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168章 餐具
  第168章 餐具
  達累斯薩拉姆。

  一處公共食堂。

  新移民正在接受一堂折磨十足的課程。

  “伸出你們的中指,把他稍微彎曲,像我做這樣做,看到上方這一節了麽!”萊頓用左手指著中指的第一個關節對著歐洲移民說道。

  “這個部位是一個關鍵,決定著你們對這個餐具的應用,現在我們將食指和拇指也伸出來。

  注意看我的動作,先將第一根木條放在無名指上,然後將第二根放在中指的第一個關節上,拇指和食指捏住上方。

  要注意,拇指的指肚也要按在第一個木條上,這個時候,第一根木條保持不動。

  拇指和食指,中指共同用力操縱第一根木條,就像這樣,如果你們熟練掌握了這項技能,在整個東非,基本上可以搞定所有食物。”萊頓手中拿著筷子對著德意志移民說道。

  說著萊頓開始給這些移民展示筷子使用的全過程,一個陶碗,盛好飯和菜。

  萊頓熟練的端著碗,用筷子將米飯和菜夾起來,送到口中。

  “當然,這些用杓子也可以辦到,但是東非政府為了節省成本,所以隻提供了筷子,如果伱們學不會使用筷子會很不方便。”萊頓說道。

  在全世界所有餐具裡,沒有比筷子更好生產的了,甚至找兩根樹枝都能臨時替代筷子的作用。

  作為食堂,規模自然都不小,所以需要的餐具數量也不少,而一窮二白的東非殖民地,可沒有精力為這些歐洲來的移民提供刀叉和杓子。

  這個時代歐洲人,尤其是德意志地區的平民,其實主要使用的餐具還是杓子。

  在德意志鄉村家庭,吃飯基本上一家人圍在餐桌前,一個公用的飯盆,熬一鍋糊糊狀的麥飯,每個人都直接用杓子從飯盆或者鍋裡直接挖著吃。

  如果是麵包等需要分割的食物則用公用的刀分割。

  刀叉這種東西在這個時代的德意志並不是很普及,

  歐洲中世紀還在吃著手抓飯,最早使用叉子(雙齒)的是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大約在十世紀左右。很快傳入了意大利,成了吃意大利面的重要餐具。

  此前,對於來連汁帶水的意大利面,人們也都是用手指去抓著吃的,吃完後還總會意猶未盡的把沾了湯汁的手指舔淨,發出陶醉的吮吸聲。

  為了改善這種不雅的吃相,他們選擇了拜佔庭帝國的餐叉——把面條卷在叉齒上,再一團一團的送進嘴裡。

  但是“叉子”遭到了中世紀教會的反對,比如,中世紀的一個德意志傳教士,直接將叉子斥為“魔鬼的奢侈品”,還說“如果上帝要我們用這種工具,他就不會給我們手指了。”告誡大家一定要繼續保持吃“抓飯”的傳統。

  隨著教會的日益衰微,餐叉才開始從意大利向其他地區傳播。

  到了17、18世紀,歐洲中上層階級才徹底接受了用叉子進食的模式,“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首先開啟了一手操刀,一手持叉的用餐模式,並製作了大量銀質精美餐具,同時法國人還將餐叉從雙齒改進為四齒,餐叉基本定型。

  此時餐叉還是在法國上層社會流行,大部分歐洲普通人,還在繼續吃“抓飯”。

  真正大力推廣刀叉使用的是拿破侖,拿破侖時代的法國,熱衷於向整個歐洲輸出法國文化,餐叉也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在歐洲四處扎根。

  刀叉在德意志的城市已經很常見,但在鄉村並還沒有流行開來,許多農村人還保持著傳統的飲食習慣。

  但是德意志平民在用餐也並不算落後,至少他們使用杓子。

  杓子和叉子比起來製作並不算困難,可筷子製作更簡單,而且方便清洗,所以在東非食堂裡準備的餐具是筷子。

  東非食堂使用筷子,這不是恩斯特拍板決定的,而是東非食堂負責人們自發的選擇。

  畢竟,使用什麽餐具這種小事,東非食堂負責人自己拿主意就可以,只要他不貪汙經費,每一筆都記在帳上,並且寫明理由上報即可。

  東非食堂選擇筷子主要是受到華人移民的啟發,加上恩斯特在東非大搞衛生運動和筷子製作成本低等因素共同促成的。

  如果不是恩斯特的衛生政策,移民估計現在吃手抓飯都不算事,連筷子都可以省了。

  其實,在食堂吃飯的移民是可以自備餐具的,食堂裡不許直接用手吃飯,這是死規定,但是用什麽餐具可以自己選擇,只是東非食堂隻提供筷子。

  但是,不是每一個歐洲移民在到東非來都帶著吃飯的家夥,總有不講究和粗心大意的家夥,而在前往東非的路上,供應給他們的基本上是乾糧,所以他們也用不著餐具,結果到了東非就抓瞎了。

  東非食堂采用分餐製,規定在食堂吃飯不能直接上手,杜絕糧食浪費,移民可以選擇自帶的餐具,也可以選擇食堂提供的餐具。

  對於筷子的使用,食堂負責人們很滿意,縮減了成本不說,同時滿足了衛生條件,至於一些歐洲移民不習慣,那沒有辦法,反正負責人們自己用的是齊備的餐具,刀叉杓子等一應俱全。

  而且絕大多數移民來到東非,肯定是要帶著吃飯家夥的,但是不排除一些窮的連碗都沒一個的移民存在,或者還保留著中世紀“抓飯”習慣的移民。

  當然,使用筷子的食堂主要還是分布在東非東部沿海和大湖區等水稻主產區。

  在小麥產區的食堂主食主要是烤餅,麵包等,而且小麥產區主要在內陸,移民前往內陸的途中,就能自製自己習慣的餐具,對筷子的需要程度就比較小。

  筷子對於大多數初到東非且沒有帶吃飯家夥的歐洲移民來說只是過渡產物。

  等他們有時間自己打造一套餐具,或者脫離食堂後就可以選擇是否繼續使用了。

  當然,不排除有人會喜歡上筷子這種餐具,而且東非的華人群體眾多,也會影響一些歐洲移民。

  但是歐洲移民反過來卻很難影響到華人移民使用歐洲的餐具,畢竟大多數歐洲移民,尤其是德意志移民,都來自鄉村地區,他們的餐具就是一把杓子,而杓子並非德意志或者說歐洲獨有。

  這也算是兩種文明之間相互融合中,華人移民優勢的一面,畢竟東非政策上是偏向歐洲的。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