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澳洲崛起錄》第709章 炮兵陣地
  第709章 炮兵陣地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是美國歷史上二戰著名的陸軍將領,也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

  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統率大軍的天才和最具進攻精神的先鋒官”和“二十世紀的拿破侖”;但也有人認為他“勇猛有余、智謀不足”、“驕傲自大、華而不實”。

  多位二戰中著名的將軍都對巴頓有著很高的評價,這也足以證明巴頓的個人能力和優秀的戰術素養。

  但在現在,在這個時代的1928年,巴頓仍然只是美國軍方一個不太起眼的人物。

  在沒有受到重用之前,巴頓的軍銜甚至只是上尉,所擔任的職務也只是美國陸軍中一個沒有任何實權的參謀。

  這些年遭受到的冷遇和被迫頻繁調動的職位讓巴頓深切的明白,美國也並非看起來那麽美好。

  遭遇改變了巴頓的思想,也讓巴頓並不具備潘興將軍那樣堅定的軍人之心。

  當然,這也確實是因為兩人的遭遇完全不同。潘興將軍在早年就被羅斯福總統賞識,並且從上尉破格提拔到了少將,直接跨過了校級軍官的行列。

  但巴頓不同,熬了十多年都只是上尉。如果不是這場戰爭讓潘興將軍緊急復出的話,恐怕巴頓的軍銜還會卡在上尉,除非能夠獲得更高層的賞識。

  但最近幾任總統的能力和處事方式都已經擺在那了,是不可能平白無故的就賞識巴頓的。

  如此懸殊的待遇也注定了兩人的思想觀念有著天差地別的分歧。對於潘興將軍來說,不管戰爭的結局怎麽樣,此刻最重要的是履行軍人的責任。

  而對於巴頓來說,到底是服務於美國政府還是服務於美國人,怎樣做對美國人更好,已經成了纏繞巴頓內心最深刻的問題。

  1928年11月7日,前線防禦陣地。

  數天之後,美國軍隊終於遭受到了澳大拉西亞軍隊的進攻。

  這場戰爭爆發之後,打斷了潘興將軍和巴頓複雜的內心,將兩人的注意力全部拉回到戰場。

  整條防禦陣線被潘興將軍稱作弓形陣地,原因是這段河流是弓形的,仿佛一個打開的口袋一般,等待著澳大拉西亞軍隊的到來。

  但很快,潘興將軍就發現事情的發展超乎了自己的預料。

  首先是對面的軍隊數量,看起來似乎不止幾萬人的規模。

  這和潘興將軍手中所掌握的情報完全不一樣。根據情報來說,北線進攻的軍隊只有三萬人左右,分別是澳大拉西亞和菲律賓的各一個師。

  但現在正面戰場進攻的兵力就不止兩個師,這也讓潘興將軍對情報的準確性發出了疑問。

  好在也不用多長時間,潘興將軍就自己解開了自己的疑惑。

  前線匯報,在進攻中發現了大量的俄國面孔,懷疑是俄國的軍隊支援。

  如果加上俄國軍隊的話,面前的澳大拉西亞軍隊確實不止三萬人。

  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潘興將軍參加過一戰,自然也清楚各國陸軍戰鬥力到底如何。

  對於潘興將軍來說,一戰時期戰鬥力最強的自然是德國人,這可是硬扛著多個列強的進攻愣是撐了好幾年的恐怖存在。

  排名第二的雖然眾說紛雲,但對潘興將軍來說應該就是澳大拉西亞人了。

  澳大拉西亞的進攻猶如不要錢一般,各種炮彈子彈輪番上陣,根本不給人反抗的機會

  再加上訓練有素的軍隊,甚至能和德國軍隊打的有來有回,這是潘興將軍眼中其他國家軍隊不具備的。

  最關鍵的是,其他國家的軍隊沒有德國人那種精氣神,但澳大拉西亞的軍隊卻有。

  那種悍不畏死的精神才是決定軍隊戰鬥力的關鍵,一支不怕死的軍隊才能發揮出足夠的戰鬥力。

  至於目前所面臨的俄國,如果不是軍隊數量的話,恐怕戰鬥力在潘興將軍的眼中要排到4到5名了。

  這也是潘興將軍松了一口氣的原因,相較於面對那些澳大拉西亞軍隊來說,潘興將軍更願意面對俄國人。

  不過,還沒等潘興將軍高興太久,防禦陣地上就遭受了敵人頻繁的轟炸。

  這是澳大拉西亞和俄國的約定,那就是澳大拉西亞必須向俄國軍隊提供有力的空軍和火炮支援。

  澳大拉西亞對此自然沒有任何問題,畢竟已經讓俄國人作為先頭部隊了,自然也得付出一點什麽。

  相較於傷亡來說,資金的花費對澳大拉西亞來說並不算什麽。
