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432章 三個渠道
  第432章 三個渠道
  1873年7月。

  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奮戰,中央運河一號運河段全線竣工,比東非政府計劃的工期多花將近四個月時間。

  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土著的積極性實在難以充分發揮出來,在原歷史層面,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群勞動效率最高的時段就是西方人搞奴隸種植園的時段。

  等到非洲地區紛紛獨立後,黑人國家普遍會陷入生產力斷層式下降的的趨勢,因為沒有人約束後,他們又會回歸到原始社會時代的無約無束。

  這一點也不是非洲獨有,實際上印度和東南亞地區也是這樣,雖然殖民者的行為罪無可恕,但是在完全被殖民的地區,其工作效率可能是歷史上最高的。

  東非的“勞工”也面臨這個問題,即便使用鞭子和體罰的手段,也僅僅是讓這些“勞工”勉強達到正常劃水工人水準。

  因為打多了,反而使得這些“勞工”產生了抗性,觸發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勞工”是變得乖巧和馴服了,但是他們也學會了在“享受”中盡可能的磨洋工。

  有時候工作是否認真,憑借肉眼是看不出來的,尤其是像挖土這種工作,東非的監工又不可能拿著稱來稱量“勞工”每一鏟土是否達標。

  實際上東非還真這麽幹了,不過用的是抽查方式,監工負責用肉眼巡視土著的工作量,如果監工感覺工人偷懶,那就會叫停工作,測量土著的鐵鏟裡的掘土量。

  有效手段還是獎懲機制,由“勞工”來監督“勞工”,劃定工作小組實行末位淘汰製。

  如果一個工作小組在三天內連續處於業績後三位,那他們就會優先被選擇出售到美國和其他地區。反之一個工作小組三天都排在第一,那他們將獲得最優質的“勞工”餐,持續到下一組第一出現。

  這樣還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本來就勤奮的“勞工”,獲得更好的生活水準,吃的更多,更飽,肉更多,乾活也就越有力,第一很可能會一直排在第一,而其他小組則要避免落入後三位。

  原因則是對於未知的恐懼,他們可不知道那些被德意志人拉走的同胞會被送去哪裡!德意志人如何懲罰他們!會不會被德意志人吃掉!

  雖然吃人有些扯淡,但是土著就是這麽在私底下編排的,除了吃人說以外,還有什麽槍斃說,沉湖說,扒皮說……

  整的東非完全就是一個“恐怖”國度,這一點完全就是杞人憂天,恩斯特可沒有穿特殊皮鞋的怪癖。

  雖然謠言很離譜,但是東非樂見其成,很明顯“勞工”的效率大大提高,至於那些被淘汰的“勞工”則早已經搭乘著遠洋船隻,離開東非這個是非之地。

  受經濟蕭條影響,當下東非的“奴隸”生意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不過好貨不愁賣,就像奧斯曼帝國的采買力度依然很強勁。

  美國種植園主則因為農業危機造成的國際農產品價格下跌,開始縮衣減食,大規模拋荒減產,同時大規模裁撤農業工人。

  但是,裁撤的普通農業工人雖然多,進口的“東非土著勞工”卻不在此列,作為奴隸的平替,實際上“東非土著勞工”的成本更加低廉。

  畢竟買賣奴隸也是要花錢的,以前奴隸貿易時代,這些奴隸從非洲到美洲的抓捕,吃喝拉撒以及船費等一系列費用,黑心的奴隸販子可不會支付,這些成本最後都會落到種植園主頭上,所以奴隸價格並不便宜。

