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英靈召喚:只有我知道的歷史》第171章 華夏種族演變,橫掃諸部,三分天下
  第171章 華夏種族演變,橫掃諸部,三分天下!(求訂閱)
  聽著蘇澈的描述,王猛一時之間難免有些心潮澎湃。

  不過他終究是穩重之人,並沒有完全沉浸在蘇澈描述的美好景象,而是立刻就想到了一個很務實的問題,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那就是,這對胡推恩令可以這麽對付其他胡人,那……氐人呢?

  苻堅是氐人,這大秦王朝,終究是氐人的政權,這對胡推恩令可以放在其他胡人的身上,可如果放在氐人的身上,那顯然就有些不適用了。

  王猛猶豫半晌,最終還是問出了這個問題。

  “若是如此,那氐人呢?”

  王猛看向苻堅,目光堅定,他想知道苻堅的態度和想法。

  蘇澈聽著這話,卻不以為意。

  這的確是一個問題。

  如果對苻堅本人而言,或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但對於蘇澈而言,這根本就不是什麽問題。

  他不假思索的說:“這很好解決,此後氐人融入漢人之中,彼此通婚,再無氐人漢人之分,大家都是漢人,這樣一來,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聽著君上那輕描淡寫的語氣,王猛震驚的瞪大了雙眼,不敢置信的看著蘇澈。

  氐人徹底融入漢人,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但僅僅只是對漢人而言。

  自古以來,漢人有過很多次同化和融合,不管任何種族,只要和漢人通婚同化,最終都會被完全融入,消失掉自己本來的印記。

  這就是漢族這個種族的獨特能力,以及這個族群獨特魅力,這也是其他種族根本不具備的。

  這種同化,早在漢王朝出現之前,就開始了。

  中原漢人的這個前身,也就是炎黃部落、華夏族。

  此後擊敗了蚩尤,而蚩尤戰敗後,九黎族主體大部分融入了炎黃部落。

  這是遠古時期,最早的一次同化。

  此後夏朝不斷征伐東夷,最終華夏族逐漸形成。

  夏朝末期,商滅夏,華夏族繼續融合。

  再往後的戰國的時期,同樣也有各個地方的融合。

  比如義渠,被秦人征服後,便和秦人一樣種地、打仗,和秦人沒區別了,就變成秦人了。

  此後也是如此。

  比如鮮卑,開始隻讓漢兒種地、鮮卑兒打仗,後來漢兒也能當兵了,不少鮮卑兒覺得種地更好,都是一起種地打仗,最後都是漢人了。

  類似的同化,在歷史長河中可謂是屢見不鮮。

  不斷的同化,不斷的融合,華夏族的本質卻從未變過。

  在這個世界上,也只有漢這個獨特的種族,能不斷同化其他種族,卻依舊保持自己本來的東西。

  而其他的種族,無一例外,基本都依靠著“宗教”來形成種族的凝聚力。

  如果沒有宗教的話,幾乎所有種族都會瞬間分崩離析,很難維持下去。

  唯獨漢人這個種族不同,即便不依靠宗教,卻依舊有強大的凝聚力。

  此外。

  蘇澈之所以選擇讓氐人和漢人徹底融合,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的原因,那就是——氐這個種族,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本就會慢慢消散,徹底融入漢族之中,小部分則演變成了白馬藏族。

  歷史上,和氐人一起完全融入漢族的,還有“楚人”,在春秋時期,那一句我蠻夷也,可不是自黑,楚人確實被認為是蠻夷之族。

  但最後,楚人同樣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融入了漢族的群體中。

  此外,還有巴蜀之地的“蠻夷”,有巴人,也有蜀人,這兩類人,也都融入了漢族之中。

  除了巴蜀之地,西南的“蠻夷”,以及雲貴的“蠻夷”,有很多也融入漢族之中。

  還有山吳兩越之地,也融入了漢人之中,成為“華夏化”的一部分。

  說起來,這是現在就發生的事情。

  因為五胡這些人佔據了北方這些地方,導致了“衣冠南渡”,這直接改變了山吳一帶的普通人的基因。

  因為這些原因,讓蘇澈將氐人完全融入漢人這件事情,並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反正遲早都要融合,早一些融合和晚一些融合,又有什麽區別呢?

