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之巨宼逆襲》第三百九十七章其名可彰
李元利初見陳永華,是在永曆十年臘月二十日巳時將過,差不多就是早上十一點的時候。

他對陳近南頗為好奇,在金先生筆下,這可是一位雄才大略、胸襟廣闊而且武藝超群的大英雄。

一身青衣作文士打扮的陳永華其實心中更為忐忑,對他來說,大興軍元帥漢王殿下李來亨才是傳說中的大人物。

有人說李來亨身高丈二,力大無窮,武藝蓋世,亂軍之中斬殺敵將如探囊取物。

也有人說他是仙人弟子,法力高深莫測,可撒豆成兵,可驅使雷神行天雷之術,自興山舉「大興軍」旗幟以來,未嘗一敗。

但也有人說他本是流宼出身,殺人盈野,生食人心,其名在西南一帶,可止小兒夜哭!不過這種說法別說陳永華,就連普通百姓都不相信,這根本就是韃子傳出來的謠言。

福建沿海,來往閩粵的客商眾多,李來亨的大興軍到底怎麼樣,許多人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如果李來亨真是個殺人魔王,那些廣東客商又怎麼會交口稱譽?

「復甫!咱們坐下慢慢說。」李元利打量著眼前這位躬身向自己行禮的青年文士,心中起了疑惑。

陳永華雖然說不上是細皮嫩肉,但一身的書卷氣卻難以掩藏,這分明就是一位純粹的讀書人,哪是什麼武藝超群的大英雄?

「學生多謝殿下賜座!」陳永華小心地在下首坐了,又轉過臉來看向李元利。

「復甫可識得武藝?」李元利還是忍不住問了一句。人不可貌相,萬一人家是練了什麼內功心法呢?

「殿下,學生自幼隨父研習經史子集,誦讀聖賢文章,這武藝卻是半分也不會的!」

果然如此,這世上哪來這麼多武林高手?李元利啞然一笑,又道:「聽聞復甫有經世之才,堪比管樂!因此今日本王才貿然相邀,還請復甫休怪。」

「不敢!不敢……」陳永華拱手客套了一句,卻又沒有了下文。看來這小子並不像書中的陳近南那般口才了得,相反很是不善言談。

李元利卻比較喜歡他這一點,口若懸河、舌燦蓮花之輩,不是他需要的,他需要的是能幹實事的實幹家。

「復甫家中還有何人?」看得出陳永華還有些緊張,李元利便和他拉拉家常。

「家中只有學生和母親大人。」陳永華又拱了拱手,不過這次不是對李元利,而是向著西面家中方向,以示對母親的尊敬。

「令尊慷慨就義,當為我輩楷模!待本王平定天下以後,當為其樹碑立傳!」

明清交替之際,禮崩樂壞,許多文官武將道德淪喪、不講廉恥,毫無節操的無恥小人多如牛毛,平日裏滿口華夷之辨,韃子來時卻連忙跪地請降。

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許多忠臣義士!崇禎帝崩於萬歲山,太監王承恩從死,京中自大學士范景文而下殉節者數十人,至於各地抗清而死或殉節者更是多不勝數。

南京失守時甚至有一名乞丐自殺殉國並留《絕命詩》一首: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綱常出在卑田院(收容乞丐難民的地方),乞丐羞存命一條。

後世乾隆朝從維護正統觀出發,決定對明清之際殉國之人給予謚號、立廟祭祀,有名有姓之人就有一千五百多人,無名無姓的小官、文人、百姓更是多達兩千多人。

而對「我大清」立下赫赫功勛的洪承疇、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祖大壽、馮銓等降臣降將卻被打入《貳臣傳》,並明令「據實直書……即所謂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者……為萬世臣子植綱常!」

李元利也是早就有個想法,那就是令人編纂《漢賊傳》和《忠烈傳》,重立綱常。

陳永華的父親陳鼎於清兵攻破同安時自縊殉節,自然可以編入《忠烈傳》,但陳永華聽在耳中,卻是感激涕零,他翻身跪地叩首道:「學生謝殿下!先父若在天有靈,亦當含笑九泉!」

「此乃令尊應得之譽!」李元利跨前兩步彎腰扶起陳永華,「復甫節哀!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東虜入寇,國之將亡。令尊雖逝,其名可彰!」

見陳永華平復了心情,李元利才又說道:「東虜未滅,我等不可隻沉浸於哀傷之中,當今之急務,便是驅除韃虜。復甫以為我大興軍接下來應當如何做才好?」

該如何做他自己心裏自然有底,這就是考考陳永華到底有沒有真本事。

「殿下……大興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所向披靡,韃子退避三舍,此正是乘勝追擊之時!驅除韃虜收拾山河已是指日可待,況且大興軍中人才濟濟,學生確無良策獻上。」

「那地方上又應當如何治理?」

「無非是教化百姓、與民休養!前兩日學生回龍溪家中,聽聞龍溪、海澄兩縣官吏都已就任,而且已經張貼出來各種告示,百姓拍手稱快,學生認為大興軍已經做得夠好!」

「……唯一需要提防的,就是各路海賊!」陳永華頓了一頓,「以前國姓……在的時候,海寇不敢到閩粵沿海劫掠,但現在……」

此話一出,陳永華便有一絲不安,大興軍稱鄭森為海賊,如今已被攆得遠竄倭國,而自己不小心之下卻仍然稱呼他為國姓,這可是大大的不妥。

他停下來悄悄看了李元利一眼,卻見漢王殿下似乎並沒有注意到這個稱呼問題。

「我大興軍能夠將鄭森打得落荒而逃,難道這還不足以震懾那些海賊?」

「他們當然不會明目張膽地來劫掠,這些海賊在沿海各地都有眼線,稍有疏忽就會趁虛而入,一旦得手即遠遁到東海、南海各處島嶼之上。」

「如此說來,倒還真是個隱患!」

不光是海盜,走私也是個大問題。海關緝私隊的人員如果異地任用,根本就是兩眼一抹黑,不知從何處下手,但若是用本地人,極大的可能就是和那些走私商人勾結起來「大家發財」。

因此李元利早就在考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治根」,只要切斷這些海上走私商人的貨源,看他們還走私什麼?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