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488章 三五年的成效
  清晨,李世民保持著平時早朝的作息,早早地出了門,看到李泰正在從蒸籠中拿出肉包子。

  見是父皇出來了,他連忙道:“父皇,嘗嘗包子。”

  一大家子來驪山避暑,李泰帶著人忙前忙後,昨夜又做了一桌的飯食,還要陪著弟弟妹妹玩耍。

  李世民歎道:“宗室已經在給你準備冠禮了。”

  李泰遞上包子,“兒臣明白。”

  吃了一口蔥肉包子,要說孩子中青雀從小就很聰明,才思敏捷,人都有不足不出,以前他所缺的便是這份謙卑。

  “你陪朕走走,看看驪山。”

  “喏。”

  李泰囑咐侍衛看好火,母后和弟弟妹妹們睡醒了還要吃。

  跟上父皇的腳步,李泰又道:“孩兒這些天一直都在堅持減肥。”

  李世民打量了他一眼,“確實瘦了些,用的也是張陽教的辦法?”

  “倒也不全是,兒臣發現平時出點汗,也會有成效。”

  在學識上和本領上,青雀這孩子總有一些執著。

  就說以前為了驗證魚的記性,他能在曲江池住兩天兩夜,就為了證明魚釣起來,再去放生還能繼續咬鉤。

  因此也成了宗室親眷們口中的笑談。

  沒想到,青雀真的證明了就算是將魚放生了,它們還是會繼續回來咬鉤這件事。

  要是見識與才學在典籍中都有記載,也只有青雀非要問到底。

  “你現在還會看那些雜書嗎?”李世民放慢了腳步,繼續問著。

  李泰回道:“父皇,有一些新奇的學識確實可以從雜書中得到佐證,但也不盡然,怪力亂神之說亦有之。”

  “朕擔心你沉迷此道。”

  “父皇放心,姐夫的學識生澀難懂,兒臣就算是想也無法沉迷。”李泰一臉惋惜,“兒臣偶爾看過姐夫所寫的所謂公式與定理,如同天書,常人難以看懂。”

  “張陽到底與你說了什麽,讓你這兩年不回長安。”

  “兒臣近日專心查閱典籍,時常與外交院書信來往,查探關外風土人情,撰寫地理志。”

  “朕看過幾篇,確實新奇。”

  “兒臣聽說外交院常常可以根據這些記錄來提前做準備。”

  “朕聽說了,張陽就是借此在高昌種了棉花。”

  “父皇,古來戰爭摧毀了太多,很多典籍都不能留存於世,其實外交院所做的這些不值一提,兒臣想自古以來這類書籍要持之以恆將其補全,不能停下。”

  “兒臣自問沒有多大的胸襟,至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這便能夠問心無愧了。”

  李世民笑著,“你比以前懂事了。”

  站在父皇身邊,李泰看著眼前的廣闊田地,“讓父皇見笑。”

  “你也該多來長安城走動的。”

  “兒臣……”

  “你若覺得在驪山更自在一些,也由著你了,張陽這孩子不像其他臣子,他們肯將才能甘心用於社稷,可張陽不然,他總是藏拙不肯顯露。”

  “該學的你可以學,至於他的那些壞毛病,你就不要學了。”

  “父皇教誨,兒臣謹記。”

  驪山建設是姐夫一手打理出來的,父皇難道對此地沒有覬覦之心嗎?
  臉上的神情心平氣和,李泰心中又警惕起來,尤其是父皇和姐夫的關系,互相防備,互相留著後手。

  都是翁婿也是一家人。

  有時候感覺父皇和姐夫之間有一道邁不過去的鴻溝。

  心頭有這種感覺,也說不清這道鴻溝是怎麽回事。

  李泰下意識落後父皇三兩步,翁婿之間看似和睦,實則背後都拿著一把刀子。

  陛下與魏王殿下走在驪山,兩個侍衛跟在後頭顯得有些慵懶。

  驪山對皇帝來說,就是一個寶庫。

  而這寶庫一直都在建設中,等待著驪山的成果得以見天日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難得來一次驪山,李世民要去看看每個作坊的近況,還要聽著李泰解釋現在的建設情況。

  剛到了辰時,天色完全明亮,今天全村停工,正是收獲麥子的好時節。

  一大早,長孫皇后帶著孩子們便來了。

  李玥還要給小清清喂粥,這孩子總算能夠吃得下粥了。

  將一塊大木板放在院子裡,張陽給孩子們講解著簡單的地理知識,以及現在各個板塊所在的小國。

  很簡單的知識,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只要記得就可以了。

  李治發問道:“姐夫,西方的板塊還有許多國家,我們要如何找到他們?”

