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第792章 待人以誠
  第792章 待人以誠
  劉表想著袁熙來信裡面,關於想要荊州三大家族派人去江淮出使的那句話,裡面並沒有指定人名,只是說多多益善。

  這哪裡是出使,這是去出仕的!
  袁熙此舉,看著是在明著挖牆角,但實則是搔到了劉表的癢處,因為袁熙這個舉動,給了劉表一個光明正大分散幾大家族力量的借口。

  還是那句話,劉表和袁紹一樣,手下不缺人才,相反荊州家族之多,已經超出了劉表的能力,他所缺的,是對自己忠心的人。

  劉表扶持蔡家和蒯家上位,其他幾大家族肯定是心有不滿的,若是能讓其族中主要人物去江淮出仕,則是能借此機會,明著是賣各家一個好,暗地是讓其在荊州的話語權變弱,這樣將來繼承人交接時,也會少生些變故。

  劉表更還能借此和袁熙拉近關系,所付出的,不過是一些自己不太需要的士族,實在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劉表這才醒悟過來,原來這就是袁熙的暗示,自己要和其聯手,必然要付出一些代價,而信中提的人才,便是在試探自己的誠意!

  而這手段高明之處在於,對方明著是在對自己談條件,實際上是順帶也幫到了自己,袁熙缺人,劉表卻是苦於荊州本地勢力過大,兩者各取所需,實在是相當巧妙的手段!
  劉表深感對方城府之老到,他也詳細了解過袁熙這幾年做過的事情,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必然會達到其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提出的條件並不損害盟友的利益,相反還是盟友樂見其成的。

  他不由深深歎息,自己真是看走了眼,袁本初的三子之中,這位才是隱藏最深,最能繼承袁紹衣缽的,其他兒子都是隻得其形,未得其神啊。

  他看向眼前的劉備,心道這也是個梟雄人物,天下能讓其心服的人不多,這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主,只有以誠以德待之,他才會暫時心服,為己所用。

  想到這裡,劉表呵呵笑道:“袁使君信中的意思,我大致明白了,他對三族的人很有興趣,想讓他們去壽春為官。”

  “這倒是一樁好事,我明日便聯系三族,看其意願,若其不願,我也不勉強,若其有意,我當遣人發船送之。”

  劉備看到劉表答應的這麽痛快,趕緊起身道謝,心中也是一輕,他此次來本心裡沒底,但事情圓滿解決,也讓他極為高興,畢竟自己欠了袁熙不少人情,如今能幫其做成一件事情,多少也算是還了些人情出去。

  劉表接著道:“賢弟胸懷大志,將來無論做什麽事情,為兄都相信賢弟的才德。”

  “荊州別的沒有,但是適合謀士官員的人很多,賢弟若是手下缺人,盡可以前去招攬,若賢弟尋訪不得其門,我也可以代為引薦,只要對方願意,我絕不阻攔。”

  劉備聽了,起身涕泣道:“兄之大恩大德,備深感之,絕不敢做有負兄之事者!”

  劉表哈哈一笑,舉杯道:“賢弟休得多禮,說不定將來為兄也有為難想要托付賢弟之事,今日心情大好,當痛飲一晚!”

  當下兩邊其樂融融,賓主盡歡,次日劉表便派人去三家轉達袁熙信中之話,三家聽了,其中多有心動之人。

  畢竟袁熙如今在天下的名聲極其響亮,也是被很多人看好有爭奪天下的實力,這點上比劉表強多了,所以很多人心思開始活絡起來。

  但三家尚不知道劉表真實意圖,所以還是在觀望為主,劉表也不著急,靜待三家派人去壽春接洽試探,並同時寫信給袁熙說明情況。

  他現在反而沉得住氣了,因為袁熙心裡如此表示,已經是表明態度願意和劉表相談聯手之事,在這種前提下,之前劉表害怕的袁熙和江東聯手攻打荊州之事,發生的幾率已經是不大,所以劉表反而能等得起了。

  但劉表知道,壽春的蒯越卻不知道,江東那邊更不知道,所以這兩邊現在都很急。

  蒯越急的是袁熙的反應,和自己出發出前所料完全不同,按道理蒯家已經是劉表最親近得力的人了,對面如此態度,是不是表明並不想和自己談?
  他思來想去,覺得還是要找個突破口,最後蒯越想到了蒯家和諸葛氏的關系,便親自去拜訪諸葛亮,攀親戚的同時,想讓諸葛亮幫忙打通關節。

  蒯越如此,江東更是如此。

  本來江東被打敗後,很多人頗不服氣,對於和談的事情一直拖拖拉拉,結果聽道劉表派使節去壽春的事情後,才徹底慌了。

  江東和劉表害怕的事情也是一樣的,劉表怕袁熙江東聯手,江東也怕袁熙劉表聯手,更何況兩邊這一仗極其慘烈,江東固然死傷慘重,袁熙那邊傷亡也不容小視。

  現在江東最害怕的,便是袁熙一怒之下,聯合劉表水軍攻打江東,到時候眾人還真沒有信心抵擋得住!
  於是孫權緊急召集掾屬商議,很多江東官員雖然覺得面上無光,但還是不得不捏著鼻子承認,江東此時需要一段相當長的穩定期,在此期間不適合大動刀兵,所以第一要務,便是和袁熙趕緊和談。

