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宦海遊龍》第035章 高舉旗幟
-歡迎您的到來。

當年的鵬城是什麼樣子?以前來過鵬城的人有這麼一個形容:一股臭魚腥味,蚊子能把人抬走。可想而知,這樣的鵬城,自己國家的人都敬謝不敏,就更別提外商了。

那麼,現在的鵬城呢?

鄭南巡車隊在鵬城又東南西北地轉了一大圈。

望著窗外的高樓矮樹,看著那一張張年輕的面孔,鄭南巡沉默了很久的嘴巴開始說話了。

顯然,他興緻很高,他對身邊的謝陸河說:「八年過去了,這次來看,鵬城特區和其他一些地方,發展得這麼快。我沒有想到,看了以後信心增加了。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鵬城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從鵬城的情況看,公有製是主體,外商投資隻佔四分之一,就算是外資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面得到益處嘛!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

他接著尖銳地批評道:「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

汽車緩緩進入鵬城迎賓館,到了桂園別墅門口,中巴車門打開,鄭南巡下了車,顯然他的話還沒有講完,他踩在車梯上,很突然得回頭說出一句話,一句令人意料不到的話。

鄭南巡說:「那些人盡講屁話!」葉廣開親耳聽到了,謝陸河聽到了,李敬也聽到了。

葉廣開後來也學會了這句話,對那些辦事不公,胡說八道的人,他也經常用這句口頭禪去回應他們。

在華夏的領袖裏,敢於用這種口氣和方式說話的也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一個是鄭南巡;一個是瀟南農民的兒子,一個是西川農民的兒子;一個愛吃辣椒,另一個每頓飯也不能少了辣椒;一個沒有要大元帥軍銜,另一個也沒要元帥軍銜。

酷愛讀書,鄭南巡更愛沉思;借古論今,風采萬千,鄭南巡白水一杯,清澈見底。

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就最講認真。鄭南巡說:做老實人,說老實話,乾老實事,就是實事求是。

說「不須放屁,土豆燒熟了,還有牛肉。」把它寫進詩裡,譜成曲子,全華夏人民都會唱。說「不須放屁」是指赫魯曉夫,指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以口若懸河的演說天才,一口氣作了長達七小時的秘密報告,報告的題目《個人迷信及其後果》,報告的內容是譴責凶暴的罪犯「斯大林」。赫魯曉夫放了一顆蘇式政治原子彈,衝擊波輻射到了波蘭、匈牙利,輻射到了華夏。1956年2月28日,在華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我們不要盲從,應加以分析,屁有香臭,不能說蘇聯屁都是香的。現在人家說臭,我們何必也跟著說臭呢?」

鄭南巡說那些人盡講屁話,又是指誰呢?他沒有說,他也不會說,沒人問,也沒有人敢問。

鄭南巡的車隊緩緩地馳進羅浮區,鵬城第一高樓——國貿大廈就矗立在這裏。

國貿大廈共有53層,樓高160米,是華夏1992年的第一高樓。雄邁神俊,舒放雍容。樓頂有一個電動控制的旋轉樓層,人坐在任何一個位置都會慢慢地鳥憨到鵬城的東南西北。

國貿大廈是名樓。而鵬城的國貿大廈不僅以樓的垂直高度享譽華夏,更是以建設速度之快而名聞遐邇。鵬城的建設者在建設國貿大廈時,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紀錄,成為「鵬城速度」的象徵。

登高望遠,寧靜致遠。

鄭南巡在謝陸河、李敬的陪同下,乘快速電梯直達53層的旋轉觀光層。室內古香古色,室外天高雲淡。鄭南巡站在巨大的玻璃牆邊,隨著旋轉觀光層的轉動,鳥瞰鵬城的遠山近水,闊街高廈。

工作人員挪過一把扶手椅,鄭南巡面窗而坐。李敬告訴鄭南巡,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即是通向火車站的人民路、建設路、和平路,再往遠看,那就是香港,就是新界的元朗,一群白色的高樓像霧飄在山中間。

李敬鋪開鵬城市總體規劃圖——這是個擺設。鄭南巡沒有看,也不用看。他在聽,他也不用聽。旋轉的速度恰是鄭南巡平日在小院裏散步的速度,思維重新活躍起來。

鄭南巡舉止歷落,神思軒翥,他指著窗外的一片(高樓大廈說道:「鵬城發展這麼快,是靠實幹乾出來的,不是靠講話講出來的,不是靠寫文章寫出來的。」

鄭南巡打開了話匣子。這是他講得最多的一次,足足一個小時。謝陸河的秘書錄音機全錄下來了。

凡是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明天會怎樣?

