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成流放罪妃後的發家生活》第一百二十七章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中州大災的事情也陸陸續續傳到更遠的州城, 到了仲夏時,連著西南邊城都聽聞此事,大部分百姓們都能感同身受,也擔心中州百姓們熬不過去, 希望快點下雨, 也希望朝廷可以去賑災。

  許沁玉聽聞此事後, 有心想做點什麽都無能為力,四哥這幾個月一直未曾回,不過每月都有家書寄回, 這個月的家書也要月底才能到。

  她心中其實隱約也清楚,哪怕是四哥, 恐怕都沒有法子,古代發生這種天災,除了朝廷去賑災,真真就是束手無策, 若無人賑災, 那些災民差不多只能逃荒或者等死,就算是逃荒,也是艱辛的,能活下去的只有小半。

  許沁玉也希望朝廷可以賑災。

  可依照這幾年朝廷跟宮裡頭那兩位的所作所為, 恐怕指望朝廷賑災,都不大可能。

  許沁玉實在不懂太后跟新帝是怎樣想的, 真要貪圖享樂,你做個閑散的王, 悠閑的太后, 整日吃吃喝喝, 榮華富貴也有, 錢財方面,雖然國庫不可能任由你使,但也絕對差不了銀錢,何苦去爭奪那個位置,用了歹毒計謀奪來的地位,卻隻享受這個位置帶來的榮華,而不去履行所需要付出的義務。

  當真以為身處高位就只有享樂嗎?

  連帶著的,是無窮無盡的責任,對天下百姓的責任。

  不過紙醉金迷實在迷人眼,不然歷史上也不會有這麽多昏君和貪官了。

  “是不是國庫空虛?所以沒有銀錢去賑災哦?”

  許沁玉也有不少余糧。

  再者,現在已經不是下雨不下雨的事情,已經夏末,就算下雨,種了種作物,到了冬日也會全部凍死,沒有任何收成。再等兩個月,要是還沒有賑災的物資送過去,窮苦一些的百姓跟佃戶們,恐怕只能去逃荒。

  雖然中州那邊大旱,西南這邊倒沒什麽影響,畢竟隔著三千多裡快四千裡地的路程,這也是許沁玉捐點糧食過去都難如登天。

  說是普通老百姓,哪怕捐個一捧兩捧的糧食都成,積少成多。

  “哎,有這樣的皇帝,以後不會亂起來吧。”

  不過這些糧食也只是杯水車薪,許沁玉又買了些糧食一並送過去,四哥也不建議他把銀錢都用來買糧捐出去,即便她身上那些銀錢全都買了糧,對中州百姓也只是杯水車薪,還需要動員更多人來捐贈糧食,就這樣,也僅僅是讓中州百姓堅持一個月罷了,還是得朝廷戶部撥款賑災。

  其他地方也陸陸續續有些官府看不下去朝廷的作為,號召富商達官顯貴跟普通百姓們捐糧。

  中州一些窮苦的百姓跟佃戶已經買不起糧食吃,天天去山上挖野菜摘野果,有些沒吃的,連著一些能吃的樹葉都開始采摘回來隨便用水煮煮就吃了。

  不止是城內的一些酒樓客棧茶鋪裡成天有人議論這事兒,連許記住著的客人都有不少人議論。

  許沁玉也在月底時候收到四哥來信,說饒州城現在這位招攬大家募捐的人是個不錯的仗義人士,可以把物資或者銀錢交給他,他會把所有物資跟銀錢購買糧食後送去中州。

  這時代跟後世又不同,可以網絡上捐款,這個地方想要捐點物資,可真真是難加上難,先得衙門的官員出面先讓城中的達官顯貴跟富戶們帶動大家一起捐獻物資,就這樣有了賑災的物資,賑災的路上說不定還會遇見強盜,或者被一些貪官從中克扣一半,能夠送到災民手中的少之又少。

