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883章 脫離群眾之流
  小心安不住地點頭,目光還看著弟弟。

  小三秋還未滿一歲,現在蹣跚學步還吃力,只會咿咿呀呀的。

  “姐,我們真是熊大養大的嗎?”

  小清清點頭道:“嗯,嬸嬸是這麽說的。”

  深夜,李玥帶著女兒去休息。

  山風吹過驪山,總會聽到樹木的沙沙聲,最近驪山長了許多竹子,每每風吹過的時候就會響動個不停。

  山上的夜風總是比較大的,李玥將女兒的房間收拾了一番。

  小清清問道:“娘,要建設那個大技術院,我們要花這麽多銀錢嗎?”

  李玥笑道:“我們驪山從來不會虧本。”

  關中夏收在即,中原各地收集了水土的記錄。

  張陽還是當朝的太府寺卿,要過問糧食耕種,過問糧食收成,還要過問各地水土治理。

  但這個太府寺卿的權力只能局限在關中,至於中原各地的州府效率很低,也沒有人去應付一個太府寺卿突如其來的妙想,他們更願意向中書省遞交文書。

  有人說驪山要這些記錄做什麽?
  自古以來各縣地志只在各縣願不願意記錄,而非一個太府卿要求。

  張陽任職太府寺卿有四年了,第一年在驪山培植作物,第二年就能種出卷心菜和胡瓜,之後又種出了葡萄,並且第一次提出了作物多樣化。

  第三年的時候,關中的作物開始進入多樣化的推行。

  盡管推行很艱難,卻沒有無疾而終,至今一直努力著。

  關中第一次用六百畝地種出了葡萄,並且給驪山與河間郡王帶去財富。

  第四年,葡萄在渭北廣泛種植,在太府寺卿張陽的記錄中,渭北高原晝夜溫差大,可以讓葡萄更甜。

  這就是太府寺近四年的成就。

  這成就不是什麽開疆拓土,也不是什麽遠征大勝,看起來是一件很不起眼的事。

  但這種事情正恰恰影響著唐人的生活。

  驪山用一種很溫和的手段,將這種改變帶到人間。

  唐人的故事中也有了種葡萄一說。

  朝中時常有人說起張陽這個人的好壞,自從張公瑾過世之後,張陽越發的避世不出,甚至再也沒有踏足長安城一步。

  細數張陽在朝中做過的事,他任職禮部尚書之時,強硬地否定和親之策,並且奪回了河西走廊,平定了高昌之亂,收復了安西四鎮,掃平天山,如今更是震懾吐蕃,遠征波斯。

  如此說來這樣的功績當該位列凌煙閣。

  當張陽任職度支郎,為朝中開源節流,解決了朝政艱難,河西走廊開辟互市,穩定關外形勢,又給朝中帶去豐厚的賦稅。

  現在的張陽位列尚書左丞,年僅三十,距離相位只有一步之遙,也就是在張公瑾過世之後,他立志建設關中。

  邀請長安城十二縣開設作坊,為朝中精細賦稅,給予各縣鄉民勞作之處。

  細數這短短十余年,這位縣侯不論在朝中任職哪個位置,他都能做出不菲的功績。

  秘書省內,有一卷卷宗是上官儀親筆書寫的,現在上官儀遷官京兆府,這卷卷宗也被留在秘書省。

  後繼官員將這卷卷宗記錄在史冊上,隨之記錄的還有世人給這位驪山縣侯的罵名。

  今年關中各地還是將一車車的文書送到驪山。

  此刻驪山文書與小山一般,若是別人看到這麽多的文書就已放棄了。

  每年夏收前後,張陽就會看這些記錄水土變化的文書。

  張陽會耐心地將這些文書全部看完,而後做好記錄,並且做出總結。

  黃河的水位又下降了,鋪開一張地圖,觀察圖上的河道,再拿出往年的記錄,比較水位下降的幅度。

  李玥提著一籃子洗好的桃子而來,“這是宮裡送來。”

  “嗯。”張陽拿過桃子咬下一口汁水迸濺。

  自從在溫泉池邊上修了一道石牆,改建引水渠之後,溫泉水自上而下,形成了流動水,再從瀑布而下,華清池也成了活水。

  李玥再給桃子分給兒子與女兒吃,目光看著池子,華清池的南面還有一個出水口。

  當年修建新家,張陽花了大力氣建設了一條盤山的水道,如此一來整個驪山都能受到灌溉。

  以往還顯貧瘠的驪山,此刻也是鬱鬱蔥蔥的。

  張陽吃著桃子寫下往年的水文記錄,皺眉道:“歷年來黃河水位下降許多,潼關的水位,從武德初年至今已下降了一丈有余了?”

