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澳洲崛起錄》第352章 參戰,遠征軍
  第352章 參戰,遠征軍
  對於大英帝國的詢問,阿瑟回饋了肯定的態度。澳大拉西亞對於出兵阿根廷很有興趣,不僅是為了維護協約國的地位,那也是為了澳大拉西亞自身的利益。

  包括協約國的其他幾個國家也是如此。如果大英帝國本土遭到威脅還好,像這樣,是為了保護大英帝國的對外利益,促使協約國其他幾個列強也跟著動兵,沒有足夠的利益其他國家也不願意。

  不過,對於法國和俄國來說,哪怕共管整個阿根廷,其實利益和興趣也不是太大。

  法國和俄國都擁有大量的土地和殖民地,況且阿根廷的地理位置距離這兩個國家太遠,還有著美國的阻礙,共管阿根廷得不償失。

  想要讓法國和俄國共同出兵,恐怕大英帝國還得在其他地方讓出一些利益,讓這兩個國家滿足才行。

  1913年7月23日,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在阿根廷和智利的南部邊境打響。

  這場戰爭阿根廷和智利共出動超過十萬的軍隊,幾乎集結了各自國家的所有軍隊。

  除了還在訓練的預備役部隊之外,毫不誇張的說,智利和阿根廷的大部分可戰之兵,全部被集中到了這片地區。

  這場戰爭目前的狀況,阿根廷處於進攻狀態,智利處於防守狀態。

  雙方對於目前的戰爭都很焦急,智利急於獲得來自大英帝國的支持,阿根廷則急於在列強反應之前,結束這場戰爭,讓它蓋棺定論。

  阿根廷政府高層知道,這場他們肆意挑起的戰爭,如果真的驚動了列強,那麽下場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只有在列強行動之前,快速的消滅智利的軍隊,讓智利的戰敗成為板上釘釘的事實,哪怕戰後遭遇列強的譴責也無所畏懼。

  但如果不能在列強行動之前就擊潰智利,哪怕依靠著美國,列強的遷怒也不是阿根廷能承受的。

  好消息是,世界八大列強除了美國之外,都和智利隔著萬裡之遙,還有大洋的阻隔。

  而唯一離得比較近的美國,實際上是站在阿根廷這一方的。

  這也代表著,阿根廷完全有希望借著距離優勢,在美國的支持下,快速的結束這場戰爭。

  大英帝國和智利的外交關系眾所周知,但他們的外交關系取決於智利國內豐富的硝石礦產。

  只要阿根廷保障大英帝國的硝石礦產不受破壞,想必大英帝國應該也不會太過遷怒於阿根廷吧?應該不會吧?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想法,讓阿根廷軍方不得不加快了進攻的腳步,爭取盡快結束這場戰爭,免得讓戰爭多幾分意外。

  如果按照保守的計算,列強反應的時間加上出兵的時間,阿根廷至少有兩三個月來結束這場戰爭。

  只可惜,事態的發展有些超出了阿根廷政府和軍方的意料,南美兩大強國之間的戰爭,反而進入了比較詭異的僵持狀態。

  不過這其實也很正常,畢竟說白了,智利和阿根廷的綜合實力比較靠近,人口和經濟規模也都相差不多。

  雙方也各自有著列強的支持,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陷入僵持其實並不奇怪。

  特別是大英帝國支援給智利的第一批武器,已經從澳大拉西亞運往了智利,這也讓智利軍隊有著充足的武器裝備和彈藥物資,來堅持這場消耗戰。

  而另一邊,阿根廷也有著來自美國的支持,同樣也是數量龐大的武器裝備和彈藥物資。

  這也讓雙方的戰爭陷入了比較怪異的狀態,雙方士兵絲毫不在意彈藥的消耗,但取得的成果卻收效甚微。

  如果此時有偵察機在戰場上方仔細觀察,能夠發現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雙方士兵的射擊基本都是亂掃一通,目標並不是殺傷對面的敵人,是將自己手中武器的彈藥全部消耗一空。

