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122章 北境開發
  第122章 北境開發

  1868年2月11日。

  奧莫拉特鎮位於肯尼亞境內奧莫河東岸,當前東非殖民地最北端的移民定居地。

  在內羅畢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短時間內就輸送了大批移民到此地定居,當前人口共計八百多人。

  內羅畢政府組織全部的車輛將這些從蒙巴薩靠岸,一路西行達到內羅畢的移民向奧莫拉特地區轉移。

  可憐的內羅畢政府,在東非一盤棋下,什麽也沒撈著,反而不斷支援肯尼亞其他地區,滯緩了當地的發展。

  作為前世肯尼亞首都,和內羅畢有同樣遭遇的城市還有前世坦桑尼亞首都多多馬,兩者不愧是難兄難弟,前世有多耀眼,這時就有多落寞。

  當然,多多馬由於開發的時間早,所以情況比內羅畢好的多,至少積累了足夠的人口,而內羅畢建城初期,就分流了一部分人,去北邊建設咖啡種植園,現在,還沒閑下來,又要支持奧莫拉特鎮的發展。

  這兩個城市和前世那種地位完全比不了,當然,這是當前東非殖民地的現狀,殖民地越是往中心走,城市發展越慢。

  反而是殖民地邊緣的一大堆城市得到了充足發展,而奧莫拉特又是這樣一個邊緣地帶的城市。

  奧莫拉特是東非搶佔奧莫河流域釘下的第一個釘子,為了早點入手為安,甚至連當地土著都來不及清理。

  至於為什麽選擇奧莫拉特作為當前最北端的城市,是因為這裡的地理條件好,土地平整,容易開發。

  而再沿著奧莫河北上,就都是山地,高原,開發困難大,受地形限制奧莫河的上遊區域可以說是曲折蜿蜒,用千折百轉來形容都不足以描述奧莫河的曲折。

  也難怪前世埃塞俄比亞要在上遊修築水電站,其水能資源確實豐富。

  奧莫拉特南部緊緊挨著奧莫河三角洲,距離圖爾卡納湖大約有三十多公裡路程。

  奧莫河三角洲生活著靠捕魚為生的土著部落,所以奧莫拉特繞開了奧莫河三角洲,選擇更北一點的地方建鎮。

  這個位置非常不錯,和三角洲地圖相比不容易受水澇災害,而且土地也很肥沃,當地的土著沒有種植經驗。

  所以這裡的土地,從來沒有開發過,加上奧莫河的滋養,和數千年的積累,兩岸全是肥沃的土地。

  而奧莫拉特鎮的設立和以往東非擴張的套路一樣,就是先將土地圈起來,然後再慢慢將土地原本的主人請出去。

  而圈裡的土地就徹底變成東非殖民地自己的土地了,當初恩斯特就是用這招將整個坦桑尼亞內陸高原圈了起來。

  以姆萬扎,基戈馬,姆貝亞,卡龍加……等圍繞坦噶尼喀地區(內陸高原統稱)一圈的大城市為據點,將坦噶尼喀和其他勢力分割開來。

  然後用移民將圈裡的土地徹底佔據,慢慢的坦噶尼喀地區就落入了東非殖民地手中。

  至於肯尼亞,那是通過戰爭手段掠奪過來的,所以不是這個套路。

  而今,奧莫拉特鎮的設立,又一次展示了東非殖民地最拿手的擴張手段。

  奧莫拉特鎮從建立起那一刻,就徹底將埃塞俄比亞的諸方勢力(包括阿比西尼亞帝國)和奧莫拉特以南的土地徹底分割開來。

  等奧莫拉特下屬的村子據點建立和完成,這些勢力,聯系和進入肯尼亞北部的道路就被東非殖民地阻斷了。

  圖爾卡納湖沿岸廣大的土地(大約五十萬平方公裡),就成了東非殖民地的囊中之物,東非殖民地可以從南(內羅畢)北(奧莫拉特)兩個方向慢慢消化中間的地區。

  而圖爾卡納作為鹹水湖,周圍的部落和土著數量並不多,孤立無援後,只能成為待宰羔羊。

  奧莫河流域的降水量在1500mm到2000mm之間,所以處在下遊的奧莫拉特根本不缺水源,在這個地區,可以大規模種植水稻用來養活移民。

