守。劉翔既為慕容皝的人,未經慕容皝同意,萬不敢做晉室的官,力辭不受。

朝臣們在都門外給劉翔送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眾人皆喝得微醉了,劉翔乘興,慷慨發表告別詞:古時少康興夏,一成一旅,尚滅有窮;勾踐霸越,甲楯三千,終沼強吳。蔓草尚宜早除,況國讎乎?今石虎李壽,志在吞噬,王師即未能澄清北方,亦當從事巴蜀,一旦石虎先人舉事,西並李壽,據形勝地以臨東南,雖有智士,恐也不能善後了。」

劉翔的話說了三層意思,一是要有亮劍精神,不能因為偏安而消磨了志氣,總說什麼江南地狹兵少,地再狹,總比燕地闊,兵再少,當年勾踐滅吳,只有三千甲士,照樣滅吳;第二,時刻不忘國讎,這還是激勵志氣的意思;第三幾乎就是作戰方略了,石虎強大,一時難圖,先從蜀地李壽來呀,否則若讓石虎佔了先,並有蜀地,江南危矣。

這是第一次有人明確提出了伐蜀,江南公卿們,聽了劉翔這番有骨氣,有見地的話,無不熱血沸騰。中護軍謝廣(謝安的叔叔)激動不已,從座中起身,把酒對諸位道:「劉君高論,實獲我心,我們應該努力啊。」說完,眾人一飲而盡,慷慨而別。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