  除了有高級軍官督戰的戰場之外,其他的次戰場全部都陷入了這種奇怪的狀態。

  阿根廷和智利的後勤官員驚訝的發現,自從這場大規模攻防戰開打之後,自己的武器丹藥和物資消耗增加了許多,但取得的戰果卻收效甚微。

  甚至自己一方的傷亡都比之前少,除了攻防戰期間的慘烈傷亡之外,其他時期的傷亡並不高。

  這也導致了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七月的上半個月,阿根廷和智利共死傷上萬人。

  七月的下半個月,算上已經進行了的兩場攻防戰,阿根廷和智利死傷士兵的人數也不過才堪堪超過一萬人。

  要知道,下半個月雙方可是投入了超過十萬軍隊,在南部邊境進行著大規模的攻防戰。

  按理來說不僅是物資消耗,傷亡數量都要增加許多。

  但目前除了彈藥,醫療物資和糧食瘋狂消耗之外,己方和敵人的傷亡反而並沒有太大的增加。

  不過這對於智利來說倒是一件好事,畢竟智利的目標只是防守,並沒有反攻的想法。

  對於智利方面來說,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英國的支援到達之前守住國土,順便保護英國人在智利的礦產就行。

  但對於阿根廷來說,戰爭陷入停滯狀態是他們最不願意見到的。

  一旦戰爭進入消耗階段,不僅會消耗阿根廷國內大量的資源,最重要的是在浪費阿根廷的時間。

  如果不能快速解決戰鬥,英國人有下場的可能,美國人會出動軍隊幫助阿根廷嗎?

  如果對面是意大利,或許美國人會。對面可是世界第一列強的大英帝國,哪怕是德意志帝國都不會輕易得罪,不要說被歐洲人看為暴發戶,普遍看不起的美國了。

  實話說,此時的戰爭已經讓南美兩大國家有些吃不消。如果不是雙方都有著堅定的獲勝信念的話,恐怕此時已經到了求和的階段。

  為了贏得這場戰爭,阿根廷人可謂是不惜血本,美國購買了大量的重機槍和火炮,為的就是早日突破智利的防線。

  1913年7月29日,臨近七月底,阿根廷和智利的第三次攻防戰正式開啟。

  這一次阿根廷可謂是底牌盡出,向前線增加了一萬的預備役部隊,並且支援了大量的機槍,火炮和武器彈藥以及醫療物資。

  目前在前線,阿根廷的裝備已經超過智利,足以見得阿根廷為這場戰爭花費的代價有多麽巨大。

  單單是這些武器裝備和戰略物資,就使阿根廷政府欠下了巨額負債。

  如果不能利用戰爭賠款來還清這筆負債,恐怕未來十多年,阿根廷的發展要遭受巨大的限制。

  畢竟這筆負債可是欠到了美國人的頭上,在美洲想要賴著美國人的帳不還,這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第三次攻防戰持續了大半天的時間,最終以智利指揮官的疏忽,大敗結束。