  許沁玉也只能先這樣等著,先顧著許記的生意。

  別人家的田地給佃戶們都是四成的收成,她給了六成,剩余四成她自己收著,這些糧食,有些並不算很好,所以都是留著自家人吃,飯莊用的糧食都是精選的的上等米面雜糧。

  而等到夏末時,西南這邊的人才知朝廷並沒有派人去中州賑災。

  可朝廷依舊沒有派官員去賑災。

  許沁玉把這些余糧留了夠家人一年的口糧,剩余的都捐了出去。

  現在一些經常來許記的夫人太太們,也願意過來溫泉池子泡溫泉,沒以前那麽拘束,女客這邊的溫泉池子隱秘性很好,所以大家也漸漸放開,不少婦人家就已經習慣了,穿著小衣跟交好的姐妹們泡泡溫泉,在一起護膚美容疏松筋骨,別提多愜意。

  自打坐上這位置,盛元帝就沒怎麽快樂快,整天都要上朝,還有一堆奏折要批閱,動不動還要挨禦史的罵,被朝廷百官勸諫,還不如做個皇子,做個閑散王爺,他實在不懂當年母妃為何一定要讓他登上這個位置。

  之前源寶鎮買來的百畝田地,一直交給佃戶們去種,每年能收不少租子。

  盛元帝前期是真病,後期就是裝病,不想上朝。

  她沒親自去,讓功哥兒去的。

  中州那邊臨到夏末,中州也就下了一場小雨而已,對於乾涸的河流也是無濟於事。

  “什麽國庫空虛,咱們老百姓每年的地頭交了多少糧食跟地頭稅上去,還有富商們每年交的各種商稅鋪稅地頭稅,聽說新帝才登基時,還抄了一大批官員的家,那些官員多有錢,肯定都充到國庫裡頭去了,就算國庫空虛,那也是上頭那位窮奢極侈,揮霍無度才使得國庫空虛。”

  許記飯莊的生意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因為入了夏後,許記也是避暑的好地方,西南附近富饒一些州城的富商還有達官顯貴,都喜歡來許記飯莊避暑,三個園子都是人滿為患。

  現在反而沒有捐銀錢的必要,中州缺的都是糧食。

  許沁玉不認得這人,但是聽說他是一個挺大商隊的東家,叫做周晏。

  就這樣,西南這邊的糧食陸陸續續朝著中州運過去。

  而遠在三千裡地外的京城,朝堂上這幾個月都快吵翻了一天,一直讓新帝去賑災,盛元帝這幾個月被文武百官罵的人都瘦了不少,還想著裝病來躲避這些朝堂重臣每日的教訓跟責罵,只不過不等他裝病,就真的病倒,這一病就是兩個月。

  所以也存了不少余糧。

  “嗨,這不是明擺著,那新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北邊不也有雪災,凍死不少人,北方不少人逃荒去南邊還有京城,路上很多災民染上腹瀉病,那新帝都不管,想把逃去京城的災民全都給殺人,不管有沒有染上腹瀉病全都給鎮殺,後來那些災民開始逃竄……也幸好咱們饒州城這邊有個縣令想出腹瀉病應對法子,不然就那次就得死不少人。”

  除了之前源寶鎮買來的百畝田地,這一年,她也饒州城附近又陸陸續續買了有二百畝田地,手上一共三百畝的田地。

  自然不知他是大皇子的人,現在也是四哥的人。

  “要是朝廷不賑災,中州的百姓還有活路嗎?”

  “你們不曉得,我有親戚是跑商隊的,經常往京城裡頭跑,聽說京城裡頭有個漢東王,那個漢東王是太后的親弟弟,到處建行宮,各種奢靡生活,還貪汙軍餉,上次不是有欽差大人過來饒州嗎,就是為了軍餉貪汙案,最後還是讓戶部尚書給背了鍋,當然,明面上沒人敢議論就是,不然就跟那些被抄家的官員一樣,隨便給你定個什麽罪,就把你家給抄了。”

  倒是也有一些仗義之人讓大家募捐,背後還有官衙的人出面。

  “這皇帝怎地還不派人去賑災?”

