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121章 姆萬扎船廠
  第121章 姆萬扎船廠

  1868年1月3日。

  大湖區,姆萬扎。

  大湖(維多利亞湖),水域面積接近七萬平方公裡,平均水深40米左右,擁有良好的通航能力。

  想要開發大湖,就少不了先進的船舶,不說多先進,至少要比土著使用的獨木舟來的強。

  而且大湖中,光是島嶼就有一千多座,其中很多還適合人類居住,自然也有土著居住。

  這些土著,靠打魚為生,可能一輩子都生活在島上,這自然是奉行“清零”為最終目的的東非殖民地政府所不允許的。

  所以出於對大湖的開發利用,和對島上土著進行清理的考慮,建立東非自己的內湖部隊就很有必要。

  而不管是漁民捕撈,還是建立內湖部隊,都離不開船隻。

  即使前世,維多利亞湖的主要交通方式還是輪渡,烏乾達,肯尼亞,坦桑尼亞都在維多利亞湖沿岸建設港口,依托大湖龐大水域,建立了眾多規模比較大的港口城市,這些湖泊港口即使和非洲的一些海港比也完全不差。

  而大湖,還擁有豐富的淡水漁業資源,隨著東非殖民地的開發,和東非殖民地對食用野生動的限制,尋找新的肉類替代源就不可避免。

  目前恩斯特有兩個思路,一個是開發牧場,搞畜牧業。一個是開發東非殖民地淡水湖泊的漁業資源。

  畜牧業發展需要時間,而東非湖泊裡的漁業資源都是現成的,大湖,索倫湖,馬拉維湖甚至是圖爾卡納湖,其中的任何一個都足以滿足當前東非殖民地的肉類的需求。

  至於海洋的漁業資源,誠然東非沿岸的漁業資源非常豐富,尤其是索馬裡寒流經過的季節,會形成大規模漁場。

  但是以東非殖民地目前的條件還搞不起大的船廠,而漁船要是太小,在海洋上也不安全。

  這樣還不如在內陸湖泊開發漁業資源來的劃算,畢竟內陸湖泊不像海洋那樣波濤洶湧。

  恩斯特就打算在內陸湖泊裡弄幾個小船廠,生產的船舶不僅可以滿足捕撈業,而且能加快東非的開發和擴張。

  畢竟這些湖泊面積大,水域廣,如果到對岸去,走陸上要繞一大截距離,如果有船隻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同時,船隻載貨量大,方便貨物和人員的運輸,可以有效減損耗。

  當前東非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和牛車,在大量施工的地方,還有許多木製獨輪車(主要靠人力推動,運輸糧食等物資),也是東非重要的交通工具。

  而東非第一個造船廠選址就選定在大湖(維多利亞湖)湖畔的姆萬扎。

  這是出於多方面情況,綜合考慮後的結果。

  當前東非殖民地的兩個重要城市位於大湖沿岸,一個是姆萬扎(大湖區首府),一個是基蘇木(西肯尼亞首府),連接兩個城市可以加速對大湖的開發,而連接兩個城市自然是依靠船舶。

  同時,大湖上島嶼裡居住的土著也需要解決,索倫湖和馬拉維湖就沒有類似的需要,所以不用急於建廠。

  加之對西北的攻略也需要借助大湖的通航能力,未來可以加強對西北的控制。

  最後是姆萬扎自身的優秀自然條件,依托姆萬扎灣,姆萬扎本身就是一個天然優良湖港。

  此前這裡居住著蘇庫瑪族(現實中被稱為“坦桑尼亞的吉普賽人”,是坦桑尼亞人口第一大民族,坦桑尼亞擁有一百二十多個民族。)的部落,後來東非殖民地直接鳩佔鵲巢,佔領了這裡。

  在後續的“整肅”運動中,整個大湖區的蘇庫瑪族都被驅離,他們被東非殖民地政府驅趕到西北八國人數最多的部族。

  姆萬扎造船廠選址在姆萬扎市西南方向,姆萬扎灣裡的一個向西延伸的小半島南側,這裡風平浪靜,湖水幽深,依托半島修建船塢非常合適。

  ……

  到東非來,對於能留在歐洲來說,絕對是一門苦差。

  所以恩斯特直接從歐洲自家造船廠裡的華人實習生中,指派人員前往非洲去指導船廠建設工作。

  這些華人實習生都是黑興根軍事學院的學生,所以對恩斯特的命令無條件服從。

  相較於遠東顛沛流離和每日忍饑挨餓的日子,東非條件雖然也差,可對於這些曾經生活在水生火熱的華人青年來說,一點也不差。

  而且在學校期間,他們就做好了為校長赴湯蹈火的準備,結果因為口語(德語)太差,沒有去成,翻譯至少也要能無障礙交流。

  所以許多語言不過關的學生,就留在歐洲繼續深造德語,不過學校不能一直養著,就只能去黑興根旗下的公司實習,工作的同時學習德語,這可比學校裡學的快,畢竟周圍同事大多是德意志人,語言環境更好。

