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澳洲崛起錄》第698章 東拚西揍的裝備
  第698章 東拚西揍的裝備

  負責抵禦加拿大軍隊進攻的將領是美國陸軍總參謀長麥克阿瑟。

  或許有的人會好奇,明明胡佛總統和麥克阿瑟都爆發衝突了,怎麽這次率領美國軍隊和加拿大軍隊作戰的人仍然是麥克阿瑟呢?

  實際上,如果看一眼美國目前的陸軍將領儲備,其實就不會奇怪了。

  如果說美國陸軍是後娘養的話,那麽美國陸軍的將領就是孤兒。

  因為美國的陸軍人數一直保持在一個極低的水平,導致美國的陸軍將領人數儲備也保持在一個極低的水平。

  道理也很簡單,陸軍的部隊就這麽多,陸軍將領的位置也就這麽多。

  想要讓美國多出一個陸軍將領,就必須得讓現在的陸軍將領退役一個。

  如此艱辛的培養環境,導致目前美國陸軍將領中沒有所謂的名將,麥克阿瑟已經算是能力不錯的了。

  美國軍隊在一戰中沒有任何貢獻,就更不要指望有些將領能夠在一戰中脫穎而出,成為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將了。

  哪怕是陸軍總參謀長麥克阿瑟,目前的實戰經驗未必比得過英法澳三軍任何一個師長。

  這不是開玩笑,相較於士兵的頻繁更替來說,將領的更替就沒有那麽頻繁了。

  澳大拉西亞目前的將領絕大多數也都是打過一戰的,還參加過不少的殖民地戰爭,實戰經驗遠遠超過美國陸軍。

  特別是因為阿瑟之前在一戰中建立的遠征軍將領輪換制度,讓幾乎每一個師都上了一戰戰場,每一個師長都當了一回指揮官,有效的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以及高層將領的實際指揮能力。

  相較於在實戰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的美國陸軍將領,澳大拉西亞陸軍將領的履歷也算得上是豪華了。

  當然,相較於陸軍來說,美國海軍將領的培養體系就要好太多了。

  畢竟美國的霸業也離不開海軍,太平洋戰略也離不開海軍的發展。

  海軍對美國來說還是十分重要的,海軍將領的儲備也比陸軍多得多,甚至還有不少的海軍將領參加過一戰的海軍戰役。

  目前的美國陸軍總參謀長麥克阿瑟是四星上將軍銜,看起來仿佛如同各國名將一般。

  但實際上,麥克阿瑟到目前的履歷也十分普通,除了擔任過一戰中美國遠征軍的一個師長之外,也就是幾年前的西點軍校校長了。

  甚至在16年前,麥克阿瑟只是一個上尉。在短短16年的時間裡,麥克阿瑟完成了校官軍銜的晉升,擔任西點軍校校長時已經成為少將。

  在之後,被選擇成為陸軍參謀長之時,麥克阿瑟就被授予了四星上將的臨時軍銜。

  從這點就可以看出,麥克阿瑟的實際作戰經驗也就是擔任過師長,他的指揮能力還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戰爭考驗。

  不過好消息是,麥克阿瑟目前所率領的軍隊也就是兩個師的規模,憑借著一戰中指揮一個師的經驗,指揮這兩個師也完全沒有問題。

  為了防禦加拿大軍隊的進攻,麥克阿瑟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命令士兵大量挖掘戰壕。

  雖然參與一戰的時間不長,但麥克阿瑟在一戰中還是學了很多東西的。

  德國和法國在一戰中大量的塹壕戰是讓一戰蔓延到數年之長的真正原因,目前用來防禦是再好不過了。

  而且美國軍隊擁有先進的武器,如果只是防禦的話,阻擋住加拿大軍隊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光靠士兵挖掘戰壕進度還是太慢。為了有效的挖掘戰壕,麥克阿瑟聘請了大量的附近民眾幫助軍隊挖掘戰壕。

  經濟危機中花錢找人還是很簡單的,很快就聚集了數千上萬名美國民眾,手中拿著鐵鍬和鐵鎬熱火朝天的挖掘戰壕。

  但很快,麥克阿瑟就發現自己策略的漏洞了。

  這些美國士兵挖掘戰壕都略有生疏,更不要說根本都不懂戰壕是什麽構造的民眾了。

  在戰壕的挖掘中,有挖斷了通往城市的輸水管的,有不小心挖斷了公路的,有直接挖出個大水溝淹了大量軍事物資的,還有差點挖到對面給敵人修建戰壕的。

  幸好加拿大軍隊距離戰壕挖掘的地方還有一段距離,要不然,這可就是天大的笑話了。

  麥克阿瑟連忙解散了幫倒忙的民眾,這種軍事設施的修建還得靠士兵們自己來。

  不過美國士兵的熟練度也不是太高,不過幾公裡的戰壕愣是挖掘了好幾天的時間。

  為了阻擋加拿大軍隊的推進,美國軍隊愣是付出了幾百人的傷亡,才勉強將加拿大軍隊拖延了幾天的時間。
    等到戰壕挖掘完成之後,麥克阿瑟終於松了一口氣,並且決定和加拿大軍隊打一場長時間的消耗戰。

