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之王者降臨》第八十九章 勸說荀攸
想了半天,荀攸也隻得憑良心講話:「太守愛民如子,真治世之臣也。」

荀攸沒有過多的誇讚李利。在當前的大環境下,李利在河東的表現,當得起治世之臣四字之贊。

關東,幽州公孫瓚和劉虞齷齪不斷,勢同水火;冀州袁紹,空負盛名,號召天下諸侯反董被推舉為盟主,卻又不思進取,裹足不前,如今不但與其弟袁術鬧翻,又與公孫瓚為了地盤連番大戰,讓無數人為之失望;徐州陶謙,近小人遠賢臣,士人多出走,甚至徐州治下,還有人敢造反稱帝。可見水平;豫、揚一片黑暗更不用多說。荊、益兩家,劉表還好點,劉焉只差沒有公然稱帝了;交州遠離中原,並州無人接管……

關中和涼州,數來數去,多是橫行一時的軍閥,放眼天下,如李利一般的太守,真的是極其少見。現在許多的地方官,只是維持著這個爛攤子,看到時會有誰來接手。因為上司今天可能是袁紹,明天可能是曹操,後天又可能是公孫瓚或者別人。誰會沉下心去為百姓做點事?

當然,做事的不是沒有。但像李利這般,全心全意的投入的,卻是絕無僅有。這滿天之下,又有誰在收回大量無主之地、開墾大量荒田之後,無償租給流民耕種只收國家田租而不私自收租的?

漢朝的大地主們都像李利這麼乾,天下早就太平了。荀攸覺得,連自己家都做不到。我的田,租給你種,只要你出交給朝廷的三十稅一的田租,然後我什麼都沒有,怎麼可能?可是,河東的李利,他就這麼幹了。荀攸也不知道該說李利傻還是說他大公無私。

其實李利也沒有荀攸想像中的那麼無私。他剛來河東,恩信未立,而流民不附。是以他才想出這個法子來。其實就跟後世的招商一樣,只要你來我這裏投資,什麼三免兩減半,通通好說。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嘛。

剛開始河東是個爛攤子,一窮二白,流民們的口袋裏也乾乾淨淨。李利就是想把田地賣給他們,他們也拿不出錢來。李利又不想把田地賣給那些世家大族。那能怎麼辦?

田地要麼是新地,要麼是拋荒很久的。那就先給流民們種著吧,先只收國稅,等流民們口袋裏有錢了,有糧食了。那難道他們就不渴望土地了麽?到時再賣地也好,再另行收租也好,還不是李利說了算。發展起來了,自然就要開始割韭菜了啊。

這些深層次的東西,荀攸一時半會,還沒有想到。所以荀攸在了解到李利在河東,罷口賦,開荒田,剿盜賊,鑄新錢等等惠民善政之後,他不得不拋開門戶之見,真心誠意的誇讚李利一句。這是他做為儒家士子的良心。

李利聽到荀攸誇讚,心中樂開了花,表面上卻是連連擺手,謙虛的道:「不敢當荀公之贊,此吾份內之事耳。」

荀攸就嘆道:「好一個份內之事,若天下守令人人得如太守,何愁漢室不興,天下不寧?」

李利請荀攸坐下之後,就接上話頭道:「吾家在北地,世代耕讀傳家,先君自幼受教,窮經數十載,卻因靈帝賣官鬻爵而不得出仕。吾叔父一氣之下,便從了軍。先君在家,以教族中小輩為樂。後黃巾亂起,天下沸騰。先君因有感時局之艱,遂為我取字惠民。先君去後,吾無以為生,隻得投奔叔父。吾人雖在軍中,但無時不記先君之訓,以匡扶漢室,惠利天下為己任。吾之所以來河東,便是欲一施胸中抱負耳。」

荀攸心想,原來如此。他也沒去懷疑李利說的是真是假。因為像李利父親這種情況,荀攸見過太多了。

漢靈帝賣官,其實也是沒法子的事情。涼州羌亂,把國庫給掏得乾乾淨淨,還得皇帝自己拿私房錢出來補貼國家財政。而漢末之時,世家門閥、外戚和宦官事實上已經成為官場上的三大勢力。因為漢朝是以察舉製為主,這些大族們就互相勾結,把持選人之權,今日你舉薦我的子弟,明日我舉薦你的門人。可能天子就在想,反正官員選誰都是你們說了算,我還不如明碼標價來賣呢。賣的錢還可以救急用。

漢靈帝賣官的錢,最起碼也起了點作用,並沒有完全塞進自己的口袋。《晉書》所載的一個小故事就足可證明。

話說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之後就祭天,完了就問劉毅:「卿以朕方漢何帝也?」我跟漢朝哪個皇帝可以比啊。

劉毅就曰:「可方桓、靈。」你和漢桓帝、漢靈帝差不多。

司馬炎說:「吾雖德不及古人,猶克己為政。又平吳會,混一天下。方之桓、靈,其已甚乎!」以我的功德,比之桓、靈,太過份了吧。

劉毅說道:「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看到沒,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也賣官,而且賣了是完全裝進自己口袋裏的。

當然,賣官這種事,不管你出發點如何,這個方法絕對是錯誤的。因為這個口子一開,下面底層士子的唯一晉陞通道,也許就因此而關閉了。寒門士子,在造勢揚名上,就已經比不過世家了。唯一靠的是有良心有底線的地方官能夠發掘、舉薦他們。可朝廷賣官,那自然是有錢的優勢大了。你讓個寒門和世家去拚財力,那不是搞笑麽。

所以東漢末年言路阻塞,賢人不進,官場一片黑暗。荀攸覺得,李利的父親因家貧而仕途無望,卻仍然心懷天下苦樂,真吾輩中人也。怪不得李利與他叔父不一樣,原來是深受其父熏陶。

荀攸這下就特別理解李利了。甚至還對李利之父,心生憐憫。多好的一個讀書人,可惜沒有生在像我荀氏這樣的大族,所以名聲不顯,無緣宦途。他最後仍然心懷夢想,調教出了李利這樣的傳人,卻也不負他這一生了。

荀攸心思百轉,最後卻隻化成了一聲嘆息:「漢家之亂,始自桓、靈。如今思來,誠為可恨也!」

李利見狀,趁熱打鐵,便道:「荀公,如今朝廷威信不顯,關東諸侯各自割據。荀公欲思東歸,將投何人?汝南二袁,心懷鬼胎;幽州內憂外患;兗州曹公,驅逐朝廷命官,自為州牧;豫、徐、揚、荊等地,亦不得安生。益州雖安,奈何劉焉隔絕交通,拒納漢使。荀公一身本事,去了關東混亂之地,誠為可惜。莫如留下,為朝廷效力,為百姓謀福。若荀公願留,吾願舉荀公為三輔之長。若荀公不願牧三輔之民,我亦願退位讓賢。如何?」。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