  張陽拿起自己的炭筆,在這顆球中心偏上沿的所在畫下一條線,“如果有朝一日,我們在外想要找到各個大國的聚居地,可以沿著這條線去找。”

  孩子們聽得認真,這是他們從未接觸的新知識。

  就連站在一旁的宮女都全神貫注。

  嶄新的地圖在他們的眼前打開,心中所想是一片更加廣闊的新天地。

  張陽又道:“等你們的數術水平有了基礎,再教你們經緯度的相關的知識,我現在畫的這條線就是北緯三十度。”

  孩子們低著頭做好筆記,還有不會寫字的公主皇子們也都安靜聽著。

  小課堂上的知識補充著孩子們的眼界。

  張陽又道:“亞歐非板塊連成一片,在世界的氣候中,這條線所在的地方便是氣候最適宜的地方,按照我們的認知北上的氣候苦寒,南下的氣候炎熱,最合適的所在,就是北緯三十度。”

  “而在這個三十度上還有幾條大河,我們中原的黃河便是北緯三十度所在,古往今來人們依河耕種……”

  李玥站在一旁仔細地聽著。

  長孫皇后抱著小兕子目光看著張陽所畫的圖,他用地理這種新奇的知識來講述當下的局勢,和王朝的更迭。

  聽著確實很有意思,地理與氣候左右國運,也左右時代的變遷。

  一堂課講完,孩子們三三兩兩議論。

  長孫皇后笑道:“張陽總是會說這些新奇的學識嗎?”

  李玥點頭道:“夫君的學識與一些典籍上所記述其實也無大差別,只是在通俗講解上,夫君更擅長一些。”

  長孫皇后稍稍點頭,“若不是學通古今,博覽群書,將學識融會貫通也講不出這樣的課。”

  “之前父皇讓夫君管著崇文館與藏書庫,女兒與夫君每每得空便在家中看書,年複一年,崇文館的書都看遍了。”

  小兕子對李玥懷中還在繈褓中的小清清很是好奇。

  明達已經一歲大了,她探著頭目光盯著這個七個月大的孩子,好幾次伸手想要去碰一碰。

  給孩子們教了課,張陽戴著遮陽的鬥笠出了門。

  穿著草鞋和粗布短衣去田地裡幫著村民收糧食。

  這是村子裡的頭等大事。

  田間地頭到處都是勞作的村民,上官儀將釤鐮分發給村民,收完了麥子,還要將釤鐮收回來。

  這種鐵器都要小心保管。

  見李孝恭也在田地裡忙活著,張陽走上前,“割麥子的時候腰彎得低一些,像您這麽割留這麽多的麥稈留著很浪費的。”

  李孝恭扶著老腰在田埂邊坐下,“當年打仗長年累月地騎馬,累壞了身體。”

  張陽幫他敲打著,“那您這是體驗生活?”

  李孝恭擦去額頭的汗水,“當年年少時老夫也是一個種田的,那時候哪有富貴可享,就算是借著族中的門第,到了老夫家雖有名望還是一個莊稼漢。”

  “誰家當年還不是黔首農戶。”

  張陽遞給他一個水囊,“留在驪山也好,至少可以躲一躲河間郡王家中的彪悍夫人。”

  李孝恭感慨道:“躲得了一時,她隔三差五就會來驪山看望,給老夫收拾收拾,凶婆娘又如何?還不是自己娶進門的。”

  “聽說你去尚書省了?”

  “是呀,我又升官了。”張陽重重點頭。

  “升官?呵!”李孝恭冷哼一聲,“沒出息的,被人趕出了中書省還不自知,早已料到!老夫一離開長安城,你就會被朝中的人欺負。”

  張陽把水囊重新系在腰間,“其實大家都挺好的,趙國公很照顧我,房相辦事也周道,鄭公還能時常來看望,嗯……都挺好的。”

  倆人聊著家常,前方出現了一道煞風景的人影。

  這道人影就是天可汗,身邊還跟著李泰這小胖子。

  “朕看了鐵匠坊的鐵料鑄造眾多,卻不是鑄造刀兵,彈簧是個什麽東西?”

