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世間長生仙》173.第173章 破靈與尋仙
  第173章 破靈與尋仙

  而也在河判官兩人去往梁城方向的時候。

  在翌日上午。

  吳城的皇宮朝殿之中。

  伴隨著一位內力深厚的公公,高喊‘無事退朝’時。

  高坐座椅的吳帝也隨即起身。

  但再細細觀來。

  隨著幾十年的時間過去。

  築基大成的吳帝,如今依舊是中年摸樣,更是身材壯碩,恢復到了曾經起義時的壯年巔峰。

  可又在朝殿內百官正前。

  哪怕是經常服用一些名貴草藥,以及服用過一顆珍貴延壽丹的良文吏,如今卻是滿頭白發。

  但說起來,此刻將近一百二十歲的良文吏,實則是比吳帝小上三十多歲。

  可好在他身子骨還是比較不錯,並且頭腦也異常清晰,不僅沒有上了高齡的遲緩,相反還主持著吳朝的六部、內閣與巡撫之事。

  而在這次的早朝落下。

  吳帝是從殿後走去,徑直向著禦書房的方向行去。

  但在朝殿之內。

  良文吏也是在一種大臣的問好聲中,一邊還禮,一邊走出朝殿之後,在兩位大公公客氣與難掩獻媚的神色中,被邀請向著禦書房的方向走。

  由此看出,兩人還是有一些事情要私下商量,也能證明良文吏如今在吳帝的心目中還是比較重要的。

  否則大可不必用兩位‘近臣公公’去請。

  要知道這近臣公公,吳帝身邊也只有八位,且每位都是後天圓滿的大高手!

  只是在路上。

  良文吏眼睛似睜似閉,像是微遮雙目養神,又像是思索著什麽事情。

  這使得一些大臣都需要巴結的這兩位大公公,在虛引的路途中都不敢喘一聲大氣,更不敢多說一句。

  哪怕是他們心裡有很多話,甚至都想好了如何去巴結良丞相,但一時卻也說不出來。

  因為他們走著走著,不時看看良丞相,當發現丞相一直都是這般‘思索事情’的樣子後,是真怕自己不小心打斷了良丞相的思路,打亂了什麽要事,那後果誰也不知情了。

  尤其也在此時。

  兩位公公中的高個李公公,更是頭腦清明,深知皇宮之中處處都是‘危機。’

  就像是這次。

  在李公公想來,萬一打擾了丞相的思緒,那最好的也就是丞相不做責罰,不怪罪他和另一側的張公公。

  但恰恰就是他們此刻不是一個人護送,而是兩個人。

  所以,就算是丞相不責罰。

  但在李公公又一想來,這位和自己平日來有些不對付的張公公,萬一在陛下那裡,忽然無心的來一句‘李公公今日擾了丞相思事。’

  那聖上能不責罰自己嗎?

  聖上就算不說,那這張公公又跑到哪位大臣,或者其他年娘、皇子、太子那裡,說上這麽一句,這總會有人管的。

  畢竟像是他們這樣的‘聖上身邊近臣’,身多人也是想安插人手進來,更是想方設法的想挪出位置。

  當然,這也不容易,聖上亦會仔細查明。

  但李公公也知道,總有人覺得自己很聰明,然後將他的聰明挪用到自己的身上。

  這無論結果如何,說來說去,過程中都是自己這些‘小人物、小太監’在這些‘大人物、皇子、娘娘’的聰明中吃苦。

  哪怕是他李公公身為後天圓滿的高手,亦是如此,沒有一絲反抗的余地,只能束手就擒的磕頭求饒。

  甚至別說他後天,就算是先天一流高手,要是膽敢得罪哪位大臣,或者惹怒哪位皇子,那也只有含恨身死的下場。

  當然,這不是說皇宮中的高手頗多,而是大內中有一種名為‘破靈’的輕弩。

  其弩也不大,拉滿之後只有一尺長寬,遠遠比不得幾人合抬的攻城重弩。

  可是想要拉滿這破靈輕弩,卻要五千斤力氣。

  這只有稀少的天生神力者,還有後天大成的高手能開。

  因為此弓弦,是一種名為‘金翅虎’凶獸的大筋。

  且此獸身長三丈,高有四尺,重數萬斤。

  想要捕捉金翅虎,是需要五名後天高手齊心圍獵,或是千人將士用大陣去圍。

  這可比尋常老虎要凶猛幾十倍。

  尤其就算是獲得此大筋,又製成數十弩。

  相配此弩的箭矢,也是一大難關。

  其材質為一種特殊的精鐵,身在千年以上的老林之中,又需挖掘地底二百丈之深。

  等挖到之後,還需要一位能工巧匠,在吳朝後山的地窯內用熊熊暗火,煉製五十日長短,分割開來,再加上每日淬煉打磨,方可成箭。

  而這一箭,若是由一位善射的後天將士攜帶,在找準時機下,完全能射殺一位擁有內力護身先天圓滿!
  但明明是內力,又為何叫破靈弩?