凡是老人都愛說那是什麼,昨天是什麼樣。

孩子多了一份期盼和急躁,老人多了一份寬厚和博大。

謝陸河有一腦袋的疑惑,但他不能問,他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嶺南省委書記;李敬有一肚子的苦水,但他不能倒,他是華共鵬城市委書記,鵬城特區的大當家。

他們不說,不好說,不敢說,不能說,鄭南巡也知道。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對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鄭南巡按了一下電鈕,話語像打樁機重重地向一根根樁管砸去。謝陸河聽到了,喜上眉梢。李敬聽到了,多雲轉晴。葉廣開聽到了,這輩子都記住了。

鄭南巡舉著顫顫微微的手,斷斷續續地說出了一個關於現時的哲學:對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這是正常的。不只是經濟特區問題,更大的問題是農村改革,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廢除人民公社制度。開始的時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幹起來,第二年超過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這是就全國範圍講的。開始搞並不踴躍呀,好多人在看。我們的政策就是允許看。允許看,比強製好得多。我們推行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搞強迫,不搞運動,願意乾就乾,乾多少是多少,這樣慢慢就跟上來了。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乾。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應如此。

鄭南巡說到這裏,忽然面帶微笑,好像回憶了一下什麼,才繼續說:「最近一個小同志寫文章說,不管別人怎麼樣,我們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好。他還有另外一個話,我覺得總結得更好,他說我們做事呀,要問一下自己做的這件事,是不是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是不是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不是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覺得,這就應該是我們衡量改革開放的標準。」

樸而自古,拙而自奇。若遠而復,若縱而斂。鄭南巡談話就是這樣揮灑自如。

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那是那一輩人難得的集體品質。

他們不驕情,不做作,不裝,不撐。他們不需要包裝,更不需要偽裝。他們的歷史,他們的閱歷,他們的經驗,他們的坦蕩,承受得起這一職務,這一位置,這一話語權力。

他們不講形式,不講廢話,不講假話,不講大話,也不需要講客套話。

謝陸河聽了這話,立刻接了一句:「這句話是在人民日報上的一篇文章裡的,我也看到了,當時還把這三句話打了波浪線。」

鄭老笑了,說:「這個話總結得很好,說了我想說的話。按照這個標準來看,我們改革開放對不對?我看事實已經說明了一切。那麼回過頭看,那些人動不動就是『姓資姓社』,把時間精力都浪費在爭論上了,這有什麼意義?老百姓得了什麼實惠嗎?國家得了什麼實惠嗎?都沒有。所以我說,不爭論,我們搞經濟,謀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現在看來,改革開放是搞對了,我們要堅持這個政策不動搖。」

事實上,開放,對封閉了多少年的華夏人來說,是一個多麼具有誘惑力的字眼。當這一嘹亮的號角從中南海傳到南海之濱,這裏的「睡獅」睜開了眼睛,看到了山那邊、海那邊、天那邊發生的變化,他們得風氣之先,率先開始了華夏現代史上偉大變革的試驗。機器的轟鳴聲驚醒了一片片沉睡的土地,古老的桑基魚塘、蔗基魚塘上走來了不同膚色的外國投資者,一座座功能齊全的現代化建築拔地而起,發展商品經濟,振奮了每個人的腦細胞……

那一年,一條民謠開始流傳:剛剛學會了,又說不對了,才說不變了,又來文件了。在計劃經濟軌道上跑得太久,人們麻木了,同時也害怕了,剛剛嘗到點甜頭的老百姓怕變。

這時,鄭南巡站出來說:「我說話還有點用,我的用處就是不動搖。」

南方講話迅速傳出,並且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國飛速鋪開。

京城也沒閑著,李憲成、李憲立各自刊文,發表署名文章,為改革開放搖旗吶喊。兩兄弟更是叫出了「高舉鄭南巡理論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絕不動搖」的口號。

一時間,「南巡講話」取代「蘇聯解體」,成了華夏最熱門的辭彙……

----------

三更完畢,拜求推薦票!!!手打小說盡在-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