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517章 過剩
  第517章 過剩
  “大規模機械化是我們預想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而現在的蒸汽農機相當笨重,同時效率低下,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機械化的重要性。”

  在凱德的解說中,一輛蒸汽式拖拉機正在演示耕作。

  19世紀30年代,已有人開始研究用蒸汽車輛牽引農機具進行田間作業,各國都對拖拉機有所研究,東非也不例外,只不過東非的賽道已經和其他國家不同。

  但到當前為止世界各國所能造出的蒸汽機牽引車輛,就好像一個小型火車頭,即使不陷在田裡,也會把土壤壓得很實。

  蒸汽拖拉機領域的頭牌是英國,他們已經可以把蒸汽拖拉機做的相對來說很小,但是高昂的成本使得這種農具只有大型農場才負擔的起。

  姆貝亞市第三國營農場就是大型農場,畢竟許多東西只要加上國有二字,那一般來說規模小不了,東非也不例外。

  只不過也不是東非所有地區都像姆貝亞市這麽財大氣粗,買得起這大一個鐵疙瘩,姆貝亞市作為東非四大城市之一,同時是東非的重工業基地,所以對拖拉機很感興趣。

  恩斯特就在姆貝亞市設立了東非的拖拉機研究所,而現在第三國營農場的這台拖拉機,實際上就是東非買來作為拖拉機研發參考的產物。

  不過姆貝亞市拖拉機研究所更多是照葫蘆畫瓢,借鑒黑興根能源動力公司研究的拖拉機圖紙。

  在凱德解說的時候,周圍的小朋友們早就圍繞著拖拉機的話題嘰嘰喳喳聊個不停。

  “這種東西太驚人了?就像火車頭一樣,我家距離中央鐵路不遠,我看火車頭的結構和這種叫做拖拉機的很像,不過火車能拉這麽多東西,這個拖拉機用來犁地,應該能力也很強。”

  “他的這個大輪子完全是鋼鐵製作的吧!你看那輪子經過地方都被壓出了兩道印子。”

  “你們說他的力量能比的上多少頭牛?”

  “這不是關鍵,最主要的方面我認為他更好打理,畢竟是機器,可以長時間運作,也不用吃飯睡覺,只要往鍋爐裡送煤就行了。”

  實科中學的學生也要學習物理課,所以對於這種機械產物並不難以理解,不過蒸汽式拖拉機確實能給人帶來巨大的心靈震撼。

  尤其是那種巨大的噪聲,齒輪和曲軸還有鍋爐運作時劈裡啪啦,動作也不是很快,仿佛隨時都要散架的老家夥。

  恩斯特對這種蒸汽朋克的產物興趣不大,但是東非的學生們近距離看到這樣的實物那是相當興奮。

  “我以後也要成為拖拉機駕駛員,開著這玩意一定相當拉風。”

  “那你可要好好加油,爭取未來到我們國營農場來工作。”凱德笑呵呵的說道。

  給予了孩子們鼓勵後,凱德話鋒一轉說道:“當前對於東非來說,想駕駛拖拉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據我所知全國拖拉機數量僅有二十三台,而且這二十三台拖拉機全部是從各國購買來的。”

  “我們東非的工業實力很差,所以沒有生產這種機械的能力,當然,絕大多數國家也是如此,這就是農業國的悲哀。”

  這一點恩斯特並不認同,恩斯特就知道這個時代有個農業國過的相當不錯,那就是阿根廷,不過東非和阿根廷所走的路線不同,阿根廷移民速度相當慢,現在才二百萬左右規模,要知道阿根廷的耕地面積可不小,所以阿根廷才是真正的地廣人稀,就阿根廷這個人口規模,比利時對於阿根廷來說都算是強國。

  凱德接著說道:“所以伱們要好好學習,未來為東非製造自己的拖拉機,讓這種昂貴且笨重的家夥能夠便宜和小型化,未來為東非做貢獻。”
    “啊!凱德叔叔,不討論學習,我們還是好朋友。”

  怨不得第二中學的學生抱怨,東非雖說不歧視實科中學,但是不得不承認,實科中學的生源很差,大部分都是文理中學挑剩下的。

  姆貝亞市第一中學就是文理中學,在中考時,第一中學的錄取的最後一名,也比第二中學要高。

  雙方的差距還體現在高考錄取率上,實科中學也可以參加高考,但是錄取名額只有的十分之一左右。

  當然,東非高考並不是唯一出路,東非還有一種舉薦式考試,由各個學校推薦優異學生參加特殊考試,但是說到底還是看成績說話,有些像前世的各種競賽。

  所以第二中學的學生可以肯定在小學時代一定是中游水準,到了中學時代,配合東非的教育水平,學習能力好的是少數。

  至於為什麽是中游水準,那是因為還有第三中學墊底,第三中學和第二中學一樣是實科中學,但是師資力量遠不如第二中學,更無法和第一中學比較,這一點,如果把實科中學簡單理解成前世的中專就好理解了,不過恩斯特前世是高中數量多於中專,而在東非則是實科中學數量多於文理中學。

  不過即便是文理中學,想上大學也不容易,東非大學數量極其少,和東非中學數量相當不匹配,畢竟東非中學已經納入義務製教育范疇,也就是說東非的學生都有機會且有義務上中學,而大學則不是這樣。

  不過這一點恩斯特完全不擔心,中學水平足夠東非的學生畢業後獨闖天下了,畢竟這個時代中學學歷就算高學歷人才。

  恩斯特甚至覺得再過幾年,東非過剩的中學學歷人數(相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很有可能外溢到德奧兩國,就像前世遠東帝國留學生外溢歐美國家一樣。

  俗話說知識就是力量,尤其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德國,其對人才的需求也是相當旺盛的。

  東非中學生如果參加德國工廠的招聘,那絕對相當有優勢,雖然東非因為普及中學教育導致整體教學質量非常差,但是上過中學的總比上過小學的就業形勢強的多。

  只不過在於學生畢業後,對就業的心理預期了,中學生在德國工廠內怎麽說也能混個管理層。

  所以說東非的教育體系和全世界都是脫節的,可能歐美的高等教育水平遠超東非,小學教育東非也趕不上德奧兩國水準,但是中學教育東非完全可以以量取勝。

  這樣做的後果也就是前期東非中學教育造成過剩,畢竟上升通道狹窄,能上大學的是極少數,可能中學畢業後和父輩從事一樣的工作,甚至進廠打螺絲的機會都沒有,只能務農,因為東非只是一個農業國。

  同時東非前期要擔負巨大的教育支出,這也是恩斯特不著急把黑人打包送走的原因,恩斯特需要黑人替東非承擔起這部分成本。

  好處則會在未來體現出來,首先就是未來東非整體國民素質一定會遠超其他國家,東非的中學生放在這個時代文盲遍地的遠東帝國,那絕對是高級人才,放在歐美也不差。

  其次是未來東非的工業一定會爆發式增長,畢竟人才已經開始積累,而工業發展的同時,對學歷要求也大大提升,現在小學學歷就可以滿足時代需求,但是總有一天小學學歷會貶值。

  恩斯特認為德意志普及義務教育,使得德國發展如此耀眼,後來蘇聯走的也是這條道路,所以東非只是在這些國家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