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澳洲崛起錄》第639章 發達的糧食產量
  第639章 發達的糧食產量

  教育方面的事情安排完畢之後,阿瑟又將目光看向了其他的內閣大臣,等待著其他人提出自己的問題。

  雖然內閣之前對於是否立即遷都有一些分歧,但現在遷都已經成了既定事實,內閣成員們的目光自然要放在創造更大的政績上,在聖阿瑟堡的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首都的人口雖然突破了25萬,但各方面的建設並不如悉尼那麽全面,內閣部長們也是有相當程度的工作要做的。

  當然,放眼整個首都特區都是如此。如果能將首都特區開發的好,不僅能夠得到阿瑟的信任,對民眾來說同樣也是政績的宣揚。

  “陛下,首都特區屬於澳大利亞的核心地區,更應該掌控足夠龐大的工業。”工業大臣喬伊遞上一份關於新的工業區的建設規劃,十分恭敬地解釋道:“這是工業部關於新的工業基地的規劃,請陛下過目。”

  阿瑟點點頭,接過這份工業基地的建設規劃,詳細的看了起來。

  工業基地的選址位於聖阿瑟堡北部200多公裡的布羅肯希爾,這裡原本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礦業城鎮。

  之所以將工業區的規劃選在這裡,喬伊部長已經有了十分詳細的解釋,那就是布羅肯希爾擁有十分發達的鐵路運輸體系,從這裡生產的礦物和工業製成品可以很輕易的向西前往皮裡港和奧古斯塔港,或者向南穿過聖阿瑟堡,前往南澳大利亞州的首府阿德萊德。

  只需要通過鐵路運輸就可以,很輕易的抵達港口或者其他的鐵路乾線,這讓布羅肯希爾作為一個工業基地的地理位置來說變得十分合格。

  並且因為這個工業基地的位置位於澳大利亞的內陸,也不用擔心來自海邊的危險,這讓將來的布羅肯希爾工業區的安全程度上升了些許。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布羅肯希爾和利奧諾拉兩個城市一東一西的布局,位於首都特區的布羅肯希爾的發展潛力肯定要大於位於西澳大利亞州荒蕪沙漠的利奧諾拉,這對首都特區的開發來說也是有一定意義的。

  根據喬伊部長提出的建設企劃,布羅肯希爾工業基地的建設一共兩期,第一期的規模相當於利奧諾拉工業基地的二期建設,第二期的建設相當於利奧諾拉工業基地第三期的建設。

  雖然布羅肯希爾的工業基地基地在規模上注定比不上利奧諾拉,但兩期建設加起來也是擁有50萬個工作崗位,可容納上千家企業的龐大工業區。

  喬伊部長給出的建設周期是,第一期建設將從1926年年初持續到1927年年底,1928年正式進入生產狀態。

  而第二期的建設預計1929年開始,預計1931年可以進入生產狀態。

  這也代表著五年後,澳大拉西亞又將迎來一個龐大的工業基地,工業實力也能再邁上一個台階。

  “工業部對於新的工業基地的建設資金預期大概是多少?”對於這份工業基地的建設規劃還是比較滿意的,也問出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那就是對於資金的花費。

  “預計每年投入1200萬澳元,最多六年的時間就可以建設完成兩期的工業基地。”喬伊部長連忙解釋道。

  加起來的花費大約在7200萬澳元左右,換取一個工作崗位超過50萬的龐大工業基地還是值得的。

  阿瑟點了點頭,算是同意了喬伊部長的計劃,吩咐到:“我記得工業部去年的財政預算大約2200萬澳元吧?今年再增加1000萬澳元,希望布羅肯希爾工業基地的建設能夠盡快進行。”

  新的工業基地的建設也注定會誕生很多崗位,無論是在工業基地建設之中還是完成之後,工作崗位都不會少。

  這才是阿瑟真正想要達成的期望,那就是避免澳大拉西亞也發生類似於歐洲那樣的龐大的失業危機。

  好消息是,澳大拉西亞各項建設進行的比較頻繁,工作崗位其實也並不缺,失業率一直是列強中最低的。

  雖然也有找不到工作的人,那些人要麽好吃懶做沒有奮鬥精神,要麽就是沒有什麽能力的,但卻不滿足於自己的工作,做著白日夢想要一夜暴富的。

  基本上,只要腳踏實地,再付出一點點的努力,在澳大拉西亞不愁吃穿,過個溫飽生活還是沒問題的。

  普通人的天堂可不是開玩笑的,澳大拉西亞在外界的稱號也已經證明了,這個國家的基本環境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還是很友善的。