  奧莫拉特鎮以南的圖爾卡納湖,和圖爾卡納湖以東的肯尼亞地區,並不適合大規模糧食種植。

  沙漠,草原交織分布,所以被規劃為牧場,牧場在東非牧場是經濟價值最低的土地利用方式。

  整個東非高原,都是熱帶草原氣候,根本不缺這點草場,而且南部的降水還多,水草也更加豐茂。

  加上,東非當前,有大量土地沒有開發,哪怕是人口最密集的上濱海區,也有大量的草原和森林。

  所以肯尼亞北部的自然條件,根本就不夠看,也就是為了移民實邊,才會在牧場選擇上對肯尼亞北部傾斜。

  而放牧也不是那麽好放的,在東非實行的是“武裝”放牧。

  非洲除了撒哈拉沙漠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外,幾乎所有區域都遍布著野獸,哪怕南邊的卡拉哈迪沙漠,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肯尼亞北部條件再差,動物數量也少不了,獅子,豹子,鬣狗等動物那是相當的多。

  而作為東非規劃的大牧場,肯尼亞北部人口注定不會太多,數量上肯定不能和野生動物抗衡。

  而野獸肯定會威脅到殖民地畜養動物的安全,這個時代可沒有鐵絲網和電網將兩者隔離開。

  就算有,以當前東非的經濟條件也用不起,那什麽東西東非用的起?那就是手裡的槍。

  東非殖民地手中的槍支保有量,在十幾萬支左右,幾乎每五人就有一把。

  扛著槍去放牧絕對省錢又安全,這玩意東非自己就可以小規模生產。

  東非殖民地的打算是,先選擇好牧場,然後組織人員對牧場范圍內的野獸和野生動物物理消滅。

  然後有移民組建放牧小組,每個小組負責自己的區域。

  牧民和農民不同,武器是人手一把,用來巡視牧場,防止野獸和野人對牧場的騷擾。

  說到野人,牧民還有義務將闖入牧區的野人抓獲,然後由上級部門統一押送到南方去。

  這樣,肯尼亞北部被大大小小的牧區覆蓋,土著的生存空間自然就越來越小,而他們若是反抗和闖入牧區,又會被東非殖民地抓捕。

  等肯尼亞被牧場和種植園等鋪滿的那一天,也是土著被徹底清理乾淨的時候。

  這是東非殖民地對肯尼亞北部開發的粗糙計劃,簡單但有效。

  和肯尼亞北部的廣大區域不同,奧莫拉特鎮有他自己獨特的政治和經濟地位。

  這裡是農業種植區域,而且和埃塞俄比亞接壤,向西北直通蘇丹,戰略和經濟價值都非常高。

  同時佔領該地區,也有對未來的考慮,就和前世美國普通人對南美偷渡的移民頭疼一樣。

  東非肯定也會面臨這種情況,埃塞俄比亞北部人種還好,有許多是阿拉伯人,或者北非白人,膚色淺。

  而埃塞俄比亞和索馬裡南部分布在大量純黑色的人種,這對於致力於清理黑人人口的恩斯特來說不得不防。

  而以恩斯特前世的經驗來說,黑人的膚色,放在哪裡都十分顯眼(除了黑夜),想要杜絕未來東非殖民地出現黑人,光清理自己境內的黑人是辦不到的。

  還要對殖民地附近區域的黑人進行清理,不然,未來這些落後地區的土著肯定會往東非境內跑,而以恩斯特對官僚和資本家們的了解,他們什麽時都有可能乾的出來。

  就比如當年美國政客給予拉美非法移民合法身份一樣,最後遭殃的還是美國底層人民(美國政府也想讓普通人卷,而且拉美移民聽話,還可以分裂底層團結……反正對上層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對美國本土底層民眾來說,百害而無一利。)
  反正,美國人民吃不吃虧,上層的蛀蟲,永遠不會吃虧,他們只會多賺和少賺,就算美國被他們瞎搞完蛋了,憑借手裡的資本和武力,他們也可以開辟新的戰場(潤全球)。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