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澳洲崛起錄》第449章 奧匈帝國的哀愁
  第449章 奧匈帝國的哀愁

  尼韋爾的這次所謂的春季攻勢,表面規模已經十分龐大。單單是法國出眾的軍隊就高達數十萬,還包括英國遠征軍,巴爾乾聯軍和意大利軍隊,協約國出動的總軍隊人數將高達300萬以上。

  要知道,這是在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剛剛結束後不久,英法德都已經承受了大量的傷亡,能夠出動此規模的軍隊進行新一輪戰役,已經是整個協約國盡力的結果了。

  可以說,協約國五個列強除了俄國處於防守姿態之外,英法澳意都出動了相當規模的軍隊參加這場戰役。

  也正因為如此,各國對於這場即將發動的戰役十分重視,甚至將其看作解決這次戰爭的契機。

  目前各國已經在緊急往前線運輸物資和彈藥,就等著在幾個月後,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全力一擊了。

  因為對於這場戰役的重視,各國運輸資源的效率十分高效。哪怕是澳大拉西亞,也在瘋狂的用運輸艦和飛艇向巴爾乾地區運輸物資。

  目前澳大拉西亞遠征軍已經囤積了兩百萬發炮彈,這些炮彈將成為攻堅的利器,摧毀奧匈帝國和德國的防守。

  對於同盟國來說,目前奧匈帝國的日子非常不好過。甚至因為老皇帝弗朗茨一世剛剛駕崩沒多久的原因,導致原本國內比較堅定支持這場戰爭的政府逐漸分裂為兩派,一派堅定的支持繼續戰爭,一派則認為奧匈帝國目前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平的重要性遠遠大於戰爭。

  卡爾一世很明顯沒有老皇帝的威望,但同樣作為奧地利皇帝,匈牙利國王和波斯米亞國王,但卡爾一世在帝國政府和匈牙利王國政府都沒有太多話語權。

  再加上卡爾一世一直以來的性格和愛好和平的主張,被許多主戰派所不喜,在政府的存在感也就更低了。

  如果不是老皇帝在奧匈帝國留下了足夠的威望,恐怕現在奧匈帝國爭吵的就不是主戰和主和了,而是君主製還是共和製。

  對於奧匈帝國來說,雖然去年英法聯軍和德國的戰爭基本牽連不到自己,但南部邊境意大利和巴爾乾聯軍的進攻卻是實打實的。

  雖然意大利軍隊的戰鬥力不強,但意大利的裝備並不弱。加上裝備和戰鬥力更強的澳大拉西亞軍隊所率領的巴爾乾聯軍,讓奧匈帝國一直疲於應對,甚至很快就丟失了包括薩拉熱窩在內的大量國土。

