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澳洲崛起錄》第644章 對空,對艦,對地雷達
  第644章 對空,對艦,對地雷達
  這艘軍艦在差不多40分鍾左右來到戰列艦的附近,這代表著雷達的測算誤差已經很小了,最多也就一兩百米的誤差。

  這樣的雷達對於海陸空三軍來說已經十分重要,並且能夠明顯改變現有的作戰方式,大幅度提升軍隊的作戰能力。

  哪怕雷達的范圍只有24公裡左右,仍然不能掩蓋現有的雷達的作用。

  當然如果雷達的范圍更遠那就更好,能夠測算的范圍越遠,對於軍隊戰鬥力的改變也就越大。

  雖然內心已經十分激動了,但這場關於雷達的測試仍要繼續。畢竟這場測試的目的是測算出雷達的實際范圍和有效性,目前只能說進行了一半。

  為了檢驗雷達的性能,這次海軍可是出動了十多艘軍艦,在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速度向著戰列艦駛來。

  又過去了十多分鍾,特斯拉的助手再次傳來了好消息:“有兩艘軍艦正在以不同的速度向著這裡駛來。”

  特斯拉和助手急忙測算,最終得出了這兩艘軍艦分別位於以北18海裡和以南24海裡,分別以15節和21節的速度駛來。

  讓助手記下測算出的距離和速度,特斯拉又開始監測其他的軍艦。

  這場測試也進行了三個多小時的時間,最終在天黑之前完成了測試,並且順利返回了皇家造船廠。

  測試的結果從幾位將軍目光中的興奮就能夠看出。不管是海軍總司令安德魯還是國防大臣托馬斯,他們看向特斯拉的目光中已經帶著興奮,如同一個誘人的女郎一般。

  如果不是阿瑟在一旁,恐怕這幾個家夥早就圍著特斯拉,針對雷達開始新一輪的哄搶了。

  要知道,雖然澳大拉西亞的海陸空三軍關系沒有那麽差,但每年關於軍費的爭搶卻是避免不了的話題。

  國防部下設陸軍,海軍和空軍三個司令部,每年軍費的爭搶都讓人津津樂道。

  目前來說還是海軍佔了大頭,去年的軍費比例海軍大約佔據35%,陸軍33%,空軍只有25%左右。

  至於剩下的大約7%的比例,自然是用來進行國防部和參謀部的日常維護。

  這筆資金其實也不少,去年的軍費已經接近5000萬澳元,4%的比例就是足足35萬澳元了。

  也怪不得雷達最終的測試結果讓這些家夥心動,哪怕是阿瑟早就明白雷達的作用,看著雷達測試的最終數據也有些驚訝。

  R1雷達最終的測試結果,有效監測距離大約35公裡,最遠監測距離50公裡;參加測試的15艘軍艦全部出現在雷達的顯示屏上,並且自出現後絕大多數時間都穩定地呆在顯示屏上,沒有丟失的時候。

  更重要的是,雷達監測的這些軍艦的距離和速度誤差並不大,按照速度來算,誤差均在500米以內。

  這樣的測試數據代表著什麽?至少在35公裡以內,雷達就能夠發現敵人的蹤影,甚至據此測算出敵人的距離和行進速度以及方向,讓己方提前做好準備。

  不過,現有的雷達想要全部裝備在海陸空三軍太過困難,至少也要經歷一定的改進,才能裝備在陸軍和空軍。

  從現有的雷達體積就能夠看出,這不是目前的飛機能夠裝備的東西。

  想要在飛機上裝備雷達,要麽減弱發射裝置的頻率,來縮減雷達的體積,要麽就只能通過改進的方式,總之雷達必須要小。

  如何改進雷達並使其能夠妥善的裝備海陸空三軍,才是雷達能否大規模運用並且改善澳大拉西亞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

  看著已經迫不及待的幾個將軍,阿瑟將目光看向了特斯拉,問出了比較關鍵的問題:“特斯拉,現在的雷達什麽時候能夠做到海陸空三軍全部裝備?”