  讓麥克阿瑟如此有底氣打消耗戰的真正原因,其實就是胡佛總統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度。

  當然,這裡的進度說的是征兵,可不是取得了政府或者財團的支持。

  雖然美國民眾對於保家衛國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政府拿出了糧食和一厚遝美元之後,美國民眾承認自己之前反對政府的聲音還是大了些許。

  在大量資金和糧食物資的激勵之下,美國陸軍征兵的進度也快了些許,很快就湊齊了20萬人。

  不過有個問題,這就是美國陸軍的武器裝備儲備並沒有那麽多。

  但這也難不倒美國軍隊。畢竟對於可以合法持槍的美國來說,給士兵們人手裝備一把步槍還是不難的。

  只不過,因為準備的太過倉促的原因,步槍是拿到手了,但型號就有些五花八門了。

  這一批十多萬新招募的軍隊中,步槍的種類高達幾十種,子彈的種類也同樣有十幾種。

  有的新兵拿到的是自己根本不熟悉的武器,甚至還誕生了好幾次走火傷害友軍的事件。

  現在的美國也不用擔心後勤的問題了。各大軍工廠在加急生產武器裝備,民間的武器持有量也完全足夠士兵的補充了。

  手中的槍械沒子彈了直接扔就是,相較於給槍械補充子彈來說,重新換一把有子彈的槍才是更好的選擇。

  嗯,如果不看這些新兵手中的五花八門的步槍的話,這十多萬新兵倒也有了軍隊的樣子。

  但可惜,雖然美國陸軍人數已經突破了20萬,但真正的老兵也只有那八萬。

  剩下的軍隊想要投入到戰爭中還得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至少得讓他們熟悉手中的武器,免得在戰場上還做出傷害友軍這種事情。

  步槍和子彈好湊,但機槍和火炮就沒有那麽好湊了。美國的工業雖然強大,但軍工行業卻沒有工業那麽繁榮。

  畢竟一戰前美國的武器裝備先進水平不如歐洲,一戰的時候大量的武器裝備訂單被澳大拉西亞搶走,美國的軍工行業擴張規模並不大。

  這也導致美國的武器裝備儲備都不多,畢竟士兵只有那麽點。

  為了讓軍隊擁有充足的機槍和火炮,負責訓練這些新兵的陸軍“名將”約翰·約瑟夫·潘興從陸軍倉庫中翻出了大量的陳舊武器,包括但不限於之前世界大戰時裝備給陸軍的機槍和火炮,甚至還有幾十年前南北戰爭時期的火炮。

  好在這些武器在陸軍倉庫中也得到了較好的保養,至少拿出來用用是沒問題的。

  說到這位“名將”約翰·約瑟夫·潘興,應該是目前美國陸軍除了麥克阿瑟之外為數不多的擁有實戰經驗,並且算是大名鼎鼎的將軍了。

  這位經歷過美西戰爭和一戰的老將軍,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退休了。

  胡佛總統花費了大量的代價,甚至許多在戰爭結束之後無論勝利,都會以私人名義贈送給潘興將軍200萬美元之後,才換到了這位老將軍的重新復出。

  當然,潘興將軍因為年齡太大的原因,自然不可能親自上陣指揮。

  理所應當的,訓練新兵的任務也就交給了潘興將軍,順帶著還有為新兵籌集武器裝備的事情。

  經過潘興將軍的百般搜集,這批十多萬的新兵的武器裝備算是湊齊了。

  在武器裝備湊齊之後,這些新兵的訓練也正式開始。他們訓練的第一課,就是由經驗豐富的士兵教給他們如何使用自己手中的武器。

  只不過,有些武器的型號太過奇怪,甚至是那些私人小作坊生產的武器。

  這樣的武器連經驗豐富的士兵都不知道怎麽使用,潘興將軍也只能無奈請來武器原本的主人,請教他們這些武器的使用技巧。

  胡佛總統給潘興將軍的期限是6個月。

  美國的工業實力還是不弱的,雖然有著經濟危機的影響,但6個月內組建出新的武器裝備生產線還是沒問題的。

  潘興將軍只需要堅持6個月的時間,這些新兵就能獲得從軍工廠生產的新的武器裝備,他們的戰鬥力也能大幅度提高。

  不過,如何撐過這六個月的時間確實難為壞了這個老將軍。光靠美國的8萬軍隊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代表著這些新兵很大概率要走向戰場,並且是在他們沒有掌握什麽作戰技巧的前提下。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