  幸虧巴爾乾戰線聯軍的主攻方向是波斯尼亞地區,要不然,擔憂匈牙利地區被攻陷的匈牙利王國政府,恐怕要敦促帝國政府抓緊和談了。

  誰也不敢保證敵人的軍隊在自己的地區會不會大肆搶奪。如果匈牙利地區真的有被攻陷的風險,匈牙利王國政府絕對投降的很快。

  雖然巴爾乾戰線聯軍選擇主力進攻波斯尼亞地區,讓匈牙利地區暫時不用擔心被攻陷的危險。

  但問題是,波斯尼亞地區和的裡雅斯特是奧匈帝國僅有的出海口,如果波斯尼亞地區淪陷,也代表著奧匈帝國的所有出海口即將淪陷。

  如果沒有出海口,海軍面臨的結局要麽被俘虜,要麽就只能和敵人拚死一搏了。

  一旦奧匈帝國失去了出海口,也代表著意大利軍隊將和巴爾乾戰線聯軍匯合到一處。

  這對於奧匈帝國是致命性的打擊,不只是匈牙利地區,就連奧地利地區都很有可能失守。

  隨著奧匈帝國在南部戰線的接連失利,之前奧匈帝國在南斯拉夫地區采取的鎮壓政策的弊端也逐漸顯露了出來。

  大量的塞爾維亞裔波斯尼亞人在塞爾維亞的號召下,拿起長槍加入了反抗奧匈帝國的隊伍,迅速壯大了巴爾乾戰線的實力。

  就連還沒有被巴爾乾聯軍光顧的地區,已經有多次南斯拉夫人反抗奧匈帝國暴政的起義。

  特別是老皇帝弗朗茨一世駕崩之後,這些人對於新的皇帝卡爾一世可沒有多高的好感。

  奧匈帝國目前唯一的選擇,也就是求助自己強大的盟友德意志帝國了。

  值得一提的是,卡爾一世剛剛繼位不久,就罷免了奧匈帝國總參謀長康拉德的職務。

  其實康拉德自戰爭爆發以來的各種戰役決策還是非常優秀的,只不過其剛必自用的態度並不受卡爾一世的歡迎。

  這位後世中鼎鼎大名的奧匈帝國末代君主,毫不猶豫的將挽救奧匈帝國的最後希望徹底破滅。

  康拉德總參謀長的能力還是非常不錯的,歷史中他多次打擊了意大利人的進攻,讓奧匈帝國苟延殘喘了更多時間。

  部分歷史學家和軍事家甚至認為他是非常優秀的戰略天才,只不過被奧匈帝國弱小的軍事實力所限制。

  當然,現在這些討論都變得沒有意義。康拉德總參謀長被貶為特倫蒂諾前線總司令,並遠離了奧匈帝國軍方最高層。

  維也納的皇宮中,卡爾一世正一臉慌張的看著手中的戰報。戰報中指出,意大利人和巴爾乾聯軍都在頻繁調動,預計在短時間內要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戰役,請求參謀部提前做好準備。

  如果單單只是意大利人的進攻,奧匈帝國是完全能夠抵擋得住的。

  如果也夾雜著巴爾乾聯軍,特別是澳大拉西亞軍隊的進攻,至少需要足夠數量的德國軍隊,才能防禦他們的進攻。

  但問題是,德國人派到奧匈帝國的支援軍隊只有一個集團軍,因為之前的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被抽調了兩個軍。

  目前這個集團軍只剩下三個軍的兵力,總人數只有15萬人左右。

  巴爾乾戰線目前一共擁有80萬作戰部隊,加上意大利軍隊50多萬,加起來就是130萬的作戰部隊。

  目前奧匈帝國的所有軍隊也只有150萬左右,被俄國和羅馬尼亞分別牽製了40萬和20萬,再加上在其他地區防禦的兵力,真正能夠動用的軍隊不超過80萬。

  就算加上德國人的集團軍,奧匈帝國總共能調動的軍隊人數也不會超過100萬,並且還缺少相應的武器裝備和物資。

  “參謀長閣下,如今有什麽好的辦法來解決我們即將面臨的困境嗎?”卡爾一世將目光看向了奧匈帝國新任參謀長瓦德史泰登,期望這位被自己剛剛提拔上來的將軍能夠有好的意見。

  “陛下,我們能夠調集的軍隊不到80萬人,很難靠我們自己的力量防守住意大利和巴爾乾戰線的進攻。再加上目前前線軍隊缺少物資,因為頻繁的戰敗導致軍心潰散,很難在防守戰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奧匈帝國參謀長瓦德史泰登說道。

  知道奧匈帝國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我任何一個民族的人口比例佔據優勢。
    這也導致組成奧匈帝國軍隊的民族五花八門,有德意志人,有匈牙利人,有波西米亞人還有意大利人和南斯拉夫人。

  少部分精銳軍隊大多都是由德意志人組成的,這些軍隊的作戰能力處於一流水平。

  但也有相當一部分軍隊由混亂的多民族組成,彼此之間的溝通都是一個問題,指揮官的軍令並不能在軍隊進行更好的傳達。

  伴隨著奧匈帝國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難保證這些其他民族的士兵仍舊忠誠於皇室和帝國。

  特別是波斯尼亞人和意大利人,他們很明顯會更加忠誠於塞爾維亞和意大利,而不是侵佔他們領土的奧匈帝國。

  雖然奧匈帝國可調動的軍隊高達80萬,但真正能夠信任的軍隊絕對不超過50萬。

  如果讓那些波斯尼亞人組成的軍隊和巴爾乾戰線的軍隊交火,恐怕這些波斯尼亞人的投降是不可阻止的。

  因此,奧匈帝國首先要做的,如何避免讓這些少數民族組成的軍隊和敵人正面交鋒。

  “陛下,我建議和德國南部軍隊進行一定規模的調防。如果能夠和德國軍隊進行至少15到20個師的換防,我所面臨的問題就會得到一定的緩解。”瓦德史泰登建議到。

  讓德國人來對戰巴爾乾戰線軍隊和意大利人,絕對要比奧匈帝國軍隊對戰這些人靠譜。

  一來奧匈帝國軍隊內多民族的混亂已經是個嚴重的問題,二來奧匈帝國士兵的作戰能力遠遠比不上德國。

  但也正因為如此,讓卡爾一世產生了一些憂慮:“參謀長閣下,德國人真的會答應我們的要求嗎?要知道,我們的軍隊和德國軍隊的戰鬥力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這樣做對德國人來說並沒好處。”

  “他們會的,陛下。”瓦德史泰登堅定的說道:“如果德國人不想看到我們因為戰敗而退出戰爭,他們就必須接受我們的要求。我們不僅是為了自己而戰,同樣也是為了整個同盟國而戰。”

  奧匈帝國是目前德國唯一的盟友,也是除了德國之外,同盟國唯一的成員。

  如果奧匈帝國退出戰爭,並不只是德國單兵奮鬥這麽簡單。

  首先,同盟國的列強數量只有一個,相較於協約國的五大列強是五倍的差距。

  其次,就連奧匈帝國這樣的列強國家都抵擋不住協約國的進攻,還有哪個國家會幫助德國呢?

