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
  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

  喀麥隆。

  伊代瑙是德國在喀麥隆地區的一塊殖民地,不過這塊殖民地和德國政府關系不大,而是民間殖民團體開辟的德國殖民地。

  德國在喀麥隆由政府主導的殖民地則是杜阿拉,二者其實都是面積不算大的殖民據點,目前而言,伊代瑙的規模比杜阿拉要大的多。

  不過因為柏林會議的召開,德國政府正在推動伊代瑙和杜阿拉合並,然後組成一個更具有競爭力的喀麥隆殖民地,然後向內陸開發。

  “柏林會議後,伊代瑙以及周邊肯定會正式成為我們德國在西非的第一塊殖民地,未來這裡也代表著德意志人對海洋征服的第一步,是我們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起點。”卡爾·彼得斯興奮的說道。

  伊代瑙的管理人員倒是不認為卡爾·彼得斯說的有什麽問題,自從德國擊敗法國後,已經事實上成為新任歐陸霸主,但是歐陸霸主只能代表歐洲,世界霸主必須控制海洋,德國想更進一步,必須擁有像英國那樣龐大的殖民地作為支撐。

  “俾斯麥首相就是有些畏首畏尾,不然我們德國這麽多年,也不至於在殖民地上還比不上比利時和意大利這兩個國家,如果早十年,我們說不定可以奪取比如今東非還要龐大的殖民地。”卡爾·彼得斯說道。

  俾斯麥從來都不是膽小如鼠的人物,甚至可以說比較瘋狂,畢竟其任上就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統一戰爭,縱橫捭搕,接連挫敗奧地利和法國兩個強國,每一步都極為大膽,一個不小心,普魯士就萬劫不複。

  不過俾斯麥的策略,恩斯特認為是極為準確的,俾斯麥的理由很充分,俾斯麥認為德國應專注於歐洲、防止法國復仇,而殖民地開支巨大、帶來的收益卻很小,反對進行殖民擴張。

  德國最大的問題就是首先解決掉法國,如果不解決法國,那德國手裡的海外殖民地再多也發揮不了作用。

  首先從法國地理位置,剛好鉗製住德國出海道路,甚至可以說北歐國家都可以發揮這個作用,波羅的海出海口狹窄,丹麥,挪威,瑞典,荷蘭都卡在附近。

  再往外就是海洋霸主英國,而德國除非是前往北美洲,否則根本繞不開北大西洋沿岸的法國人,但是現在北美已經不存在可以殖民的地方。

  而德國就算借道奧地利通過地中海也達不到這個目的,因為地中海海軍實力最強的還是英國和法國人。

  和平時期,德國自然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但是一但戰爭爆發,英法兩國都有能力切斷德國海上貿易航線,殖民地對德國本土連支援都做不到,而且直接成為負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是如此,德國直接把海外力量撤回本土,只有東非戰場,靠著福爾貝克的天才指揮能力和英國人周旋。

  但是也僅僅是周旋,如果德國能一心發展坦噶尼喀殖民地還好說,就像如今的東非一樣,憑借自身工業實力可以和多數國家作戰。

  但是一般的殖民地,根本不像東非這樣,是存在工業的,畢竟發展工業也意味著殖民地獨立的風險提高,假設現在東非是德國殖民地,按照東非的體量和工業發展程度,隨時都有獨立風險,都不需要敵人來做,自己人就反了。

  俾斯麥顯然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俾斯麥的決策方案始終是以歐洲大陸為中心,先集中力量解決法國這個心腹之患。

  俾斯麥最擅長的是外交手段,他清晰的知道,這個時候搞海外殖民,肯定會得罪英國人,到時候德國就要同時面對英法兩國的擠壓。

  但是,德國大多數人並不認同俾斯麥的觀點,或者說利益上的誘惑,讓他們對這些風險視而不見。
    英國看著海外殖民賺的盆滿缽滿,德國的工商界自然也眼饞,所以支持海外殖民的風聲一直很大,只要德國君主不信任俾斯麥,那這種風聲可以立刻變成德國的發展方向。

  其實從地理位置上而言,英德兩國才是天然的合作者,不過德國人不懂得“低調”,在俾斯麥下台後,更是“天無二日”,非要和英國爭個你死我活,最後導致英德反目。

  這背後就有殖民主義者的推動,而伊代瑙的管理者,卡爾·彼得斯就是這樣的殖民主義者。

  說起卡爾·彼得斯,他其實和東非還有一段淵源,不過那是恩斯特的前世。

  這個時空,卡爾·彼得斯是德國西非公司的的創始人之一,在1882年,其殖民公司德國西非公司,在喀麥隆沿海的巴穆索登陸,通過殖民者的傳統手段,偷,騙,搶,以伊代瑙港為據點,成功在西屬幾內亞西北為德國搶佔了一塊殖民地。

  實際歷史上,也就是在前世1884年,卡爾·彼得斯成立了德國東非公司,並且最終使得德國獲得德屬東非。

  說起前世德屬東非的建立,俾斯麥本人是並不支持的,但是卡爾·彼得斯威脅德國不接受東非成為其殖民地,就投靠當時在剛果取得優勢的比利時人,這顯然導致國內殖民主義者的強烈不滿,他們因此向俾斯麥政府施壓。

  俾斯麥政府受國內輿論壓力,最終不得不做出妥協,德屬東非正式成立,並且成為後來德國最重要的一塊殖民地。

  而今,東非被恩斯特截胡,卡爾·彼得斯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在東非規劃殖民地。

  至於卡爾·彼得斯跑到西非成立殖民地,這一點也是必然的,因為卡爾·彼得斯是一個極端的殖民主義者。

  這和他所受的教育有極大關系,早年卡爾·彼得斯在英國留學,他在倫敦的四年裡,研究了英國歷史、英國的殖民政策和哲學,回國後即加入德意志殖民協會。

  而卡爾·彼得斯又是一個行動派,所以在黑興根王室殖民東非成功的刺激下,在1882年,成立德國西非公司,打著貿易的旗號,進行私人殖民事業。

  他背後的支持者就是德意志殖民協會,這個協會在德國的力量不小,很多達官貴人都是其組織成員,或者說海外殖民是當今時代很多國家“有識之士”的共識。

  而東非對這個組織的激化作用是最突出的,小小的黑興根親王國都能通過殖民事業成為地域上千萬平方公裡的泱泱大國,誰不眼紅?所以說,東非實際上加速了歐洲其他殖民者對非洲的殖民進度。

  實際上沒有東非,他們也會被比利時刺激到,這也是為什麽剛果河流域爭端會引發前世柏林會議召開的真正原因之一。

  但是前世比利時殖民剛果也就兩百多萬平方公裡,東非對如今德國的刺激顯然比利時更強烈。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