  但即便如此,大家也都不想讓世道亂起來,世道一亂,最苦的就是他們這些普通老百姓,現在至少吃喝不愁,日子還還算過得去,真要亂世了,到處戰亂,生靈塗炭,那真真就是沒有了活路。

  許記生意如常,許沁玉每日生活也都差不多。

  功哥兒現在已經十七了,長的又高又結實,飯莊有他管事,還是幫了她不少忙。

  不過許沁玉還是買了幾萬兩的糧食一並送到周晏手上。

  盛元帝躺在自己寢宮,覺得半點樂趣都無,然後又跑去四弟養的那些寵物園林裡,把幾個寵物擼了一遍,這才回去。

  幾隻寵物還跟以前一樣,盛元帝過去時它們親親熱熱,等盛元帝一離開,就跑到池塘邊開始清理羽翼跟皮毛。

  顯然還是不待見盛元帝。

  守著園林的小太監已經習以為常,覺得這幾隻實在寵物很聰慧,平日待它們越發好。

  盛元帝就這樣在寢宮躺了兩個月沒上朝,平日批閱奏折都是交給太后。

  就這樣躺了兩個月,以一個文官血濺宮門結束他兩月的清閑。

  都有官員撞宮門求新帝賑災,新帝跟太后也只能硬著頭皮讓戶部撥款買糧賑災。

  這次太后也不敢放任親弟弟跟其他官員貪汙,所以這批賑災的糧食也是安安穩穩送到中州百姓手上,中州百姓這才有了條活路。

  這都已經快入秋,有了朝廷的賑災的糧食,還有各州城捐贈的糧食,就這樣每天也只是能喝上兩碗摻了豆子的雜糧粥,也勉強夠中州百姓勉強度過寒冬臘月,等到來年,就能開始種上新的農作物……

  德昌侯府裡。

  許沁慧沒想到這次新帝跟太后竟然讓戶部撥款去賑災了,上輩子拖拖拉拉一直沒有去賑災,最後中州餓死不少百姓,還有許多人逃荒離開中州,中州成了荒涼之地,各地陸陸續續有百姓起義……

  許沁慧不懂為何這輩子又不一樣了。

  不過上輩子並沒有官員去血濺宮門。

  這次去撞宮門的官員也沒死,就是受了重傷,又給救治了回來,現在都還一直躺在床榻上,聽聞去救治的太醫說了,傷的挺重,恐怕得修養好些日子,最後還不一定能徹底痊愈。

  許沁慧也覺得這血濺官員才逼得太后讓戶部去賑災。
    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帶頭,新帝跟太后再對中州的百姓視而不見,朝廷會有更多的官員開始反抗,即便太后把這些鬧事的官員都給殺了,那也得脫層皮下來,不劃算。

  許沁慧歎了口氣,她倒是希望事情還跟上輩子一樣,這才豎王才能按照上輩子一樣軌跡混跡於起義的隊伍之中,慢慢壯大勢力,最後殺回皇宮。

  不然的話,豎王這輩子要是不能繼承大統,她豈不是又選錯了?
  就跟現在這般,事事都跟上輩子有所出入,到時候豎王真的能否回來繼承大統嗎?

  她現在也已經無法入宮,再也沒有回頭路。

  不過許沁慧依舊還記得一件事情,等到明年的時候,漢東王在路上會遇見一做婦人打扮的美貌小婦人,最後讓人把這小婦人給偷偷搶回王府肆意羞辱,但這小婦人是太傅已經出嫁的女兒。

  當然,每次漢東王搶人也不敢明目張膽,都是讓府中下人,就算如此,京城裡的達官顯貴跟豪門世家,誰不知是漢東王的手段。

  這個漢東王都四十來歲的人了,平日看見貌美的女子,都喜歡搶回去,之前除了一些美貌的民女,他連崇明公的嫡親小孫女都給搶回王府裡頭,最後反被太后一紙詔書,把崇明公府的章四姑娘嫁給了漢東王做側妃。

