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72章 煙草種植
  第72章 煙草種植
  肯尼亞,中部,馬舒魯鎮。

  為了開發新探索的區域,東非殖民地政府在派人實地考察後,決定在這裡種植煙草。

  作為喜溫喜光照作物,東非絕大多數地方幾乎都適合煙草種植,而且東非降水適中,可以滿足前期的生長所需的水源。

  馬舒魯鎮,在內羅畢東南九十公裡處,境內有一條南北走向的不知名河流。

  初到這裡的移民只有三十多人,帶隊的是德意志人安東尼,五名奧地利帝國移民和二十多華人。

  望著茫茫無際的草原直連天際,安東尼不禁感慨自然的壯麗和神奇。

  曾經在歐洲生活的安東尼,從小到大,見識的就是北德意志地區的農業莊園和森林,充滿秀氣和生機。

  而非洲的土地充滿了狂野的天性,而且面積是如此之大,不禁讓人感到內心一片澎湃。

  奧地利帝國移民也是如此,他們大多是初次來到非洲,比安東尼更加震撼,奧地利帝國境內是屬於有山有水,尤其是移民們生活的地方,因為相對落後的原因,還保持著較為古樸的生活方式。

  有的人甚至一輩子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村子,可想而知在出海後,先是為大海的波瀾壯闊所折服,又在東非上岸後,被非洲奇特的熱帶景象所吸引。

  華人移民則相對好一些,由於來源的問題,他們在華北見不到如此面積的草原,但是那裡的農田也是一眼望不到邊際。

  雖然德意志和奧地利帝國國土面積遠遠比不上遠東大國,但是論到人均土地佔有量,那遠東反而遠遠不及前兩者。

  只是遠東面積太大,尤其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和漫長的國土,總是容易讓人忽視其龐大的人口規模,在剔除了人口數據後,確實有幾分地大物博的意思。

  ……

  移民們開始搭建居所,這是用泥土修築的臨時居所,畢竟現在人手太少,還不能太浪費時間改善居住條件。

  從坦噶港和達累斯薩拉姆港上岸後,在第一鎮補充物資,由經驗豐富的老人帶領。

  這就是馬舒魯第一批移民的來源,生活物資全在兩匹馬車上,農具和口糧。

  從天空往下看,三十多人,在茫茫草原上,顯得是那樣渺小,他們的房子就像是一個個火柴盒。

  這就是馬舒魯鎮的初始規模,東非殖民地計劃後續再向此地輸送近千移民。

  同時期,和馬舒魯鎮一樣的市鎮和村落,在肯尼亞境內快速崛起。

  從東邊的沿海地帶到最西邊的大湖湖畔,移民迅速填補當地的生態位。

  這一期的移民都是混裝,由德意志人帶領,奧地利帝國移民和華人移民共同組成。

  ……

  經過一個月的發展。

  馬舒魯鎮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四百多人,已經有了一個村落的樣子,田地開發的也有模有樣起來。

  沿著無名河畔,馬舒魯鎮的居民,開辟了千畝的煙草種植園。

  在一排排田壟上,綠油油的煙草苗,充滿了活力與生機,扎根在紅色的泥土之中。

  這些都是黑興根煙草公司未來的原材料供應地。

  一直以來,黑興根煙草公司主要從其他國家商人的手中收購煙草,再通過機器加工成卷煙。

  這極大浪費了生產成本,因為煙草的定價權掌握在那些商人的手中。

  而東非有面積龐大的荒蕪土地,適合種植煙草,不僅可以為黑興根煙草公司提供量大價優的原材料,而且品質也相當不錯。

  東非殖民地政府就計劃在馬舒魯鎮附近籌建五萬畝的煙草種植園。

  一方面可以加快向肯尼亞地移民速度,另一方面又可以創造收益,兩全其美。

  等到煙草豐收後,由黑興根煙草公司的人前來收走,送到海邊到蒙巴薩港或者達累斯薩拉姆港,然後運回歐洲。

  安東尼看著眼前頗有成績的馬舒魯鎮,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為鎮長,安東尼可以算是殖民地德意志雇傭兵裡最後發際的一批人了。

  當年初來東非,整個東非殖民地只有兩千德意志雇傭兵,後來隨著殖民地人口的增加。

  秉著主次原則,德意志人就成了天然統治者的種子人選,安東尼的隊友陸陸續續,升為各地的官員,或者在軍隊裡獲得更多的職權。

  而安東尼還在原地不動,這次開發馬舒魯地區,終於輪到安東尼了,他被選為馬舒魯鎮鎮長。

  作為一名雇傭兵,也是前普魯士士兵,其實安東尼也不喜歡打打殺殺的日子。

  相較於戰爭,農民家庭出身的安東尼更樂意於和土地打交道。

  在成為馬舒魯鎮的統治者後,他沒有盛氣凌人的表現,反而像是普魯士地區的農民一樣。

  每天帶領著大家夥,在田地裡勞作,看著充滿勃勃生機的農作物,安東尼心中就越發開心和滿足。

  馬舒魯鎮的移民也在這位和藹和親的鎮長感染下,對開荒事業充滿激情。

  來自德意志,奧地利和遠東的三個不同人群,都因為農民身份反而有了共同語言。

  他們在田間勞作中,交流和分享經驗,安東尼將普魯士教育中普及的一些科學知識和二者分享,奧地利帝國移民的經驗也很豐富,尤其擅長一些農業設施的知識。而遠東移民在蔬菜種植和副食研究方面略顯老道。

  因為時常一起交流的緣故,安東尼學會了一些奧地利帝國境內的方言和不少漢語短句,奧地利帝國移民本身就懂一些德語,現在也學會了少量漢語詞匯,而華人在和前兩者的交流中也摸到了一些歐洲語言的門檻。

  馬舒魯鎮的居民就像他紅色夕陽下,和鐵紅土地連接在一起一樣,融洽生活。

  整個東非殖民地除了從事農業工作的移民,數量最多的就是軍人,所以階級上沒有顯著差異。

  這就給不同民族生活在一起創造了條件,在同一口鍋裡吃飯,拿著差不多的收益,因為歷史和地理原因造成的隔閡和警惕也慢慢被消融。

  當然東非的土著不算在這裡,畢竟這些土著連像樣的衣服都沒有,臉上塗滿花紋紋身,看起來凶神惡煞。而且膚色黢黑,不管是從文明的角度還是人種的角度,都難以被普通人接受。

  而東非殖民地政府還刻意加強移民心中,土著殘忍,不事勞動,沒有開化,進化落後原始(通過用猩猩和土著進行面部比較,下臉前凸。)的印象。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