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之王者降臨》第八十八章 誘拐荀攸
當然,這一切,得等到郭汜和樊稠的首級傳送長安以後了。現在還不能退兵,那兩個叛賊還活著呢。

李利看著長安沒啥事了,就打算回河東去繼續種田。河東的形勢仍然不容樂觀。雖然他去了河東,花費了很大的力氣在改造。但河東的山谷之中,仍然藏有大量的賊寇。那就是曾經的白波軍餘黨。

當年白波軍起事,席捲關中,董卓派了李傕等人前去邊剿邊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這才平息白波軍。但與此同時,仍有大量的殘黨逃脫。在逃脫之後,又蟻聚起來,復以白波為號,縱橫山谷之中,以掠奪為生。

前番李利派人打擊境內盜匪,白波軍見勢不妙,紛紛遠避山中。要想清除這些人,然後把這些人全部編戶,還得花費不少功夫。

此時天下有三大叛軍,其一就是攪動天下風雲的黃巾軍。大賢良師張角雖死,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黃巾軍仍然在青、兗、冀、徐、豫等地零星活動。剩下兩部分就是黑山軍和白波軍。這兩支軍隊,其實也可以看作是黃巾軍的餘孽,只是後來他們另立名號罷了。

黑山軍在張燕的帶領下,正在太行山谷之中,與袁紹鬥智鬥勇。而白波軍,勢力範圍從河東、並州南部一直到洛陽附近,歷史上他們最強大的時候,曹操都拿他們沒辦法。隻得遷天子到許昌,而棄洛陽。

李利覺得,歷史上楊奉都能招降河東白波帥,自己難道就不行了?這個想法值得一試。畢竟一家家剿了過去,不知道要搞到什麼時候。招安則是一勞永逸的好辦法。李利就不信那些人不想被招安。強大到一聲令下,天下響應的黃巾軍都灰飛煙滅了,難道白波軍還能成什麼事不成?無非是條件沒談妥罷了。要是招降了白波軍,那麼河東的人口,將會得到大量的增長,這都是財富啊。

向李傕、鍾繇等人辭行之後,李利拍拍屁股,就準備回河東了。臨行之前,把荀攸也給拐了回去。

以荀攸的資歷,出任一地太守,毫無問題。但人家荀攸不是想著向關東跑,就是想著向益州、荊州、交州這樣安全的地方跑。李利也是費盡了口舌,又兼鍾繇在旁邊不停的敲邊鼓,荀攸這才勉強答應下來,在長安為官。此番前去河東,李利也只是想讓荀攸看看,自己真的和涼州那些軍閥不一樣罷了。

根據李利的分析,潁川那一幫人,或者說以荀氏為首的士人們,都是堅定的擁漢派。歷史上在曹操收老牌擁漢名士孔融而殺之,罷荀彧的尚書令,帶他南征孫權而荀彧死得不明不白之後,擁漢派這才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之上。

所以荀攸一直看不起董卓,接著又看不起李、郭等人,一直不願與之為伍,李利他也能理解。不過他也相信,人心都是肉長的。在讓荀攸深入了解自己之後,再誠心誠意的與之深入交談。未必就不能改變荀攸的想法。

不然,曹操那裏已經有了個荀彧,再去個荀攸,那自己還混個什麼,不如帶著天子和百官去投奔曹操算了。

自己現在手裏是有幾個人才沒錯,但沒辦法和曹操比啊。這就是先天不足,縱然自己可以雄據一方,但也不過只是慢慢等死罷了。一步慢,步步慢。幾十年彈指間,不是自己,就是自己後人得被曹魏來征伐滅國。何苦來哉?

李利覺得,自己比起劉皇叔來,條件還要差。人家好歹是破落宗室之後,大儒盧植的弟子,又兼魅力滿值,到哪都混得開。所以能夠以最差的條件,三分天下而得其一。自己有什麼?涼州、董卓餘黨、李傕之侄,這幾個標籤就很能勸退一大票人了。士大夫們去投靠誰都不會投靠涼州勢力。

歷史上就是如此啊。李傕雄據關中,說一不二的時候,哪個策士主動向李傕獻過一謀半計了?真有這樣的人,李傕等人也不會下場如此之慘。

這是有原因的。東漢自光武帝中興之後,在天下大力推行儒學。皇室自己也十分好學,同時也巴不得天下人都能精通儒學。孝章帝建初四年(西元79年),歷史上影響深遠的白虎觀會議在朝廷的主持下召開了。天下但凡是數得著的名儒,紛紛入京,開始宣揚自己的學術,並由天子親自主持,講議五經異同。

事件的緣由是因為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了。再不解決這一爭端,對社會對百姓,對江山穩固,都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是漢王朝對儒家經學思想的一次大統一,會後,著名學者班固根據會議記錄寫成了《白虎通義》一書,頒行天下。而這一次會議的最重要結果,就是會議上首次被正式提出的三綱五常。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所有的士大夫對這一提議,紛紛舉雙手雙腳贊同。這三綱五常理論,不但影響漢朝,還影響後世數千年。

所以,深受三綱五常思維影響的士大夫們,又怎麼會瞧得起弒君廢立的董卓,又怎麼會看得上居然膽敢反攻長安,進攻朝廷的李傕等人?

或許有人會同情李傕等人的遭遇。畢竟他們不攻打長安,搞不好自己就要死。這是無奈之下的保命之策。但畢竟沒有事到臨頭,那麼大義凜然的譴責李傕等人無人臣之禮、行叛逆之舉,又有何不可?

不只是後世有噴子,漢朝的專業噴子,一樣有很多。而且漢朝的是一群文化水平非常高、智商也很高的專業人士。他們玩弄起你來,嘿嘿,書讀少了你還聽不懂。

李利把荀攸拉到了河東,然後就讓賈詡、裴潛兩人陪著荀攸在河東境內轉悠。賈詡是孝廉出身,與荀攸有同殿為臣的情分。裴潛他爹裴茂,此時還在長安任職,與荀攸也是舊識。這幾人在一起,不缺話題。談論些東西,也不需要避諱。

而李利,則全身心的投入了河東的政事處理當中。長安大戰結束了,臨時徵發的那麼多民夫要解散。當然,李利感覺到了自己手裏兵力的不足,於是也留下了一部分人來充滿預備役。

然後,趁著天氣好,要開始幹活了,修補道路、溝渠。這一忙,時間就悄然過去了半個月。

到了七月下旬,閑下來的李利,這才得空接見荀攸,見了荀攸之後,李利就爽朗的笑道:「荀公,吾任事河東,如何?」。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