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澳洲崛起錄》第535章 希土戰爭和立陶宛獨立
  第535章 希土戰爭和立陶宛獨立
  除了俄國人貸款6000萬澳元這個小插曲之外,世界局勢在短時間內算是穩定的。

  當然,誰也無法預料和阻止一些事件來破壞世界局勢的穩定,就比如歐洲突然爆發的一場戰爭。

  說是突然爆發,但其實這場戰爭的爆發早有預料,甚至背後少不了以英法為首的世界聯盟的推動。

  說起這場戰爭,就不得不提到當時奧斯曼帝國戰敗後簽署的和平協議了。

  本來這份和平協議已經被履行了幾年的時間,但最近幾年奧斯曼帝國的秩序出現了些許問題,這也導致巴爾乾國家和奧斯曼帝國爆發了新一輪的矛盾。

  是的,這場突然爆發的戰爭有關於奧斯曼帝國,準確的來說是希臘和奧斯曼帝國爆發的一場關於領土的戰爭。

  奧斯曼帝國政府所簽訂的和平條約,讓奧斯曼帝國損失了除伊斯坦布爾之外的所有歐洲領土,還喪失了伊拉克等重要中東土地。

  目前奧斯曼帝國所控制的除了安納托利亞之外,也就只剩下少部分沙特,敘利亞等中東地區了。

  在缺少伊拉克這個重要產糧區之後,奧斯曼帝國的糧食產量迎來了腰斬式的降低,國內也爆發了長時間的糧食危機,讓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搖搖欲墜。

  危難造就偉人,奧斯曼帝國自然也是這樣。在帝國政府搖搖欲墜之際,大名鼎鼎的凱末爾領導土耳其人奮起反抗,並且在安納托利亞成立了土耳其大國民議會。

  說是議會,但實際上土耳其大國民議會也具備著政府的職能。準確的來說,這是一個集立法,行政和審判權為一體的機構,相當於其他國家的政府,議會和法院。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到凱末爾在奧斯曼帝國高額的聲望了。

  凱末爾全名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在加裡波利戰役中粉碎了英法的進攻之後,就被奧斯曼帝國的軍人尊崇為偶像,在軍界享有不錯的聲望。

  緊接著,凱末爾因為保護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有功,被尊崇為“伊斯坦布爾的救星”,並且獲得了“帕夏”的稱號。

  帕夏是伊斯蘭國家的高官的稱謂,通常指代總督,將軍和高官。

  帕夏並不代表具體的職位,這對地位比較高的人的一種敬稱,相當於大英帝國比較出名的勳爵。

  正是因為這些稱號和種種事跡,凱末爾開始名揚奧斯曼帝國和歐洲,這也為現在凱末爾掌握政府權力打下了基礎。

  成立了土耳其大國民議會這樣權力極高的組織之後,凱末爾在實際上已經成為奧斯曼帝國履行合約的最大阻礙。

  因為凱末爾是一個比較實際的革命家和改革家,他並不太同意奧斯曼帝國簽訂的和約,一貫的主見是對奧斯曼帝國進行改革,甚至進行一場革命。

  在這樣的衝突之下,英法自然不會坐視凱末爾的強大,並且制定了兩項有關的政策來威脅奧斯曼帝國。

  其中的第一項政策,就是支持小亞細亞半島的叛亂。奧斯曼帝國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單民族國家,是由多個民族組合起來的混亂國家。

  這其實也代表著,總會有不服土耳其人統治的人,再加上奧斯曼帝國日漸衰弱,境內的叛亂其實並不少。

  除了這些之外,英法也在尋找能夠對奧斯曼帝國產生武力威脅的國家,甚至動用武力,來撲滅安納托利亞半島正在進行的民族解放烈火。

  在這樣的情況下,希臘首相埃萊夫塞裡奧斯·韋尼澤洛斯和英法一拍即合,自願充當武力壓迫奧斯曼帝國的先鋒,是這場希臘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戰爭得以展開的真正原因。

  平時的希臘或許會擔憂奧斯曼帝國龐大的國土和人力,但有著英法的支持,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反而十分放心,甚至親自簽訂了對奧斯曼帝國的宣戰書。

  1920年六月底,希臘和奧斯曼帝國的戰爭爆發,並且成功吸引了歐洲不少目光。

  之所以吸引目光的一點,因為奧斯曼帝國是一戰的戰敗國,而希臘是一戰的戰勝國。

  這兩個國家的戰爭有點像一戰的延續,因為戰爭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奧斯曼帝國的變動讓和約產生危機。

  這場戰爭也自然傳到了阿瑟的耳朵裡。說實話,如果英法沒有真正的武力援助,阿瑟並不看好希臘能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雖然奧斯曼帝國在一戰後被吞並了大量的國土,但一個安納托利亞半島,就足足是目前希臘的好幾倍,包括人口也同樣如此。