  這名字是聖上取的,倒是沒人敢過問。

  不過,在吳朝內有幸接觸過術修的先天高手們,倒是多有猜測。

  再加上聖上的壽命悠久,百年尚在帝位。

  這使得一些高手通過此弩之名,也知道聖上八成是傳說中的修煉中人,繼而也很少有江湖先天高手於東境內閑遊冒犯。

  同樣,這名字也是吳帝有意為之。

  目的就是讓懂得‘此名’含義的人知難而退,以免產生不必要的紛爭。

  至於不懂的,那就是揮手間普通將士都能除去,所以不怕紛爭,也不需要他們知情。

  且也是在這樣的相互製衡,再加上無仇無怨,以及最重要的百姓生活安康之中。

  江湖與朝廷之間,雖然有時會因為理念不一樣,一個自由,一個規矩,導致有一些摩擦。

  但在大事上,倒是沒有出現哪個官府領兵去剿滅某一個門派,或是某一個門派公然衝殺縣衙。

  以至於江湖和朝堂,如今倒也是和平共處了,像是曾經前朝那般頗有煩亂。

  而這些事,包括關於修行者,以及破靈弩的事。

  這位李公公是知道的。

  且被他虛引的良文吏,亦是知道。

  以至於等幾人來至禦書房外,又見到書房內吳帝在盤膝修煉吐納之時,一時也沒有任何驚奇的摸樣,反而是慢慢的等待。

  這直到數十息過後。

  吳帝慢慢睜開雙目,看向桌子上的奏折。

  良文吏才在殿外行禮問安一句,然後在吳帝的點頭中,盡量輕聲的走到了禦書房中。

  也由此可見,伴君如伴虎的壓抑,雖然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相知,繼而慢慢消散,但如今良文吏更多的卻是對吳帝越發敬畏。

  敬,吳帝哪怕身為傳說中的長生修士,卻依舊保持本心,為朝為民,和曾經的聖上沒什麽兩樣。

  好似這似仙人般的修行,也只是為陛下添了一些壽,然後更好的去管理朝事。

  對於畏,是他畏吳帝對於貪官的心思,依舊是沒有絲毫改變。

  只要越過一定的線,那誰求情都不管用。

  也是這般。

  良文吏在深知之中,倒也是一改小拿小摸的習慣,又或許是位極人臣,在心願得到滿足,錢財與權都無所求之中,也只能為百姓出力,希望在青史留名。

  這使得他這幾十年來,倒是公正嚴明。
    起碼在吳朝的天下百姓看來,如果朝廷內還有清官存在,那良丞相必定有一席之位!
  而在此刻。

  吳帝見到自己的愛卿來至,和自己一樣為民出力的同道中人來至,也是少有的露出笑容,又虛引前方的桌案,示意良文吏落座。

  只是良文吏倒是不敢坐,只有再一捧手禮。

  ‘唉’吳帝見到良文吏這般敬畏自己時,只是心中一歎後,也不再拿出相待好友般的神情,反而是吩咐的口吻道:“十五年前,一位金丹前輩來皇宮做客,贈予朕一顆延壽丹,並在交談中言告了青雲仙宗一事。”

  吳帝說到這裡,是看向了不敢言語的良文吏,“此丹只能延壽二十栽,而朕前兩日拜會英雄樓的五位金丹樓主,請五位樓主引薦陰司正神,奉判官大人。

  判官大人言,愛卿的陽壽,亦不多了。

  延壽丹,靈盡了。”

  ‘沙’身居丞相高位數十年的良文吏聽到此言後,哪怕是再沉穩,身子也不由搖晃了一下。

  對於死,誰都是害怕的。

  可隨後良文吏就收心依舊不言,一副聽天由命,盡力做完余生事的決絕模樣。

  吳帝見此,倒是笑了,“愛卿就不問問青雲仙宗?朕記得,今日是對你首次言此事吧?
  且近些年來,朕一直收集一些奇珍於國庫之中,愛卿難道也未曾有疑問?
  就不想知曉,這些是作何?”