  但這次不同,這次的太傅,那是真正的百年世家,甚至不止百年,太傅的先,祖跟跟著大盛朝先.祖皇帝開疆辟地的功臣,不僅如此,除了公侯身份,太傅這一脈更是憑著自己的本事,苦讀十余年科舉入內閣,最後才坐上太傅之位,太傅家跟京城新貴還有王公侯爵完全不同。

  漢東王卻連打聽都不打聽,直接把太傅這位回娘家的女兒給搶回王府。

  其實即便漢東王打聽過,也會不管不顧。

  他覺得自己的親姐姐是當今太后,親外甥又是皇帝,太后還寵著他,這世間除了這兩位,即便是太傅又如何,不過還是臣子罷了。

  太傅家的戚芷清卻為了不受羞辱,一頭撞死在王府。

  後來太傅得知,告去宮裡,卻被太后把責任推卸給戚芷清身上。

  之太傅心灰意冷,告官後帶著家人離開京城,回到老家。

  但太傅其實並沒有回老家,他去了其他地方,第一支起義的隊伍就是太傅為首領,戚家兩百年的世家,號召力還是很大的。

  不過許沁慧知曉,就算太傅後來起義,也是借著昏君昏聵不明,大肆屠殺北方災民,不顧中州災民安危開始的。

  只不過這次中州百姓好歹是渡過難關,不知道戚芷清要繼續被掠去王府一頭撞死,太傅辭官,最後恐怕也不好借由中州災民來起義。

  但許沁慧還是沒打算去幫戚芷清,對她來說,只有讓上輩子這些事情發生,豎王繼承大統,她才能避開上輩子的命運。

  西南饒州城。

  許沁玉知曉朝廷終於派官員去賑災後,總算是松了口氣,這會兒已經入了冬,都快到臘月,她也開始忙自己的事情,開始醃製火腿。

  過些日子,四哥也要回來過年。

  今年飯莊跟酒樓依舊沒有歇業,一個月前,飯莊年飯預定就已經滿了。

  到了過年那幾日,飯莊越發忙碌,裴危玄也回了,今年他也忙了不少事情,到年底才清閑起來,打算過年時候在家歇上半月,陪伴玉娘。

  許沁玉白日在飯莊忙,晚上還喜歡跟四哥待在一起培養下感情,膩歪膩歪,兩人窩在鋪著絨毯的榻上閑聊著。

  許沁玉也挺好奇宮裡頭那兩位為何拖了這麽久,最後終於肯撥款賑災。

  裴危玄就跟玉娘說了說宮裡頭那位血濺宮門官員的事情。

  許沁玉這才知曉緣由,太后跟新帝並不在乎一個血濺宮門的官員,但是這樣的官員有了一個出頭,也會逼得京城其他世家還有達官顯貴們跟朝廷百官們更加激憤的對抗,也會有其他官員效仿,最後會連京城的百姓也起了反抗之心,所以新帝跟太后才妥協賑災。

  許沁玉對這位官員很是敬佩。

  但她並不知曉,這個血濺宮門的官員也是大皇子留給四哥的人。

  裴危玄之前並未打算動用京城裡大兄留給他的人。

  若是以前,為了給父皇還有大皇子報仇,他或許會不顧中州百姓,任由事態發展,任由新帝跟太后裝糊塗,讓中州災民置於水火之中,最後死傷無數,換來百姓們的反抗。

  但是這次,他沒法任由中州百姓置身水火之中,他對待感情還是有了感同身受,開始有了變化,似乎能夠感受到各類情感所帶來的感知感觸。

  他的心境,好像在玉娘的影響下,不知不覺的發生了變化。

  即便他無法借由中州這次的事情做點什麽,但至少中州的百姓都活著,都安穩度過此次的災難。

  許沁玉自然不知曉這些。

  今年有四哥陪著過年,她也心滿意足。

  這已經是她在這裡待的第五個年頭了,她只希望家人平安健康順遂。

  過年了,許沁玉還是跟去年一樣歇了三日,這三日她連懶得動彈,平日顧著許記已經夠勞累,所以歇息時她隻想家裡躺著,哪裡都不想去,真要等想出去玩,不如多賺些銀錢,生個崽,等崽長大,把許記交給崽,她就能退休去遊山玩水。

