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伐明》第45章 定計
  第45章 定計
  在崇禎登基的這兩年,內閣大臣已經換了不少。從最早的內閣大學士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普,到去年因為《三朝要典》倒台的來宗道,楊景辰。還不到兩年時間,崇禎已經換了六個宰相。

  尤其是來宗道,身為天啟皇帝的顧命大臣,在擁立還是信王的崇禎帝朱由檢中,起過相當大的作用,算是立下了擎天保駕之功。

  去年崇禎皇帝下詔毀《三朝要典》,來宗道、楊景辰兩位閣臣因為參與修撰,被禦使倪元璐彈劾。來楊兩位輔臣被皇帝厭惡罷斥,不留一點情面的趕出了朝廷。

  相比於他的祖上明孝宗,面對迫害自己的仇敵萬安、劉珝、劉吉這紙糊三閣老,也能讓他們保持體面的退休。盡管萬安等人幾次依附萬貴妃,提議更換太子,差一點把孝宗皇帝逼上死路。

  由此可見,崇禎皇帝是一個寡恩刻薄之人。

  因為明朝皇室坑爹的祖製,藩王皇子只能當豬養。所以崇禎皇帝在登基之前,沒有受過任何帝王教育,在這一點,他是遠遠比不上他的哥哥天啟皇帝的。

  在天啟朝中,陝北河南也發生過大災,尤其是陝北連續四年大旱,河南部分地區更是八年大旱。但是在天啟朝中,朝廷還是能夠免除賦稅,賑濟災民。

  從這一點上來看,盡管天啟皇帝有些不務正業,被東林黨文人譏諷為木匠皇帝。但是在治理國家上面,卻遠比崇禎帝靠譜,明朝亡於崇禎朝,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崇禎登基之後,罷斥閹黨,重用東林黨官員。當朝的內閣大臣韓爌,李標,周道登,錢龍錫等閣臣,都有東林黨背景,尤其是首輔韓爌,更是老牌的東林魁首。

  這些東林黨上台的官員,自然會為了家族、親友、門生、鄉土的利益奮鬥。他們炒作‘蘇松重賦’的概念,忽悠啥也不懂的皇帝平均稅收。

  他們還上書朝廷,要求取消商稅、礦稅、茶稅,反對朝廷一切向江南地區的征稅政策,要求皇帝廢除閹黨、礦監、稅吏。這樣的政治觀點,就決定了東林黨一定是需要打擊的朋黨。

  江南一畝稻田能收兩季糧食,每畝每季產糧平均四石,如果種植茶桑等經濟作物,收入也會更高。而陝北每年只能收一季小米,每畝平均產糧四五鬥,讓江南百姓與陝北平民平均分擔稅收,只能將北方百姓活生生逼反。

  從明朝的祖製看,從明太祖朱元璋時代,就借口張士誠抗拒天兵,向蘇松地區收取重賦。這樣的政策一直也沒有更改,直到崇禎朝,東林黨人才成功忽悠崇禎帝消減江南稅收。

  崇禎皇帝為人急俊嚴苛,當朝十七年,竟然換了五十二位內閣大臣。哪怕是現在的韓爌,李標,周道登,錢龍錫,劉鴻訓五位閣臣,再過一年也會全部倒台,不是被下詔獄,就是被流放充軍,好一點的也只能平安降落,告老辭官。

  李標雖然師從東林黨魁首趙南星,但是為人謙遜,並不熱衷於黨派之爭,在東林黨人中非常罕見。也許是因為李標出身河北,與東林黨大本營江南距離甚遠,實際關系並不算非常親近的緣故。

  李標本來已經成為首輔大臣,因為韓爌算是東林黨老前輩,在韓爌歸朝之後,李標讓出了首輔之位,也沒有與韓首輔爭鬥臉紅。

  周道登雖然很會裝孫子,但是的確是大智若愚的人,見到崇禎皇帝對首輔韓爌不滿,馬上跳出來踩了一腳。

  周道登第一次面見崇禎皇帝之時,就一口氣提出三條建議:“一曰守祖製,二曰秉虛公,三曰責實效。”

  崇禎皇帝聽了很滿意,在廷推之時做了手腳,才讓周道登入選了內閣,成為宰輔的一員。

  周道登成為宰輔之後,因為學問不精反應不快,鬧了幾次笑話,從此失去帝心,在崇禎二年遭到罷斥。

  現在周道登還沒有鬧出“黑齒,齒發黑者也!”;“容臣等到閣中查明回奏”;“情面者面情之謂也”這些笑話,在崇禎皇帝心中還有些地位。

  崇禎見周道登這些話條理分明,見識過人,正說在自己心坎兒裡,於是滿意的點了點頭,又拿起一本奏疏說道:“陝西巡撫李應期上奏朝廷,說陝北旱災嚴酷,讓朝廷撥銀賑濟,減免稅賦,三位老先生以為如何?”⑴
  韓爌剛才被周道登打了一個悶棍,現在也有些惱怒,但是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決定閉口不言。

  李標此人比較正直,從不結黨營私,在東林黨中算是鳳毛麟角。此人向來以大局為重,看了李應期的奏章,覺得很有道理,應該大力支持。於是對崇禎皇帝重重磕了個響頭道:“李禦使所言,乃老臣謀國之言,請皇上一定要采納。”