  吳帝說著,也是知道良文吏十成十的就是搖頭稱‘不敢’,不敢言帝王之事,更不敢打聽仙家事。

  所以不等良文吏多說什麽,吳帝就將求仙釀的事情言明。

  隨之,也待良文吏初知此事的驚震與驚喜之後,吳帝就指向了桌案上的一張地圖。

  準備規劃一下行程,到時帶上李公公與良文吏一起,去尋一尋那仙宗。

  而也是這般大事之下。

  良文吏在驚喜之余,自然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出著主意。

  他掌管六部多年,對整個吳朝的地貌是了然於胸。

  於是也在這般計劃下。

  良文吏和吳帝商量著,是準備從吳城離開後,從葉城穿過、再走嶽崖山的路。

  此山,也正是趙山神所在的那座山。

  只是吳帝他們不知道趙山神,亦不知道趙家少爺,且那些事也和他們沒關系,所以他們如今只是商談著哪裡最近。

  倒不是身為修煉者的吳帝,故意去嘲弄趙山神的。

  於此,也在不知之中。

  他們也商量好了路線,那就是從吳城出發,路過葉城、撣城、最後從青雲城去往青雲山。

  亦在此事結落。

  良文吏在再三感激陛下之後,也正了正神色,去往了國庫的方向,準備清點一下此次要帶去的禮品。

  並且說實話。

  這也是良文吏第一次去看這些禮品。

  因為在此之前,當知道這些禮品是吳帝特意準備的後,他哪怕是監管六部的財政大權,也不敢去盤點這些物件是什麽。

  吳帝看到愛卿離開,則是在半刻鍾內審改了繁瑣的數十本奏折後,一邊隔空傳物,讓殿外靜待吩咐的李公公交到內閣做最後批改,一邊閉目陷入了修行。

  且也在聖上與良文吏都在籌備,籌備過幾日就去東境青雲山尋仙時。

  同在今日傍晚。

  梁城地界的李縣外。

  河判官也與老店家來到了一條寬闊的河渠旁。

  同時,河判官再將目光望向河渠邊的一座神像。

  這神像也一點不似張員外,反而是威嚴無比。

  包括各朝內的神像,其實足有九成九的和所屬神官的相貌不一樣。

  畢竟百姓又沒有見過神官,且神官也無需百姓知道自己的名諱。

  相反,百姓只是想依托一些人,一些事。

  神官,也無需讓他人知曉,亦是做自己分內之事,更是生前想做之事,天下善事。

  至於香火,有就有,無則無。

  這也是經過幾十年前的寧郃變法之後,如今的神官都不需要這些了。

  所以,曾經見過張員外的河神官,河判官,當看到這神像和張員外不一樣時,也沒有什麽感想,只是抱拳一笑,傳音遙遙喊道:“李道兄,小弟來訪,還望一見。”

  也在他話落。

  河渠流水依舊,身邊的微風如往輕柔。

  但在下一刻,一身錦衣打扮的張員外,就出現在了二人身前,又笑著回禮。

  如今,也只有未曾見過張員外的老店家心裡一奇,是還禮之間,看看張員外,又看看這座神像,暗道:‘這裡的神像也不同。’

  隨後,也不待他多想。

  河判官是思索幾息,整理好言辭之後,先將趙家公子的事情言明。

  而張員外倒是也聽過趙家少爺的事,知道這位有些讓‘神仙祖宗’丟臉的後輩。

  之後關於後面的事,這幾日最近發生的事,張員外還真的不知道。

  如今這一聽。

  心善的張員外是沒有一絲暗笑趙山神、趙道友的意思,反而是皺眉詢問道:“晚輩這般可不好,道友是有何辦法?”

  張員外說著,也是神清之中,知道河判官既然來找他,又說此事,那定然是有辦法解決,且這辦法還關系到了自己。

  只是在神官不能干擾凡塵之中的規矩下。

  張員外想到這裡後,又看向了梁城方向,再看看這位老店家,大致是知道了一些事,也推測出了河判官的目的。

  “正是!”河判官看到張道兄推算出之後,也是先向天際一禮,隨後才把整個計劃說出。

  這計劃也與張員外所想一樣,也與河判官與老店家所計劃的那樣,就是讓張掌櫃下套子。

  至於怎麽聯系張掌櫃,就需要張員外告知老店家一些事,將老店家打造成張員外生前的‘至交好友’。

  那長輩的故交,想要讓晚輩張員外去辦一件事,並且還是好事,是伸手就辦的事。

  這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拒絕的。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圈套,騙張掌櫃去城外誆騙趙家少爺,然後再告張掌櫃一個‘故意給人下套’的罪過。

  但這些事都是經不起仔細推敲的,莫說張掌櫃還有人有關系。

  至於,要是真的有人要害張掌櫃,且關系比張掌櫃還高,那不管張掌櫃同意不同意此事,都是一個樣了。

  而這個長輩的身份,會不會被張掌櫃揭穿。

  說句不好聽的,反正在幾十年前,張掌櫃也很少看望張員外,再加上曾經周縣張家的老人盡皆逝去。

  這真就很難去辯證了。

  但在今日。

  張員外是好好回憶了一些,和老店家說了不少只有自己侄子和他所知道的事情。

  其中有關於劉大人、良文吏,平常的走商趣事,這基本都是自己家裡的事,外人所不知的事。

  雖然聽著都沒有什麽重要的,可恰恰就是這些消息合在一起,卻能體現出老店家與張員外是‘故交’。

  否則,不是故交的話,其實很少會聊一些家長裡短的事。

  於是,在什麽事情都整理妥當之後,看似沒什麽紕漏之後。

  再等張員外帶有追憶的講完了一些回憶時。

  河判官拱手向著張員外道別,又帶著老店家向著梁城方向行去。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