  況且現在的凱末爾可不是之前的奧斯曼帝國政府,凱末爾在民間和軍隊都有著大量的聲望,也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耳其共和國奠基者。

  在他的領導下,奧斯曼帝國軍隊的戰鬥力絕對要比一戰中高上一個等級,而希臘軍隊的長進基本沒有。
    光靠英法的物資援助,很難打敗體量更大的奧斯曼帝國。

  按照實際來看,奧斯曼帝國其實已經名存實亡。目前的凱末爾已經是奧斯曼帝國權力最大的人物,他創建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已經牢牢的控制了行政權力,可以說目前的奧斯曼帝國由凱末爾說了算。

  不過阿瑟記得沒錯的話,歷史上這次戰爭勝利之後,凱末爾就直接廢除了奧斯曼帝國的封建統治,並且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直接讓統治這片地區長達數百年的奧斯曼帝國滅亡。

  不管怎麽樣,這場戰爭的軍火貿易和澳大拉西亞注定是沒關系了。

  希臘的背後有著英法的支持,同時也是大英帝國的忠實小弟,軍火貿易肯定是和英國進行的。

  至於另一方奧斯曼帝國,阿瑟可沒有打算光明正大的站在英法的對立面,雖然奧斯曼帝國一方獲勝的概率更大,但畢竟奧斯曼帝國有著違約的嫌疑。

  好在這場戰爭的規模都不大,雙方軍隊的人數加起來也不會突破百萬人,注定只是一場小買賣,阿瑟也絲毫不在意。

  澳大拉西亞目前的主要目光仍然放在國內的發展上,而不是像英法這樣,在國內發展一塌糊塗的時候,還要將注意力放在世界所有地區。

  仔細看英法在這幾年的動作,首先是平定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包括各種抗議和不合作的行為。

  然後,干涉俄國內戰,這次的希土戰爭等等,基本上完全沒有閑著,不是正在戰爭就是在戰爭的路上。

  或許也正是這場戰爭的影響,接下來的歐洲局勢就沒有那麽穩定了,不過主要還是集中在巴爾乾地區和東歐。

  首先是半個月後,波蘭成功的攻克整個立陶宛地區,並且在英法的默認之下,扶持了親近自己的立陶宛政府,建立了完全獨立的立陶宛共和國。

  立陶宛和波蘭的關系,僅憑一段話是根本描述不清的。不過,波蘭人憑借歷史上的波蘭立陶宛聯邦,還是想控制立陶宛的土地,從而建立一個類似的聯邦國家。

  這兩個國家的命運都十分相似,在近代被沙俄帝國吞並,並且都是最近幾年才獨立的。

  只不過,立陶宛的命運更加波折,在一戰中被德國佔領之後,還建立了親近德國的立陶宛王國,只不過在一戰後就被廢除。

  一戰後俄國再次接管了立陶宛,因為俄國不久後就迎來了內戰,因此立陶宛的政府框架還是存在的。

  這次立陶宛看似是名義上的獨立,實際上卻是處於波蘭的統治之下,是一個被扶持建立的,類似於之前立陶宛王國一般的傀儡國。

  立陶宛的獨立點燃了東歐的局勢,沉寂了好幾個月的戰線再次被戰火點燃。

  雖然這和尼古拉二世計劃的夏季攻勢相差了幾天的時間,不過有著波蘭人的牽製,沙皇俄國面臨的蘇維埃軍隊的壓力反而更小。

  就這樣,一場涉及到多個國家的戰爭再次爆發,東歐大陸每天都能聽到交戰聲和炮火聲,和寧靜和平的西歐大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長時間的戰爭對東歐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同時也讓東歐流失了大量的人口。

  並不只是俄國國內的人口在流失,包括波蘭,烏克蘭等參戰國家在內,他們的人口都在流失,並且在以一個較快的速度增加。

  這場俄國的內戰相較於歷史上更加焦灼,也變得更加混亂和難以預測。

  阿瑟讓軍事情報局時刻關注著東歐局勢的發展,一有消息就立刻通知,這才放下心來。

  歷史上波蘭的求和並未發生,甚至波蘭人在立陶宛的獨立之下,變得更有野心,已經在圖謀更多的俄國土地。

  尼古拉二世雖然對此並不願意,但波蘭畢竟是自己的盟友,還有著英法的支持,尼古拉二世也只能暫時寄希望於秋後算帳,將注意力專心的放在目前的夏季攻勢上。

  有著來自澳大拉西亞的貸款,尼古拉二世的信心還是比較足的。至少目前沙俄軍隊相較於蘇俄軍隊,在武器裝備方面還是有優勢的,這也是尼古拉二世獲得戰爭勝利的信心。

   3000字第三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