  渭水貫通整個關中自西向東,黃河從渭北而下,兩處河道在潼關匯聚。

  一直以來潼關是拱衛長安城的所在,也是長安的東大門。

  潼關往東便是函谷關。

  見夫君正沉默地在盤算,李玥觀察著,其實當他專注的時候也頗為好看。

  幾張地圖鋪在桌案上,地圖很大,有不少都順著桌子鋪在了地上。

  張陽從凌亂的文書中又找出一卷,仔細對比著。

  又想到後世的潼關建設又明白了,從函谷關往西走到潼關有一條崤函古道,這條古道直通潼關。

  在以前曹操修建了潼關,便以此來拱衛長安城。

  由此可見,潼關從一定意義上是入關的第二道障礙,也是關中的命門。

  難怪史書上的哥舒翰會據守潼關不出,哥舒翰一敗,反軍便可直入長安。

  黃河水位下降打通了崤山與函谷關的古道,因水位降低了,在潼關的北面出現了一條路。

  這條路讓潼關顯得更重要,如果據守潼關便可以保住關中,同時也可以據守潼關鉗製關內,攻守也能互換,潼關對關中無比重要。

  現在這條古道出現了,也就是說潼關往後會成為一片邊防重地。

  張陽擱下手中的筆,皺眉道:“我想在潼關建設一個貨物集散地。”

  聽夫君這麽說,李玥好奇道:“為何?”

  張陽笑道:“因黃河水位下降,在潼關北面出現了一條路,這條路將會無比重要,我們家可先拿下這塊地。”

  “嗯,渭水和黃河的交匯處,入關的必經之路?那為何不安排在函谷關?”

  張陽搖頭道:“水土的變化也會改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函谷關的位置就會顯得尷尬。”

  李玥皺眉道:“當年大唐初定,皇爺爺駐兵潼關平定的關內,之後出兵謀取中原,靠的也是函谷關。”

  “可那時候黃河的水位沒有這麽低。”

  聽著夫君的講述,李玥恍然道:“夫君想要拿下這片要地,掌握關內外運輸的要道?”

  “先試試吧,讓江夏郡王走一趟潼關。”
    李道宗和裴行儉正在興建左輔二十四縣,順道去一趟潼關也無大礙,如果要擴張,潼關早晚要考慮的。

  要是能夠佔得先機,最好現在就動手。

  李玥按照夫君所說的寫了一封書信,讓嬸嬸安排人將信交給李道宗。

  藏書閣有很多圖,有一張圖表記錄著關中各地的水土變化。

  看了半日的文書很累,張陽放松著自己的眼睛,驪山的發展磕磕絆絆,說不順利也能過得去,說順利嗎?坎坷也挺多的。

  午後的閑暇之余,張陽與李玥便一起在驪山的山腰處修建鍾樓。

  李玥將泥裝入一個木桶中,掛在腳手架的鉤子上,夫君站在高處就可以將其拉上去。

  修建這個鍾樓的只有夫妻倆人。

  幾頭熊跑來,圍著李玥打轉,正向這個女主人討要食物,她將布袋中的肉干分給它們。

  這些小熊回來,就說明熊大也來了。

  不多時,小清清就騎在熊大的背上,慢悠悠而來。

  “娘,晉王舅舅來了。”

  李治跟著走來,“皇姐,姐夫。”

  張陽從腳手架下來,笑道:“今日怎麽有空來驪山了?”

  李治找了塊乾淨的石頭坐下,目光看向遠處的龍武軍,“近來總是覺得不爽利。”

  李玥聞言,繼續給那幾頭小熊喂食。

  張陽喝了一口茶水問道:“怎麽不爽利了?是遇到什麽煩心事了?”