  當然,資本家的地域也沒有阻礙許多資本家紛紛前往澳大拉西亞投資。

  主要是澳大拉西亞的經濟一直處於高速發展之中,資本說不動心是根本不可能的。

  澳大拉西亞的各種招商引資,也吸引了包括俄國資本家在內的大量資本,這些人在澳大拉西亞的投資可不低,這也和澳大拉西亞傳出去的資本家的地獄的名聲有些衝突。

  阿瑟就是澳大拉西亞最大的資本家,他對於資本家的生存底線還是很清楚的。
    實際上,哪怕嚴格實行八小時工作製,保障工人的基礎福利,節假日和休息需求等等,資本家也完全是有的賺的。

  要不然,阿瑟的各大財團也不會發展到這麽龐大的地步。無非就是貪婪的資本家想要賺取更多的利潤,但在澳大拉西亞,普通人的利益是首先要保證的。

  雖然在澳大拉西亞發展可能會減少2到3成的利潤,畢竟不能肆無忌憚的壓榨平民。

  但問題是,澳大拉西亞的經濟發展相對穩定和高速,並且澳洲也是相對和平和穩定的,幾乎沒有國家能夠威脅到澳大拉西亞的本土。

  特別是和澳大拉西亞交好的英國以及俄國,這兩個國家有相當一部分資本已經永久居住在澳大拉西亞,他們原本的國家反而成了分部。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拉西亞的首都搬遷了,各個國家的外交使館肯定也要跟著搬遷的。

  畢竟外交大使的最大作用就是更快的聯系,如果阿瑟居住在聖阿瑟堡而外交大使在悉尼,這就已經失去了外交大使更快聯系的作用。

  政府特意在聖阿瑟堡的周邊規劃了一片使館區,劃分給各國的外交大使修建自己的外交使館。

  在使館區的外圍有著澳大拉西亞軍隊負責維護秩序,一定程度上也是監視那些外交使館的成員。

  建設工業基地的規劃獲得了阿瑟的同意之後,農業部長也立即站了起來,說出了自己的計劃:“陛下,我對首都特區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考察,墨累河流域極其適合農業的發展,並且有潛力成為我們的最大糧倉。

  根據估計,如果對墨累河流域實施全面的農業大開發,光靠這片地區我們就足以養活整個國家。

  因此,我請求加大對首都特區的農業開發工作,鼓勵民間進行農業開發的同時,大量修建國有農場,提高我們國家控制的農場的比例。”

  如果算上整個墨累河,達令河流域,這片土地的面積早就超過了一百萬平方公裡。

  上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用來農業開發,這片土地的發展潛力自然不用多說。

  要知道,放眼世界上所有列強,本土面積超過百萬平方公裡的國家就沒有幾個。

  甚至毫不誇張的說,目前除了俄國,美國和澳大拉西亞之外,其他列強的本土面積都沒有超過百萬平方公裡。

  哪怕只是一半的面積用來農業開發,所能生產的糧食,恐怕已經不止養活整個國家這麽簡單了。

  要知道,目前澳大拉西亞的耕地總面積大約4100萬英畝左右,換算起來就是16.6萬平方公裡的面積。

  全國的耕地總面積還沒有墨累河流域的五分之一,但糧食總產量已經達到了恐怖的2100萬噸以上,這還有增加的潛力。

  而2100萬噸糧食理論上來說足夠5500萬人吃上一年左右。搭配澳大拉西亞極其發達的畜牧業,以及廣茂的海洋所帶來的漁業,養活6000萬人以上完全不成問題,這還是在略有浪費的前提下。

  這是怎樣的誇張概念?哪怕只是澳大拉西亞目前的糧食發展,就已經能夠支撐人口再翻上一倍了。

  如果再對墨累河流域進行大開發,養活一億以上的人口完全不成問題,這代表著澳大拉西亞在糧食方面已經不會出現問題,這也是國家穩定的重要標志和象征。

  不管國家經歷怎樣的危機,缺糧絕對是危機帶來的最大問題。哪怕是經濟危機,民眾們買不起糧食也是加深經濟危機影響的重要因素。

  如果民眾們在經濟危機中都能吃得飽,這不代表著經濟危機的影響已經消去了一大半了嗎?

  吃得飽就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工作,投入到工作就基本不會影響澳大拉西亞的秩序。

  除了經濟危機可能影響到澳大拉西亞的進出口規模之外,似乎已經無法對現在的澳大拉西亞造成太大的影響。

  當然,對於這場著名的經濟危機,也不能太過放松警惕。一定的經濟儲備是必要的,這能確保政府在面臨大量的失業人口時,給這些人找點事乾。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