  只要奧匈帝國投降,在其他國家的眼中,德國投降也只是時間問題。

  作為德國一直以來的堅定盟友,奧匈帝國早在利益關系上和德國進行了綁定。

  奧匈帝國的投降會給德國在國內外都造成劇烈的打擊,這是德國人絕對不願意看到的,並且也不會坐以待斃。

  聽到瓦德史泰登這麽說,卡爾一世這才放心的點了點頭,隨後鄭重其事地詢問道:“總參謀長閣下,請你如實的告訴我,我們贏得這場戰爭的幾率還有多大?”

  “陛下,我不敢欺騙您。目前同盟國獲得勝利的可能性不到百分之三十,還得是在英法重大戰略失誤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除此之外,如果美國能夠大力支持我,同時想辦法讓俄國退出戰爭,且策反意大利和澳大拉西亞其中一個,或許有可能取得這場戰爭的正面勝利。”瓦德史泰登仔細思考了一會,這才苦笑一般的回答道。

  同盟國被協約國切斷了海外補給線,這相當於協約國拿捏了同盟國的命脈。

  除非同盟國能夠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則獲得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的希望十分渺茫。

  卡爾一世一副果然如此的神情點了點頭,最後又緊接著詢問道:“如果只有我們呢?我是說不包括德國人的情況下,我們取得局部勝利並且結束這場戰爭的可能有多大?”

  “如果不依靠德國人的話,陛下,我們獲勝的概率不會超過百分之十。如果只有意大利人的話倒還好辦,我們同樣也面臨著澳大拉西亞軍隊的進攻,還有那些該死的巴爾乾聯軍,以及牽製我們的俄國軍隊。我們不可能憑我們自己的力量就擊敗他們,想要在勝利的前提下獨自和平是不可能的。”瓦德史泰登繼續說道。

  “這麽說,我們輸掉這場戰爭幾乎已成必然了嗎?”卡爾一世仿佛如釋重負一般松了一口氣,不由自主的說道:“繼續戰爭也是輸,或許還要面臨在戰後被德國人附庸的風險。你知道的,我們目前已經全面依附於德國人,沒有德國人,我們什麽也做不到。那麽這場戰爭還有進行的必要嗎?就算最終勝利了,取得果實的也不會是我們。”

  聽到卡爾一世大逆不道的言論,瓦德史泰登臉色一變,連忙說道:“陛下,您還是不要輕易說這些話,容易被政府那群該死的家夥利用甚至彈劾。”

  如果是老皇帝弗朗茨一世,就算直接辱罵政府,也不用擔心政府的彈劾。

  畢竟老皇帝在帝國擁有足夠的威望,他的地位是輕易不能動搖的。

  但卡爾一世不同。作為剛剛繼位兩個多月的皇帝,卡爾一世在政府沒有親信,在軍方也只是剛剛扶持了效忠自己的瓦德史泰登作為新任帝國總參謀長。

  在軍方還沒有完全效忠自己,政府還沒有徹底認可自己的前提下,如果頻繁提到這樣反戰,反對政府政策的言論,很有可能讓卡爾一世在政府的威望大受損失,甚至直接被政府那群人架空。

  而作為卡爾一世一手提拔上來的瓦德史泰登,他很明顯並不想看到自己的背後大腿喪失權力。

  “你放心,參謀長閣下,我也只是說說而已。如果可以的話,誰又不想看到帝國取得勝利呢?”卡爾一世笑著拍了拍瓦德史泰登的肩膀,暫停了這個被瓦德史泰登十分忌諱的話題。

  卡爾一世雖然是個和平主義者,但至少他的腦子也沒有糊塗到一種極端。

  雖然這次協約國的進攻讓奧匈帝國面臨危機,但這同樣也是奧匈帝國的機會。

  如果能夠利用德國人打贏這場戰爭,讓南部邊境穩定下來,奧匈帝國就有了充足的底氣去和協約國談判,爭取用沒什麽損失的方式來換取和平。

  對於目前的奧匈帝國來說,能夠以較小的代價退出這場戰爭,絕對比繼續戰爭劃算的多。

  如果不早點結束這場戰爭,卡爾一世甚至相信,國內民眾早晚會推翻政府,推翻他這個剛剛即位不久的皇帝。

   4400字合章,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