  李治低聲道:“沒有。”

  見他不想說,張陽也不問了,也在一旁坐下,又道:“聽聞上官儀進入京兆府之後,裴行儉的事越發順利了。”

  “上官儀是個很有能力的人。”

  張陽喝著茶水道:“以前你魏王兄也總是不著調,還不是我這個做姐夫的敲打他,不然他或許還在長安與太子掰手腕。”

  李治幽幽道:“有時候想想,這世上的對錯為何這麽複雜。”

  “對錯從來都是複雜的,這世上罵驪山的人多了去了。”

  李治又道:“驪山是為了建設關中,富裕世人,他們卻還來指責驪山,這些人都應該殺了。”

  輕拍著他的後背,張陽低聲道:“不論是士林中人也好還是那些儒生大儒也罷,他們的聲音終究只是小部分人,他們的言語也是為了他們利益,他們心裡裝著都是他們自己。”

  李治又道:“驪山裝著的是天下人。”

  張陽又笑道:“群眾農民或者走卒販夫,他們才是這世上最大的一類人,他們才是社稷的基石。”

  李泰重重點頭,“為社稷,為萬民,弟弟被那些人的話語給框進去了。”

  “其實有些人,他們的話語早就脫離了群眾,任何的士林之流,脫離了群眾後,他們的路就會越走越歪,先從形式化開始,而後他們的形式化會越發苛刻,之後吸納的人更趨向利益,這就是我平時讓你們時常與鄉民走動的原因。”

  “以前我和你父皇說過,群眾是這世上最大的力量,他好像聽進去,又好像沒有聽進去,我當初建議你父皇在各地的州府設立與群眾溝通的渠道,這件事至今沒有安排。”

  張陽繼續道:“所以驪山的種種舉措都是以鄉民的利益為先,各縣開設作坊若不能保證鄉民的利益,我寧可讓他們毀去。”

  小清清與家裡的小熊在打架,剛出生的幾頭熊很小,正適合被她欺負。

  “爹,弟弟說熊四和熊五好上了。”

  好好的談話氣氛被打破,張陽皺眉道:“他整日盯著幾頭熊做什麽?”

  小清清緩緩道:“那爹爹還不管管他。”

  李治起身道:“現在弟弟知道要怎麽做了,多謝姐夫開導。”

  見熊大用頭拱著自己,張陽環抱著它的脖子,一人一熊便在地上扭打了起來。

  小清清在一旁嬉笑著,嘴裡喊著:“熊大,快爬起來!”

  最後,熊大被張陽扛在肩膀上,熊大動彈不得,只能嗷嗷叫喚著,示意服軟了。

  與這頭熊打架很吃力,張陽累得叉腰坐下,一頭的大汗,身上也有不少的熊毛。

  熊大伏在地上,黑溜溜的眼珠子盯著男主人有了幾分不服氣,而後它又衝了上去。

  可惜被張陽一腳踹開,再一次倒在了地上,終於不敢動了。

  “熊大,真沒用!”

  “熊大,真沒用。”

  小清清也用竹條打著它。

  沒了脾氣的熊大趴在地上,任由小主人抽打著。

  山風帶來幾分清涼,李治看著這溫馨的一家,他忽然明白了有人說,生活在驪山上的縣侯是仙人。

  現在一家能夠如此活著,難道不比仙人快哉嗎?

  李治看了一眼還未竣工的鍾樓,轉身便下山了,沒有與姐夫和皇姐打招呼,而是一個人默不作聲地離開。

  驪山村外,公孫小娘抱著劍等在這裡,她很不滿這裡的龍武軍守衛,因他們不讓自己跟著晉王殿下入村。

  “晉王殿下!”她快步跑來。

  “嗯,回去吧。”李治低聲道。

  “這就回去了嗎?”

  李治伸了一個懶腰,笑道:“張柬之是本王的朋友,幫他不是因為張玄弼。”

  公孫小娘應聲道:“嗯。”

  李治笑道:“他們的空中樓閣早已脫離了群眾,有何可懼,休要壞我浩然正氣。”

  倆人坐上了回長安的馬車,公孫小娘坐在車轅上,看向車內的晉王。

  李治盤腿而坐,呼吸平穩好似在修煉著什麽。

  公孫小娘又看向驪山,身為婢子又不好問太多,心中猜疑難道驪山真有成仙的法門嗎?
  半月之後,李道宗辦完了驪山交代的事情,潼關郡守說要將驪山買下河灘的事情上報給朝中。

  河灘很大足足有一千余畝。

  李道宗怎麽都想不明白,為什麽驪山要買下河灘,這麽一個淤泥堆積的河灘有什麽用處嗎?

  關於驪山的很多事都是想不明白的,就比如說為什麽驪山像是散盡家財一般地將諸多秘方公之於眾。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