  而且江東如今已經失了先機,怕是袁熙那邊已經準備好了漫天要價,對此孫權也是肉痛地割讓了一部分好處,以充做和袁熙談判的補償。
    孫權說到讓出去的好處時,袖子裡面的手也在發抖,他心中在想,是不是當初不聽阿母之言出兵,本就是個錯誤?
  在壽春的袁熙其實也不輕松,他雖然已經和諸葛亮陸遜研究過,經此一戰,江東只要不是腦殘,來年之內應該不會再起戰端,為此江東可能私下要割些肉,袁熙也能借此回一波血。

  按照諸葛亮的提議,最好的情況既能和劉表聯手,又能和江東停戰,還能做兩者之間的調停人,這樣袁熙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

  要做到這一點,袁熙這邊倒是不急著收回廬江北岸的城鎮,因為只有這樣,江東才能隨時保留一條攻打荊州江夏的水路。

  只要有了這種可能,江東圖謀荊州的意圖便永遠不會消失,也只有這樣,荊州才會時刻保持和袁熙這邊的緊密關系。

  袁熙采納了諸葛亮的意見,如今江淮的形勢,變成了小火慢燉的水墨功夫,急也急不來,袁熙也只有耐心等待著,但另外一件事情,卻是讓他和諸葛亮這幾天來都頗費心思。

  為了發動下一次針對曹操和袁譚的戰事,袁熙需要籌措相當數量的糧草輜重,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錢貨。

  不同於後世曹家竭澤而漁,導致魏國經濟崩潰,袁熙要找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但這個時代沒有工業基礎,農業的潛力實在有限,能保證治下百姓吃飽飯已經是相當不易,要是想靠糧食賺錢,袁熙和諸葛亮算來算去,也是弊大於利。

  所以此路不通,便只能另尋他法,一是發展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二就是發展商業促進流通,聚斂錢財。

  如今袁熙的地盤主要有兩塊,一是幽州的鹽鐵,二是徐州的礦產和海外商路的產品,如今加上九江廬江,這是江淮地區極為富庶之地,士族積蓄頗多,袁熙和諸葛亮正在打的算盤,就是如今從這些士族手裡把錢掏出來。

  諸葛亮歎道:“最為昂貴的,自然是工藝品和主公所說的奢侈品。”

  “但這些東西太耗人工,費時費力,原材料成本就很高,製作時間極長,想要回本還要找到買家,實在不怎麽合適當下的情況。”

  袁熙心道也是,他和諸葛亮預期再過兩三個月就要動病,這是夏季水訊期,江河水流大漲,流速變快,無論是運兵還是運糧都很方便,對擁精銳水軍的袁熙最為有利,
  他歎息道:“可惜了,我本來想賣五石散來著,裡面摻雜些糖再賣給士族,一定很受歡迎。”

  諸葛亮把臉一板,“主公是以仁義打天下的人,怎麽可以做這種事情?”

  “主公良心不會痛嗎?”

  袁熙嬉皮笑臉道:“我哪有什麽良心,再說現在五石散這麽流行,我只是加點糖,有沒有害他們。”

  諸葛亮板著臉道:“此事終非正道,以後再議,要換是我說的話,主公還不如多做些孔雀東南飛那種詩,然後寫在絲絹屏風上,簽上自己名字售賣,江淮士族衝著公子面子,也要重金購入,不必五石散強多了?”

  袁熙垮著臉道:“這主意倒是不錯,但也不能多用,只能賺點小錢。”

  他心道諸葛亮倒是目光很準,這個時代就準備搞粉絲經濟了,但這些東西不成規模,要形成穩定的收入,還是需要穩定的模式。

  在這點上,諸葛亮天生比陸遜合適,陸遜畢竟是當過大族家主的人,對於商業這種士族看不起的賤業,多少有所抵觸,所以袁熙也不強求。

  相反諸葛亮卻是很放得下架子,他雖然出身大族,但因為家族經歷屠戮,族人多半凋零,被迫流落他鄉,早已經不複先前榮光。

  諸葛亮逃難一路上也吃了不少苦,看到天下民生艱難,常常以山野村夫自居,也能理解袁熙的想法,故對於行商也願意接觸。

  加上諸葛亮求知欲極強,遇到什麽不明白的時候,都想要探究清楚,他對先前袁熙所寫的經濟論也很有興趣,所以想要在探尋商業的過程中驗證自己的想法。

  諸葛亮出聲道:“如今最為穩定的收入,便是在幽州徐州江淮三地間用商業互通有無,利用海路運輸降低成本,賺取差價。”

  “但如今有個問題,便是隨著水運貿易規模擴大,貨源開始不夠用了。”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