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之巨宼逆襲》第四百七十二章治粟院
幾人當中,若論名望,當數張煌言為最。他這些年來和張名振率部三入長江,雖然未曾取得什麼實際戰果,但卻令虜廷為之震驚,大江南北,亦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若論才學,自然是首推方以智,但要論年紀卻以閻爾梅最大,今年已經五十有四,比年齡最小的張煌言整整大了十五歲,因此李元利話音一落,眾人便都看向閻爾梅,意思是讓他先說,這也是尊老之意。

閻爾梅也沒有故作矜持,他來投李元利,便是要想要盡能力做點實事,若是事事謙遜,反為不美。

「殿下以前的舉措完全正確!」閻爾梅很滿意現在這種議事的模式,所以先贊了李元利一句。

大家坐在這兒邊喝茶邊說話,不耗體力,腦筋也靈活,這樣才能拿得出妙計來。要是像前明朝廷那樣議事,一站就是半天,而且連杯水也沒得喝,年輕力壯的還能撐得住,年紀大些的,那老腰老腿豈不是受大罪?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殿下給韃子時間逃竄,可以裹挾走一部分百姓,這樣可免日後遷移百姓之苦。但如果給他們太多時間,則可能適得其反!」

「依臣之見,我軍應當立即北上,給韃子一些壓力,但攻勢又不可太猛,以免韃子不顧一切北竄,達不到咱們預期的效果!」

剛到南京之時,閻爾梅和方以智等人在李元利面前都是自稱「余」、「吾」或直接稱名,後來漸漸認可李元利後,現在都是稱臣。

閻爾梅見李元利微微點頭,又笑著說道:「至於要如何掌握這個分寸,就得殿下去和諸位將軍商議了。」

李元利道:「要掌握好這個尺度確實不容易,何況虜酋心裏到底如何想咱們也只能去猜測。密之先生、而農先生、玄著先生,你們三位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方以智和王夫之連忙拱手道:「但聽殿下指點。」

他們兩個是不折不扣的文人,對於如何用兵卻是真一竅不通。

只有張煌言拱手道:「殿下,臣有些疑惑,想請殿下賜教!」

「何言賜教?」李元利擺手笑道:「咱們本就是議事,有什麼疑問都可以問,只有心中沒了疑惑,才能盡全力去將事情做好。玄著先生,你有話儘管問!」

「殿下,臣覺得如此大費周章地安排部署,還不如直接大軍壓境,一舉收復京師將韃子一網打盡,等中原盡復再慢慢往關外遷移人口,只要多給百姓一些實惠好處,他們豈有不願之理?」

「密之先生!要想大規模地遷移人口,沒有你說的那麼簡單啊!若不是實在活不下去,誰願背井離鄉?更何況是去往關外苦寒之地?」

「百姓若非出於自願,則官府必須強行遷移,此種情況非我所願!若是不遷移人口去,關外偌大的地方,今朝滅了東虜,明朝又有胡虜,甚至更遠的俄夷!遲早這些地方又得給異族搶佔了去!」

「殿下!就算現在讓韃子裹挾了百姓去關外,日後咱們滅了韃子,他們豈不是又想著回來?還是得讓官府介入,強行讓他們留在那兒!」

李元利笑了起來,這後世的東北大糧倉,現在還被人視作苦寒之地,不過要讓那些百姓心甘情願地留下來墾荒,卻也不是沒有辦法。

「百姓可先以利誘之,再以教化之,時日一久,關外自然又成了他們新的故土,故土難離,到時你攆他們也攆不走了!」

「殿下欲以何利誘之?」張煌言還是沒想明白,這教化百姓倒是可以理解,可關外苦寒之地能有什麼東西令關內百姓自願遷移?

這些問題李元利想了不是一天兩天,張煌言開口一問,他便胸有成竹地反問道:「諸位可知那關外為何被稱為苦寒之地?」

這個問題簡單得很,人人都能回答得上來,李元利也沒有等他們回答便自己說道:「關外苦寒,無非是冬季氣溫低,風雪大,不宜耕種,而且缺少禦寒之物。但其土地遼闊且肥沃,若是能解決耕種和禦寒問題,那兒就會成為一個大糧倉!」

「耕種的問題無非是關外現在沒有耐寒的農作物,但這個問題咱們現在就已經解決!不說玉米、高粱、土豆和春小麥完全能夠適應這種氣候,就連耐寒的谷種,大興軍都已經培育出來了!」

「殿下,您說的耐寒谷咱可是現正在湖南辰州、寶慶、武岡等高寒山區推廣的耐寒一號?」

早在大興軍收復長沙時,李元利便成立了一個「治粟院」,專門研究改良農作物,當然最主要的就是水稻,如今過了幾年終於有了收穫。

根據李元利的提示,老農們將水稻選種之後再進行雜交,從中又挑選出優良品種。雖然現在的水稻產量提高不是很多,但卻被他們陰差陽錯地弄出了耐寒水稻。

王夫之沒來南京之前,就是隱居在湖南寶慶衡州一帶,因此對這耐寒水稻的事情一清二楚。

提到這雜交水稻,李元利也有幾分得色:「正是此物!前日剛得到辰州府飛鴿傳信,耐寒水稻長勢良好,現在已經開始抽穗了!居住在高山的土家、苗家、侗家、瑤家、壯家人,都紛紛到官府要求購買此稻種呢!」

所有人聽到這個消息都是喜氣洋洋,他們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自古以來,居住在高寒地區的人都是貧苦百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耐寒的農作物可供耕種,從而導致糧食缺乏,而現在有了「耐寒一號」,這得增產多少糧食?又能讓多少人吃飽肚皮?

「殿下,此物大利天下,獻此稻種之人應當重賞!」張煌言激動地說道。

「哈哈!」李元利心情也是特別舒暢,「這稻種可不是別人獻的,而是戶部下屬『治粟院』改良出來的!重賞自然也少不了他們!」

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能夠多種出稻穀,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這個消息讓眾人激動了好一會,李元利等他們都說笑夠了,這才又說道:「至於禦寒也不是什麼大問題,目前至少有兩種東西可以解決。」

「一曰棉衣,一曰毛衣!」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