  這場攻防戰也改變了智利和阿根廷的攻守平衡,讓戰爭從一開始的均衡狀態,演變為了阿根廷具有一定的優勢。

  從雙方的死傷人數就能看出端倪。阿根廷在這場攻防戰中共投入了超過五萬多名士兵,死亡3024人,受傷12058人。

  而智利這邊同樣也有四萬多人的作戰士兵,死亡5021人,受傷14231人。

  除了智利的死傷人數比阿根廷多之外,但因為智利指揮官的疏忽,導致智利軍隊丟掉了難攻易守的陣地,駐地被迫向後撤離十多公裡。

  這代表著阿根廷軍隊正式向前擴張了十多公裡的距離,雙方的交火區域已經來到了智利的境內。

  這對於智利來說已經是十萬火急,也讓智利不得不再次向大英帝國求援。

  1913年8月2日,協約國四大列強互相溝通之後,先後宣布干涉智利和阿根廷戰爭,並且將會組建一支遠征軍,幫助智利守衛國土。

  四大列強共同干涉兩個小國之間的戰爭,這也讓南美戰爭瞬間成了世界津津樂道的話題,人們都在好奇,南美這個地方究竟有怎樣大的魔力,能吸引四大列強為之出兵。

  實際上,如果不是美國在背後隱藏的太好,此時的民眾就會知道,南美的戰爭牽扯的不止四大列強,位於美洲的美國,一共五大列強。

  如果不是德國醉心於發展海軍軍備,沒有興趣參與這場紛爭的話,恐怕南美吸引到的不只有協約國,還有同盟國。

  自上一次大英帝國向阿瑟發來詢問電報已經過去了半個月的時間。

  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裡,協約國四大列強,就各自出兵的數量進行了初步的商談。

  根據協約國的約定,四大列強出兵的比例分別為:英國2萬,法國2.5萬,俄國3萬,澳大拉西亞1.6萬。

  四大列強出兵的總人數已經超過九萬人,加上強大的海軍進行護航,以及目前剩下的數萬智利軍隊,平複一個小小的南美戰爭絕對沒有問題。

  這次戰爭除了結束南美戰爭,保護英國在南美的利益之外,也是協約國四大列強展示自己軍事實力的重要途徑。

  因此,根據四大列強各自的約定,這次的遠征軍都會派遣自己國家的精銳部隊,遠征軍的戰鬥能力必須有所保障。

  別的國家阿瑟並不清楚,但澳大拉西亞預計派遣的軍隊,經過長久訓練的第四常備師。

  常備師是澳大拉西亞除了近衛師之外,武器裝備最為豪華,訓練最為優異的作戰部隊。

  第四師雖然成立的時間是最晚的,但訓練至今也有了數年的時間。

  借著這次機會,第四次的士兵們見見世面,見見血還是很有必要的。

  畢竟一支精銳的部隊,必須要經歷大大小小多次戰爭才能夠成型。

  一支依靠訓練的部隊,不可能成長為精銳的軍隊的。只有見了血的士兵,上過戰場的士兵,才是一名優秀的精銳的士兵。

  而澳大拉西亞目前的遠征軍數量之所以是1.6萬人,那是因為澳大拉西亞一個師的人數正好是1.6萬。

  雖然四大列強加起來隨隨便便就能湊上百萬的軍隊,但只是對付阿根廷這樣一個小國家,別說上百萬軍隊了,十萬軍隊都太過龐大。

  甚至如果全部是澳大拉西亞常備軍這種實力的軍隊的話,阿瑟有信心,只需要三萬人,就可以蕩平整個阿根廷。

  雖然四大列強派遣的軍隊共同稱作協約國遠征軍,但各自的出兵時間並不一樣。

  為了盡快抵達戰場,根據協約國內部約定,距離這裡最近的澳大拉西亞率先會派出士兵。

  澳大拉西亞軍隊的任務,就是前往智利,並且幫助智利軍隊守住國土。

  順利堅持到協約國遠征軍全部到達,然後再集結所有的人手,組織一次反攻。

  順便還能練一練協約國所有部隊的配合程度,方便將來在歐洲戰爭開啟之時,協約國四大列強各自的部隊合作戰鬥。

  1913年8月5日,澳大拉西亞的遠征軍,第四常規師乘坐運輸船,踏上了前往智利的旅途。

  為了保護搭載第四常規師的運輸艦隊,澳大拉西亞海軍出動了以一艘無畏艦,一艘戰列巡洋艦為首的護航艦隊。

  雖然護航艦隊的規模並不大,但在整個南美地區,絕對沒有任何敵手。

  哪怕放眼整個美國地區,能對這支護航艦隊造成威脅的,恐怕也只有作為八大列強之一的美國了。

  但美國敢光明正大的襲擊澳大拉西亞的運輸艦隊嗎?或許美國人的海軍實力強於澳大拉西亞,澳大拉西亞的行動可是協約國共同支持的,美國人也得掂量掂量得罪協約國的後果。

  毫不客氣的說,只要美國人現在跳場,和澳達拉西亞作對,協約國四大列強就會派遣更多的遠征軍,直接登上美國的國土。

  除非同盟國也幫助美國,否則在這個時代,協約國四大列強的尊嚴不容踐踏。

  要知道,放眼全世界列強的地位也只有八個。而協約國直接集中了八大列強的一半,足以見得協約國的實力。

  從這一點,其實也能看出目前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對立對於世界的影響。

  要知道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同盟國和協約國,包含了世界八大列強之七。

  除了遠在美洲的美國不受影響之外,世界上的所有列強,都參與了兩大軍事集團的紛爭。

  這也代表著一個可怕的事實,如果兩大軍事集團爆發了戰爭,這將會是一場波及至少七個列強,覆蓋范圍達到全球的世界性戰爭。

  也正因為這一點,讓爭端的雙方有許多忌憚,不敢肆意引發這場世界大戰。

  如果不是有充足的準備的話,目前的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反而不會爆發太激烈的爭端。

  畢竟現在因為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導致歐洲列強之間民恨已經很高。

  如果肆意挑起爭端,民眾很容易受影響,鼓動政府對於其他國家發動戰爭。

  到時候,就算歐洲各國暫時還沒有開戰的打算,會因為民意沸騰,不得不發動這場大戰。

  歐洲因為工業革命發展的很快,但各種各樣的革命也隨處可見。

  這導致國家的意見很容易被民眾左右,畢竟誰也不想成為法國那樣,動不動就被倒閣,甚至被推翻政府的國家。

  國家能影響民眾的意見,民眾也同樣能影響國家的判斷。對於歐洲國家的決策者來說,考慮民眾的意見,也是必要的環節和因素。

   感謝支持!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