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之巨宼逆襲》第四百七十三章大漢四郡
「殿下,棉衣倒是可行,這『毛衣』恐怕是不抵用。」

早在明朝建國初年,明太祖即命令各地推廣棉花種植,規定民田五畝至十畝者,種植桑、麻、棉花各半畝,十畝以上加倍,用以解決民間的穿衣禦寒問題。棉花的種植在山東、河南、河北等蠶絲業不發達的地區得到迅速推廣。而在江南地區,光松江一帶的棉布每年便可供給軍衣用料幾十萬匹之多。

前些年因韃子入江南大肆屠殺百姓,導致人口銳減,各行各業都遭到極大破壞,這兩年才逐漸開始恢復。現在有了大興軍的扶農助農政策,糧食棉花的產出已經不成問題。

用棉花做棉衣大家都能理解,但毛衣歷來都是塞外牧民織來自己穿的,又腥又膻不說,保暖度也不高,如何能夠抵擋關外那種凍死牛羊的「白災」?

不過這對於李元利來說是個小問題,這就是多出幾百年見識的好處,現在塞外牧民織出來的毛衣又粗又硬,比氈子也好不了多少,那是因為沒有形成產業,選料不精、羊毛太過粗硬所致,至於腥膻的問題,那是因為羊毛含了油脂。

羊毛可以大量養殖專產細毛的綿羊來解決,腥膻了……現在已經有肥皂,難道還不能脫掉油脂?

一番解說下來,眾人都覺得長了見識,不過這不是頭一遭,這段時間來他們過幾天就會長一回見識。

李元利道:「關外的土地十分肥沃,遷移的百姓一旦嘗到了甜頭,官府再適時給予一些幫助,用不了幾年那裏就能熱鬧起來了。」

閻爾梅卻道:「也不盡然。韃子入關禍害了十多年,現在人口和崇禎年比起來遠遠不如,中原可種之地都還有許多呢!百姓們如果不是因為確實無地可種,哪會輕易遠走他鄉?」

李元利道:「等滅了韃子之後,先在關外實行軍墾,建立軍用農場和國營農場!以後抓的俘虜全送到關外去!」

後世開墾北大荒,短短十年就將「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最開始就是進行軍墾,等基礎條件和設施有了之後,才通過政策宣傳、鼓勵號召等方式組織人力大量開墾。

有現成的成功經驗,李元利當然很有把握。

至於人口,這個問題短時間內確實不好解決,畢竟從生下來到成年需要時間,李元利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中國這麼大的地方,人口卻才剛剛過億,這對於李元利日後的擴張計劃也很不利。

「鼓勵生育吧。新增丁口實行獎勵政策!稅賦方面優免,困難者給予補助,丁口增長作為年底考核官員的條件。讓戶吏二部立即著手制定具體方案計劃。」這句話是對陳恭尹說的,他立即記錄了下來,稍後再行文至戶吏二部。

「殿下,照您這樣的計劃,咱們更應該將韃子全殲在關內啊!?」張煌言還是念念不忘殲滅韃子,他有點怕讓韃子逃到關外之後又生變故。

對於將韃子趕到關外的計劃,除了遷移人口這個原因之外,李元利其實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藉此機會解決朝鮮問題。

但朝鮮是前明的藩國,一直以來都視大明為宗主國,對大明恭敬有加,李元利現在的江山從大義名分上來講是繼承於前明,若是沒有一個理由便對朝鮮用兵,輿論上對大興軍肯定不利。

這個年代的戰爭,講究的是「出師有名」,哪怕這個理由不一定成立,可老百姓們哪兒懂得這些?

就連老奴當年起兵,也要胡編亂造出個「七大恨」。多爾袞入關以後,也打出了「為崇禎帝復仇」這樣可笑的幌子,可偏偏這樣的彌天大謊就有人相信,弘光朝廷上下不就因此派出了「議和團」?

李元利本不想這麼快就將日後要對朝鮮用兵的事情讓別人知曉,可這張煌言就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看來不給出一個讓他信服的理由,這傢夥還得纏下去。

果然,李元利還在沉吟,張煌言卻又說道:「以艦船運送大軍,既可走海路,又可沿大運河抵京,再讓劉尚書從山西東進,年內可望將韃子一舉殲滅,以絕後患!」

「諸位先生,放虜酋逃往關外,還有一個原因!」李元利不得不將自己的打算說了出來。

他走到張貼在牆上的地圖跟前,指著燕京那一塊道:「諸位先生都過來看看。」

「韃子若要逃回關外,必經前屯衛、寧遠衛逃回瀋陽,若我軍隨後追擊,分兵一部從老哈河衛東進,再從三萬衛和鐵嶺衛南下,截斷韃子北逃之路,韃子勢必只能再逃往建州衛,到時咱們再一驅趕,他們會逃往哪裏?」

「朝鮮?」

「高麗!」

「沒錯!我就是要讓韃子虜酋逃到朝鮮去,只要他們入了朝鮮,到時我軍水陸幾路合圍,韃子就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正好還將朝鮮也一併給解決了!」

「殿下的意思,是要將朝鮮也給……」

「正有此意!」

果然不出所料,眾人都被李元利這個想法驚了一跳,過了好一會,王夫之首先說道:「殿下,這朝鮮乃是當年明太祖定下的十五不征國之一,殿下若貿然攻之,恐惹天下人非議!」

「非議?」李元利最清楚後世的朝鮮和韓國是什麼狀況,趁現在朝鮮還是大明的屬國,將他們收歸置下是最好的時機,至於那些風言風語……自己麾下養一大幫文人,不就是做這個事的麽?

不過這事情跟老奴發佈「七大恨」一樣,必須有個明面上的說法,要不然別說朝鮮人不服,中原人恐怕也不大支持這樣的戰爭。

「前明強大之時,朝鮮俯首聽命,奉我為宗主!然而我國一旦遭難,則其轉瞬易幟,奉韃虜為宗主,棄我大明於不顧!」

「東虜與我生死之敵,朝鮮軍民既已跪降於韃虜,則我軍討伐叛逆,何錯之有?」

這是明面上的說法,真正的原因,李元利也要向閻爾梅等人說個清楚。

「朝鮮本為我大漢四郡,(唐)高宗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在其首都故地設立了安東都護府,又設熊津都護府,直到契丹稱雄,才斷絕與大宋之聯繫,從此遊離於中國之外!」

「究其原因,無非是我漢人羸弱!但時至今時今日,我等有能力,也有責任將其收歸於置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