  彈簧當然是用來生產的,工業基礎單薄的大唐,皇帝的認知自然也是有限的。

  彈簧是工業發展中所不能缺少的一件事物。

  彈性的金屬應用古來有之,只不過像彈簧這麽特例的事物還是第一次出現在驪山。

  張陽皺眉不展,“陛下,我這人不喜打打殺殺。”

  “如此多的上好鐵料豈不可惜。”

  “陛下眼裡只有刀兵,在下也能理解,畢竟陛下沒有見識。”

  李世民的繃著一張臉,從這小子嘴裡就聽不見好話,拿著他自以為是的學識,給朕舉一反三,他好似很痛快。

  李孝恭打圓場道:“陛下,驪山所鑄造的一切不用在刀兵之上,而是都用在生產上,用張陽這小子的話來說,技術提高生產力才是驪山一直以來追求的真諦。”

  “生產力?”

  張陽笑道:“很生僻的詞對吧?簡而言之就是生產勞作,所謂生產力便是生產能力,刀耕火種也是一種生產力,從技術的角度來講,技術改變生產方式,從而找到更高效的生產方式。”

  李世民倒也不嫌髒,也在田埂邊坐下,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看豐收的景象。

  張陽小聲道:“陛下聽明白了嗎?”

  “朕以為……以你的才能三五年就能看到成效。”

  “哈!”張陽乾笑一聲,“三五年?陛下是在說笑嗎?”

  “你……”

  眼看父皇又要發作,一發作倆人又要吵架,李泰著急解釋,“父皇,姐夫的意思是說事有輕重緩急,生產力一事需要徐徐圖之,不能一蹴而就。”

  李世民呼吸沉重,“你在驪山花用如此多的銀錢,朕連個太液池都不敢有太大的妄想。”

  “陛下,是在說我敗家嗎?”

  “你在尚書省一天,花用一萬貫。”

  父皇與姐夫不吵架就好,李泰長出一口氣,自登基以來父皇廣開言路,面對臣子的斥責一直都在忍耐。

  父皇又能忍耐姐夫到幾時?

  “陛下修建太液池,需要錢。”張陽發愁道:“發放俸祿也是為了穩住朝堂,二來臣也沒多少銀錢了。”

  注意到李世民幽幽的目光。

  張陽又道:“沒錢,真的沒錢,我連皮帶肉一百多斤都在這裡了,陛下還想怎麽樣?”

  又覺得把張陽逼得太緊也不好。

  李世民沉聲道:“造紙坊可以擴建了。”

  李泰回道:“父皇,已經在安排了,而且彈簧在許多地方都能用上,能夠省下不少事,別看只是一個小小的物件,其中有大智慧。”

  張陽也沒了心思收麥子,招呼李泰準備釀製麥酒便回了家中。

  公主和皇子們正在午睡,見夫君回來神情不是太好,李玥搖著手中的扇子,“又遇到煩心事了?”

  張陽磨墨,鋪開一張紙,“你父皇嫌我們驪山的生產規模不夠大。”

  “父皇為了社稷難免心急。”

  發展技術需要持續地投入,而且還要行之有效。

  鐵匠坊鑄鐵工藝是基礎中的基礎,是一切鑄造的根基。

  鋼的鍛打還在用以前的笨方法,新的鐵匠作坊,還要擴建。

  張陽寫下一封書信交給門外的王嬸,“麻煩王嬸嬸,將這封交給外交院的許敬宗。”

  “喏。”

  此刻的長安城,天氣悶熱讓人喘不過氣,趙國公府內。

  長孫無忌喝著葡萄釀,與幾個士族子弟談著話。

  陛下與清河崔氏過不去,可清河一地的士族同樣也是硬骨頭,愣是繼續奉行這種嫁娶制度,告訴世人五姓聯姻依舊,將天可汗的話當作了耳旁風。

  清河崔氏扎根河北十二州,坐擁士族門客數萬人,與范陽,太原並立中原。

  “張陽此子至今也不為紅樓一書告罪,族中長輩對此很是憤慨。”

  長孫無忌頷首道:“他不過是個張狂小輩,老夫還未將他放在眼裡,何足道哉。”

  “可此子的老師乃是當年天可汗座下謀士張公瑾。”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