  特斯拉不緊不慢的回答道:“陛下,目前您所看到的雷達是研究中心專門為了探測大型軍艦而準備的。

  這樣的雷達能夠探測的距離更遠,但缺點就是它的體積更大。想要裝備陸軍和空軍的話顯然不可能,至少要將雷達的體積縮減到一半以下,才能裝備在飛機上。”

  阿瑟點了點頭,對特斯拉這樣的回答早就不意外。

  和導彈一樣,雷達其實也是分對艦,對空和對地的。雷達應用在海陸空三軍,需要探測的距離和物體也就不一樣。

  不同的目的自然要對雷達進行不同的改進,一個雷達就應用到三個不同的軍種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已經有了行之有效的雷達,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改進,分別研發出對空和對地,其實也就不困難了。

  這就相當於有了導彈的本體之後,再去研發對艦導彈,對空導彈也變得容易。

  特斯拉的回答仿佛給幾個將軍潑了一盆冷水。除了海軍總司令安德魯仍在興奮之外,包括國防大臣托馬斯在內的其他幾個家夥,興奮的程度已經沒有那麽強烈了。

  “特斯拉先生,能夠應用在飛機上的雷達什麽時候能夠研發出來?”空軍司令稍有些失望的詢問道。

  看著這樣先進的雷達技術不能裝備在飛機上,這對空軍司令來說是最難受的。

  更重要的是,海軍明顯能夠裝備目前的雷達,這代表著海軍的重要性也會迎來提升,明年海軍獲得的預算說不定也會更高,和陸軍以及空軍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還不確定,將軍閣下。”特斯拉無奈的搖了搖頭,說道:“事實上,裝備在飛機上是最難的,哪怕全力進行改進,我也無法保證在短時間內完成。”

  這其實是一個還沒問就知道答案的問題,空軍司令點了點頭,表示理解。

  阿瑟笑著說道:“這下你們明白雷達的作用了吧?沒有親眼看到雷達的作用就拒絕提供軍艦測試雷達,這不就相當於將雷達這樣優秀的技術往外推嗎?
  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次事件讓你們明白,只有不斷的變更科學技術才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接下來的雷達測試我不希望看到這樣的事情,任何關於雷達的測試你們必須全力配合。”

  其實不用阿瑟說這些將軍也會這麽做的,因為此刻他們才是最想讓雷達裝備到他們軍隊的人。

  因為已經晚上的原因,回聖阿瑟堡已經來不及了,阿瑟也只能居住在悉尼宮,這座離開沒幾個月的宮殿。
    第二天一大早,阿瑟就再次前往雷達研究中心。一方面是對特斯拉和他的助手以及雷達研發中心的所有人員進行獎勵,一方面就是和特斯拉討論雷達接下來的改進方向,包括研發的一些領域。

  因為雷達的重要性,雷達研發中心的這些科研人員所獲得的獎勵也是比較高的。

  應得的功勳是少不了的,除此之外,根據功勞分配200到1000澳元不等的獎勵,還有各種各樣的物資,甚至是土地的獎勵。

  而在雷達研發中功勞最大的特斯拉,不僅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資金,他的功勞也更進一步,距離子爵已經不遠了。

  澳大拉西亞的貴族等級是沒有侯爵的,爵士,男爵,子爵,伯爵,公爵這五個級別的爵位組成澳大拉西亞的貴族體系。

  當然,阿瑟的國王自然是貴族體系的最高等,也是掌控著生殺大權的人。

  澳大拉西亞貴族的權力和地位全部來自於阿瑟,在這種新貴族的體系下,貴族對於君主是沒有反抗的權力的。

  不過君主也不會主動的剝奪貴族的頭銜甚至是危害貴族的生命。畢竟說白了,君主和貴族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貴族也是君主最大的支持者。

  雖然最低的只有200澳元的獎勵,但200澳元也相當於普通人三年以上的收入了,對於那些最低等的科研人員來說還是有吸引力的。

  更何況,獎勵基本都是按照研發雷達的貢獻給予的,有功勞的人自然會獲得更多的獎勵,就比如特斯拉的助手,他所獲得的獎勵就高達3000澳元。

  沒有什麽功勞的人都能分到200澳元的獎勵,這其實已經能夠證明阿瑟的仁慈和慷慨了。

  除了資金的獎勵用支票現場發放之外,其他包括土地和物資在內的獎勵都是先進行登記,由這些科研人員自行前往政府兌換的。

  不過他們也不用擔心政府會耍賴,貴族體系和功勳授爵的制度是澳大拉西亞最不容侵犯的制度,沒有任何人會冒著掉腦袋的風險貪汙他們的獎勵。

  獎勵發放完畢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自然就是討論雷達的研發方向了。

  和特斯拉進入會議室,聽取了特斯拉關於雷達改進的計劃之後,阿瑟這才笑著詢問到:“特斯拉男爵,伱有想過用雷達探測火箭嗎?”