  而那些成績優異(德語好)的學生,被調往東非,進入軍隊和地方政府,負責協調工作。

  由於歐洲本土學生招收的晚,所以早期黑興根工廠裡實習的黑興根學生都是華人。

  而羅布·李就是被恩斯特挑中的人選,像這種名字一聽就知道之前是華人。

  羅布·李之前在威尼斯船廠隨著德意志工人實習,後來就一起被調往漢堡工作。

  作為少有在船廠工作的華人學生,被選中前往東非指導船廠建設工作。

  羅布·李雖然只有一年多的工作經驗,可威尼斯和漢堡的造船廠,都是造遠洋大船的,而羅布·李學習的也是遠洋大船的建造經驗。

  所以前往東非指導姆萬扎船廠工作,也算殺雞用牛刀了。

  數百名工人在羅布·李和德意志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平整沿岸的土地,砍伐樹木,清理碎石。

  這次來的不止羅布·李自己,還有一個德意志技術人員,但是這次他只是負責前幾個月的工作,後續還是要回到德意志去。

  這位德意志技術人員能來東非,都已經是看在大量報酬的份上,冒險一搏罷了,作為一名老船工,本身經濟在德意志條件就不差,比普通人強許多。

  所以只是打算掙一波快錢就閃人,畢竟東非的條件太清苦,連個娛樂場所都沒有,加上其對非洲的認知(普魯士義務教育包括地理),自然不打算常住。

  很快,在兩人的指揮下半島南側就被工人清理出了一大片空地,四周規劃好了建築和道路的預留用地。

  為了船廠早日投產,羅布·李決定陸地和水裡同時開工,一邊搭建船廠的陸上廠房和道路,一邊依托水體,修築船塢。

  大湖流域,降水充沛,森林比較密集,有取之不盡的木材。

  姆萬扎政府組織民眾伐木,為船廠建設工作提供原材料支持。

  這些樹木,都是生長多年的優質材料,而土著生產力落後,對這些樹木沒有能力大規模開發,這就便宜了東非殖民地。

  船廠的設計規模不算很大,而且技術要求也不是太高,取材大多還是本地的木材來做船體。

  雖然是非洲地區的船廠,可生產設備還是要從歐洲進口,雖然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從歐洲進口的生產設備不太好運輸,但影響不大。

  除了生產設備,還有部分零部件,包括船釘,船漆……都需要進口。

  雖然姆萬扎船廠規模不大,放在歐洲根本不夠看,但姆萬扎船廠未來也將被歷史記上一筆,那就是會率先用上柏林能源動力公司生產的發動機和特製的螺旋槳。

  目前柏林能源動力公司許多科技都被儲存下來,沒有在歐洲應用,而東非就完全不用擔心了,這裡是恩斯特的地盤,也不怕泄密。

  這種船艇專用引擎在這裡試驗,測量其數據和性能也很不錯,算是給未來柏林能源動力公司產品提前多開辟了條水上賽道。

  目前,這些重要零部件,都是在柏林能源動力公司下屬的封閉工廠裡製作好,再通過海洋運輸到東非來。

  東非的造船工人只要按照設計圖完成組裝即可。

  這種裝備發動機的船隻,其實就是小型快艇,船身由木頭打造,船體呈柳葉狀,在發動機啟動後,跑的賊快。

  放在前世,這種極其簡陋,普通人集齊材料都可以複製的小船,絕對算不了什麽。

  可這個時代,這種應用了石油發動機的船隻,就是同體積最先進的船隻。

  這些快艇,所需要的動力,由石油產生,這個需要進口,但是如果不著急的話也可以使用船槳慢慢滑動。

  除了這種帶引擎的船隻,姆萬扎船廠主要生產的還是無引擎的小漁船。

  帶發動機的快艇會優先用來組建湖泊部隊(水軍),而傳統動力的小船,則提供給姆萬扎和基蘇木的漁民。

  基蘇木雖然距離姆萬扎不算近,但是等船造出來後,開著快艇,用繩索就能拉一大批普通小漁船到基蘇木去。

  所以姆萬扎船廠,建成後,足以供應姆萬扎和基蘇木對船隻的需求(畢竟兩個城市人口不多,目前加起來兩萬六千多人)。

  未來姆萬扎和基蘇木的定位都是東非的重要城市,當地的環境承載力大,水源充足,物產豐富,非洲適合人口聚集,而漁業資源開發,就是其發展的重要一步。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