  種植園主購買奴隸的需求在於這些奴隸可以為種植園創造長期的收益,然後把購買奴隸的費用連本帶利的賺回來。

  “東非土著勞工”就不一樣了,在經濟危機以前,東非還象征性的收點費用,經濟危機爆發後,為了繼續穩住美國市場,東非開始對奴隸貿易進行補貼。

  這筆補貼是按照“移民”人數來發放的,東非王國輸出土著,第一目的國是海地,海地接受的土著越多,那就越賺錢,至於海地如何安排這些土著,那東非也就管不著了。
    刨除掉東非為了輸出土著,所付出的船隻運力,人力,口糧,東非每年還需額外支付海地20萬東非萊茵盾,這筆錢對於海地來說並不是一筆小數目。

  或者說對於海地的家族勢力來說不是一筆小數,同時他們拿到“移民”後,同樣可以補充到種植園中,或者轉手賣給美國,如果非要做無本買賣,還能更極端一點,把這些“移民”……

  前世海地人口是一千多萬,現在海地人口連百萬規模都不到,就是把東非所有土著移民到這裡,對於海底的統治者來說也能承受,畢竟海地旁邊還有一個多米尼加,也能分擔一部分人口。

  當然,像勞動積極性比較高的土著,東非王國並不會采用販賣手段,但是東非也不可能讓他們在東非待一輩子。

  東非的做法是延長這些工作比較積極的土著在東非的工作年限,然後等期限一到,再把他們送給西非的姆西裡政權等被東非驅逐的土著勢力。

  姆西裡畢竟是東非人,在西非想站穩腳跟也需要人手,而且是越多越好,這也是東非土著的去處之一。

  總體來說,“勞工”在東非退休後,就有三個主要去處,一個是中亞,然後是加勒比海沿岸,最後是西非。

  這三個去處,對於“勞工”來說,中亞並不是好地方,因為阿拉伯人對“勞工”有特殊的手段,讓他們失去繁育能力。

  加勒比海沿岸則要看運氣,如果去美國,那多少有點人性,如果被留在海底,那恐怕世世代代都沒有辦法翻身做主。

  如果是被安排到逃亡西非的東非仁君們地盤上,好壞參半,好的方面是,東非送去的“勞工”在西非屬於優質勞動力,就算只是種地也能給姆西裡這樣的人創造財富,所以這些“勞工”再西非再就業有兩條出路,一是種地,二是當兵。

  相較於西非人,東非的土著君主更加相信同種同族的土著比較可靠,而且他們作為外來者侵略者,在西非本來就不受歡迎,衝突也是家常便飯,而東非輸出的土著,正好可以支持他們和西非本地酋長們相互對壘。

  所以奴隸輸出也加劇了西非地區的衝突,不過衝突對西非的影響整體不大,至少人口上沒有太大變化。

  因為東非除了輸出勞工,真正主要對西非輸出的是土著裡的婦女兒童,沒有婦女,那東非的土著就不可能增長,這是東非潛藏的國策之一。

  畢竟東非輸出“勞工”的能力有限,每年平均下來也就二三十萬規模(主動走和逃亡的不算),萬一有一天東非突然被針對了,奴隸貿易被國際社會取消,黑人砸在手裡無法出口,剩下的全是男性黑人,他們也沒有能力進行無性繁殖,只需要一代人的時間,也就自然消亡了。

  實際上東非沒有搞“屠殺”,但是每年本土折損的“勞工”就不是一個小數目,所以毀屍滅跡一直都是恩斯特要乾的收尾工作。

  像北美那樣隨便找個地方一埋,那肯定不行,東非一般都是火化掉,在就近掩埋。

  真化成灰了,也就沒有後人能認出來,畢竟在東非人死了都是要火化的,主要還是為了防止疾病爆發,這是東非當前的政治正確之一。

  不過這對於東非移民來說也在承受范圍之內,能到東非闖蕩的人,身體上也不太差,也比較年輕,還有個幾十年好活。

  火化,其實恩斯特本人情理上是不支持的,畢竟他就不可能選擇死後火化自己,不過當前東非的衛生條件實在太差,尤其是醫療技術落後,有些過於防微杜漸也在情理之中。

  反正二三十年後再取消也不遲,那個時候東非的醫療水平也能上一個台階。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