  “火箭?”特斯拉一愣。

  澳大拉西亞的泰斯特火箭特斯拉自然清楚,甚至他自己也參與了泰斯特火箭的研發。

  但用雷達來探測火箭這樣的想法有點驚人,這不就相當於用肉眼來觀察子彈嗎?又有誰能做到呢?

  要知道,火箭在攻擊距離較遠的同時,它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澳大拉西亞現有的第一代泰斯特火箭,最大飛行距離已經能夠達到75.3公裡,這要遠遠大於R1雷達現有的探測距離。

  更重要的是,泰斯特火箭的最大飛行高度達到了11.2公裡,想讓目前的R1雷達去探測泰斯特火箭,先不說能不能探測到,就算能探測到,恐怕火箭也很快就會飛到目的地了。

  如此一來,探不探測也沒有什麽效果,畢竟根本無法應對敵人的火箭,或者說火箭改建而成的導彈。

  “這只是一個想法,特斯拉男爵。”阿瑟笑著解釋道:“當然,目前的火箭只是第一代產品,這代表著想要用雷達來探測火箭的想法會變得更加困難。

  但不得不承認,各國的火箭也並非沒有任何進度。按照歐洲對火箭研發的進度來看,他們極有可能在十年內追趕上我們的腳步,研發出火箭這種東西。

  對此,我們要提前進行防備,爭取能用雷達探測出火箭的飛行軌跡,來防備敵人導彈對我們的威脅。

  當然,我也說了,這只是一個想法。就算能夠實現,也絕對不是短時間內能實現的。

  我對此抱有很大期待,但研發中心目前的重點仍然是將雷達裝備在海陸空三軍,以及在海岸部署大型雷達上。”

  阿瑟也只是提出雷達的一種研發方向,讓特斯拉提前在導彈方面進行科研。

  但實際上,歐洲國家想要追趕澳大拉西亞在火箭和導彈的進度,沒有十幾二十年的功夫是根本不可能的。

  甚至哪怕是目前最簡單的泰斯特-1火箭,沒有3到5年的時間,包括英國在內,恐怕都研發不出來。

  阿瑟早在20年前就開始的布局不是沒作用的,火箭和航空方面的人才相當一部分已經聚集在澳大拉西亞,剩下的散落在歐美各國,已經削弱了歐洲和美國對火箭研發的能力。

  就算將來火箭和導彈曝光,歐洲各國和美國反應過來開始研發導彈,也注定趕不上澳大拉西亞的腳步了。

  除非有一個國家能夠聚集堪比澳大拉西亞那般的火箭和航空動力學人才,但又有誰能夠做到呢?
  在澳大拉西亞已經聚集了相當一部分人才的前提下,還要聚集和澳大拉西亞相當的人才規模,不就相當於挖空其他國家的火箭和航空人才儲備嗎?
  這樣的行動基本不可能做到,因為其他國家會迅速反應過來。就算不知道這些火箭和航空人才被挖掘的目的是什麽,他們也會盡可能的保護這些人才,避免人才流落到國外帶給自己的危害。

  澳大拉西亞之所以能夠做到在各國沒有反應起來之前籠絡這些人才,其一是維多利亞獎對於科研界的影響力,其二就是當時的火箭和航空專業並不出名,影響力也完全沒有那麽大。

  要知道,在實用性的軍事飛機沒有研發出來之前,阿瑟就已經在布局火箭和航空方面的人才了。

  這樣的提前布局又有誰會反應過來呢?除非和阿瑟一樣開天眼,要不然,光是飛艇和飛機的選擇就足以擾亂大部分國家的視線了。

   4000字第三更,求月票,求支持!

    今天日萬順利完成,求月票,求支持!

    今天(新的一天)繼續日萬!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