  李標雖然為官正直,但是比起揣摩皇帝的意思,韓爌、周道登二人卻遠勝於李標。

  從崇禎皇帝剛才的話外之音來看,肯定是善財難舍,舍不得白花花的白銀,所以才要想法子推諉。

  首輔韓爌剛剛被周道登踩了一腳,給皇帝留下了空談大言的印象,現在正是彌補之時。於是他上前一步說道:“朝中府庫如洗,哪有銀兩賑濟災民,還是讓陝撫胡廷宴想想辦法,發動士紳出力,多搭粥棚,將災民安定下來。”

  “至於延綏的流民,延綏本來就是九邊重鎮,榆林鎮邊軍天下精銳,只要能穩住邊軍軍心,剿滅流賊也是輕而易舉。”

  崇禎皇帝心中也不想發出內怒,聽了首輔韓爌之話,覺得韓爌此人還是深明大義。於是臉上帶上一分愁苦說道:“內帑如洗,支撐皇室家用已經萬分艱難,實在難以撥出,還是讓戶部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挪出一部分銀兩賑濟災民。”

  韓李周三位朝臣聽了崇禎此話,盡管面上仍然非常恭敬,但是心中卻對這位少年皇帝鄙夷了幾分。

  這位少年天子,除了刻薄暴躁之外,居然還貪財吝嗇,分不清輕重緩急。

  崇禎皇帝現在剛剛繼位,萬歷、天啟兩朝盡管花銷很大,但是還是為他留下不少的內帑。加上剛剛查抄魏忠賢的閹黨,現在正是內帑最充足的時期,遠不是崇禎末年的情況。

  盡管戶部還有一些存銀,但那是官員的俸祿與福利,如果誰敢提議用官員的俸祿賑濟災民,只怕第二天彈劾的奏章就能將他淹沒。

  崇禎皇帝善財難舍,朝廷府庫也有些不繼,這樣一裡一外,哪方也不想出錢,隻好將責任推到地方上。

  地方上的鄉紳大戶,不欺壓百姓已經非常難得了,怎麽可能出錢賑濟災民。僅有一家兩家心懷善念,也只能是杯水車薪,有心無力了。

  就在崇禎皇帝在英武殿召集閣臣議事時,劉宣也正在與麾下的骨乾商量出路。

  在延長縣,劉宣大肆清洗土豪劣紳,搜刮到了兩萬石糧食。有了這兩萬石糧食,劉宣大招饑民,麾下已經超過萬人,即便不算老弱,成建制的軍隊也超過四千人。

  這兩萬石糧食,超過二百萬斤,哪怕劉宣麾下有了上萬人,也能吃上半年。劉宣現在也第一次不缺糧食,無限制的供應麾下的士兵。

  在搜查鄉紳弄出糧食以後,劉宣麾下,不僅是青壯士卒,還是老弱婦孺,都已經不在定量,統統能夠吃飽。

  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劉宣麾下軍民已經吃了六千石糧食,因為較長時間能保證充足的營養,士卒、老弱的體力也全部大規模恢復好轉。

  雖然劉宣攻破延長縣,但是早已經聲明不會以這個地方當做根基之地,對於這個戰略,劉宣麾下的骨乾也全部清楚。

  等所有人到齊,劉宣清了清嗓子說道:“現在人已經到齊了,下面說一說這支大軍的出路。”

  “有人心裡想要招安,還找我談過,但是看顧世虎的下場,我劉某人是一定不會招安的,我劉宣寧可被凌遲砍頭,也不會卑躬屈膝的賣屁股,任憑酸儒秀才欺辱。”⑵
  “陝北這個地方,不論是那裡,都缺少人口糧餉,不是能成就王霸根基的地方。我們想要發展壯大,只能跳出陝北。”

  “西面的甘肅衛與陝北相差不遠,都是人煙稀少,糧餉缺乏的窮困之地,肯定是不能去的。南面的四川、湖廣、河南三省,都要經過關中平原。”

  “關中現在出了一個洪承疇,外號洪剃頭,在關中狠殺了不少造反的饑民,就連王二、王嘉胤也連吃敗仗。這個人很不好對付,再加上從延長入關中路途遙遠,以我們現在的力量,也很難成功。”

  “最靠譜的就是東渡黃河,山西離我們很近,只要能渡過黃河,進入山西之地,我們這支軍隊就很快能有較大的發展,畢竟山西遠比陝北富庶,能籌集糧餉,擴充隊伍。”

  “但是山西巡撫牟志夔,總兵張鴻功早已經在黃河渡口上面嚴防死守,以黃河渡口的險要,憑我們的力量,只怕很難攻破。”

  “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快匯合其他大股義軍,集眾人之力,渡過黃河天險,兵進山西。”

  注釋⑴:李應期接著向皇帝請求,“俯念秦災重大,關系匪輕,敕下戶部覆議,將天啟七年負欠並今歲加派地畝遼餉亟賜免征,複將見年者酌減一半,其餘軍餉宗祿一並寬緩。不然,即日取此餓莩斃之杖下無益也。更祈皇上敕部俯查萬歷十一年並十三年全陝大荒事例,慨發帑金遣官賑濟,於以救災民而安地方。異日公家之賦,猶可望之將來。如曰內帑以已匱,諸餉不繼,蠲賑兩端,概靳不施,萬一禍亂大作,天下動搖,勿謂臣今日緘口不言。”出自孫承澤《山書》卷一。

  注釋⑵:明末東林黨大臣候恂喜好孌童,看中了相貌清秀的左良玉,左良玉賣了屁股,才在候恂的支持下慢慢發跡,最後成為南明朝最大的軍閥。左良玉死後,其子左夢庚率部降清,成為令人可恥的漢奸。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