    對美國軍隊來說最要命的是,頭頂的轟炸還沒有結束,敵人的火炮陣地又發動了鋪天蓋地的轟炸。

  澳大拉西亞的機關炮雖然威力不強,但火力壓製能力十分優秀。

  這種火炮對防禦陣地造成不了太大的傷害,但卻能有效的壓製敵人的進攻。

  在這樣的火力照顧下,潘興將軍率領的那些新兵根本不敢露頭,大多數士兵只是朝天開槍,然後就縮到戰壕中自己悶頭裝填子彈。

  “該死,他們的後勤怎麽能夠承受如此大規模的轟炸?”潘興將軍面色沉重,躲在戰壕中一臉陰沉的看著天空中的轟炸機。

  澳大拉西亞可是跨洋作戰,面臨的後勤壓力要比美國多得多。

  但澳大拉西亞仍舊保持了大規模的轟炸,這對美國軍隊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

  “高射炮呢?都拿出來,讓敵人看看我們也不是好惹的。命令炮兵團開始反擊,我們不能被一直壓製。”潘興將軍快速的向傳令兵下達自己的命令。

  早在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都開始了防空武器的研究。一戰中的飛機發揮了巨大作用,各國也自然明白飛機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反抗飛機的武器的重要性。

  目前主流的防空武器就是高射炮了,一種頻率極快,專門負責對天發射的火炮。

  美國軍隊自然也裝備著這些防空炮,只不過數量並不是太多,畢竟長途跋涉時攜帶這些會拖延行進的速度。

  根據計劃,下一批武器裝備的補給可能要等到兩周後,到時候也會有一大批防空武器和火炮抵達。

  但在此之前,美國軍隊的火力也就只有一個火炮團,炮彈的數量也是有限制的。

  在潘興將軍的命令下,僅有的一個火炮團開始對敵人的火炮進行了反擊,火炮團下屬的高射炮排也對天空上的飛機進行了反擊。

  不過雙方的火炮數量和炮彈的儲備都不在一個等級,美國軍隊的反抗聊勝於無,對於戰場起不到關鍵的作用。

  更要命的是,火炮的反擊也讓澳大拉西亞的空軍看到了美國的炮兵部署,幾架轟炸機在戰鬥機的護航下,朝著美國炮兵陣地而去。

  “該死,他們的飛機怎麽會這麽快?”潘興將軍看著天空中快速行進的轟炸機面色鐵青,心中有種不好的預感。

  眼前的飛機和美國的飛機完全是兩種,敵人的飛行速度至少是美國飛機的兩倍,這也代表著美國現有的防空武器根本無法對敵人的飛機造成有效的壓製。

  在防空武器的研發上,作為性能參考的自然也只能是本國的飛機。

  美國的防空武器能夠勉強壓製住自己的飛機,但如果將飛機換成更加先進的外國飛機,那防空武器所能發揮的能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所有機槍和防空武器全力反擊,不能讓敵人威脅到我們的炮兵陣地!”雖然不詳的預感越來越強烈,但此時轉移炮兵陣地已經來不及了。

  而且是在敵人的眼皮底下,炮兵陣地又能轉移到哪呢?相較於轉移陣地來說,潘興將軍更偏向於第二種選擇,那就是所有防空武器全部出動,盡全力阻攔敵人對自己炮兵陣地的轟炸。

  不得不承認,在各種機槍和防空火炮的火力壓製下,對目前的飛機還是有一定的威脅的。

  特別是澳大拉西亞沒有出動噴氣式飛機的情況下,螺旋槳飛機和其他國家的飛機差距並沒有那麽巨大。

  在美國火力的壓製下,一架戰鬥機和轟炸機不幸中彈,在勉強堅持了一段時間,飛行員也只能無奈跳傘。

  剩下的轟炸機和戰鬥機仍在朝著炮兵陣地前進,在距離越來越近的時候,敵人的防空武器已經改變不了結果。

  轟!轟轟!

  轟轟轟!
  第一串爆炸是轟炸機投下的炸彈引起的,第二串爆炸就是炸彈爆炸不幸點燃炮兵陣地中的炮彈之後引起的。

  轟炸對於炮兵陣地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幾個不幸暴露的炮兵陣地瞬間火光連天,形成幾朵碩大的蘑菇雲。

  潘興將軍看著遠處的蘑菇雲面色慘白,他明白美國軍隊已經失去了最大的火力保障,這也代表著軍隊所能發揮出的戰鬥力要大打折扣。

  甚至如果敵人的炮彈儲量充沛的話,接下來漫長的戰爭,美國士兵將始終被敵人壓製在戰壕之下,幾乎沒有太多的反抗余地。

  這樣的戰爭也就成了一場完全被動的被打的戰爭,戰爭什麽時候結束,以及己方的傷亡如何,就只能靠敵人的炮彈儲量以及敵人的想法來決定了。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