  說是生個崽,但許沁玉還沒做好打算,她跟四哥眼下也就是談談戀愛,最親密的行為也不過是親親抱抱,其他都沒有,她也才二十,還是個小姑娘,起碼得等到二十幾,到時候真做好當母親的準備再生也不遲。

  所以許沁玉也就是心裡頭想想。

  她在家閑了三日,也不出門,白日有四哥陪著她一起在後花園賞花,白玉墨玉也在後花園撒歡,就連麒麟也在後花園。

  自打把麒麟從太守府領回家後,許沁玉就沒怎麽讓它在馬廄待著,都是跟白玉墨玉一樣,待在後面的園林裡。

  這馬兒還怪聰明的,吃喝拉撒都不用操心,有定點的地方。

  等歇息三日後,許沁玉開始忙起來,裴危玄過了幾日也出門,今年他打算讓周晏出面跟太守商量,由著太守出面,讓西南的百姓購買紅薯土豆開始大量種植,就算以後其他地方再有天災發生,這些產量高的農作物都能讓大家吃飽。

  他沒打算借由百姓們來起勢,他自有自己的打算和法子,如今也隻想讓百姓們安居樂業,能夠吃飽。

  只是他觀天象,這世道似乎還是會亂起。

  裴危玄離開後許記後,就喬裝打扮去了太守府見了太守。

  太守知曉這是利民的大好事,自然很高興,只不過此事同樣還得上書朝廷,跟朝廷先說一聲。

  幾天后,宮裡的伏太后瞧見太守遞上來的折子,因為中州的天災,她對饒州城這位太守就有了印象,當初就是這個祝太守寫折子說有位高僧雲遊四海告訴他中州會有大旱發生,這個祝太守特意寫了折子來提醒,但太后沒當回事,眼下見他又遞了折子,這上頭竟寫著發現有兩種可以畝產量過幾千斤的農作物,也寫明是一個大商隊去其他國家商貿往來發現的。

  太后本想嘲諷兩句,說她活了大半輩子,也沒瞧見什麽農作物可以畝產量幾千斤的,但不為知道,想到中州那場大旱,到底閉了嘴巴。

  伏太后抿了下唇,就批了折子,準祝太守在西南試種這些農作物。

  沒種出去就定太守的罪,真要種出來,也能把功勞攬在身上。

  伏太后也清楚自己跟兒子在民間的聲譽似乎並不太好,自然也想改善。

  等到密信遞來西南,祝太守就開始做這件事情。

  他知道大家肯定不願意信,所以只能硬性規定,家中有田地的,要拿出一半的田地來購買新作物的種子來種植。

  周晏賣給百姓們的薯種並不貴,百姓們都能買得起,跟平常農作物種子價格差不多。

  只是百姓們心裡頭還是很不安,都在私底下議論。

  “真有糧食可以畝產量幾千斤?這不是太古怪了嗎,咱們祖上祖祖輩輩傳下來,一般的糧食畝產量幾百斤都算高的,這怎還有幾千斤的?我怎麽就不信,萬一種不好,或者收成不好,比其他農作物收成還成,來年交了稅不得喝西北風嗎?”

  “我也是,但是太守大人一直為咱百姓著想,我覺得或許這農作物真的能畝產兩三千斤呢。”

  “我不信,怎麽可能有農作物畝產量如此高,反正我不種。”

  “不種可不成,聽說會挨家挨戶的查,要是發現有人家不種,就得挨板子。”

  “聽說還有其他幾樣蔬菜種子,叫什麽番椒,番茄,洋蔥甚的,太守也說可以嘗試買一些在自家菜地裡試著種種。”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