  而且,氐人融入漢人,並沒有其他種族那麽困難。

  雖說氐人也是胡人之一,但和其他胡人不同,氐人算是農耕文明。

  所以想融入漢人,可謂非常簡單,可謂無縫銜接。

  然而這樣的話語,在王猛聽來,卻如同驚雷!

  這是何等大逆不道的話語?

  輕言就定一族之存亡,如果讓那些氐人貴族知道了,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即便說這話的是大秦天王苻堅!
  即便是他,如果被所有氐人抵製的話,那後果依舊很嚴重!

  王猛下意識看了一眼左右,忍不住說道:“陛下,您何至於開這樣的玩笑?”

  “那丞相還有比這個更好的解決辦法嗎?”蘇澈反問道。

  “即便陛下有這個想法,也絕對不能說出來啊……”王猛無奈的說道,“而且這種事情根本急不來,這是百年之大事,絕非一朝一夕,一政一令就能改變的。”

  “陛下如果有這個想法的話,那還是需要從長計議。”

  “以後您千萬不要直接說這樣的話了,也千萬不要對第二個人說這些……”

  王猛語重心長的叮囑道:“對其他人說這些話,若是走漏出去,後果不堪設想!!”

  蘇澈笑了笑,說道:“這自然是你我二人肝膽相照,才會直接說出來。”

  王猛重重點了點頭,一直以來,懸在心頭的一個問題,此刻終於可以完全放下了。

  如果氐人和漢人融合,此後再無彼此,那氐人的大秦帝國,便同樣可以稱作“華夏正統政權”,不再是一個胡人領導的政權!

  東晉那邊,所謂的正統,根本不算什麽,不過是一堆門閥世家組成的政權而已。

  這些門閥世家,形成的時間很早,西漢時期,還不算鼎盛,直到投資了以劉秀為代表的東漢政權,才逐漸成為影響力巨大的門閥世家。

  此後,東漢滅亡,三國時期,依舊有他們的身影,到了曹魏、西晉,再到東晉、南北朝,最後到隋唐,這些門閥世家一直長久存在。

  無論王朝的興衰與否,都和他們沒多少關系。

  他們的本質就是王朝身上的寄生蟲,誰做皇帝都無所謂。

  只要皇帝想要治理天下,那就必須要依靠他們,那就要和他們分享天下。

  這樣的情況。

  直到某個科舉落榜生的出現,發生了改變。

  因為看透了官場的黑暗,受夠了所謂的科舉,科舉落榜生決定造反。

  造反之後,這個科舉落榜生,死死盯上了那些肥得流油的世家大族,這直接帶給了他們無窮的災難,幾乎讓他們完全覆滅。

  此刻寒門出身的王猛,對東晉那些世家大族,同樣看不上眼——就憑這些世家門閥,利益的壟斷者,就能代表華夏之正統嗎?

  不!
  華夏之正統,從來不在這些世家門閥的身上。

  而在於千千萬萬,無數個華夏子民的身上。

  誰能為這些華夏子民做主,誰能帶給他們健康富饒,那誰就是正統!
  隨後,王猛又與蘇澈促膝長談一番,二人交流了自己的看法,發現驚人的吻合。

  王猛也發現,自己的君主,相對於以前,似乎變了一些,他變得沒有那麽迂腐了!

  不得不說,這樣的改變是非常好的。

  等到王猛告辭退去後,蘇澈再次坐在上位,思考了一會兒後,打開了地圖。

  這張巨大的地圖上,標注了當今天下的勢力分布。

  苻堅所代表的前秦,佔據了先秦時期,關中一片地方,在王猛主持治理之下可謂生機勃勃,萬物競發。

  不過,環視地圖四周,前秦可謂是四面受敵——

  北有建都平城的鮮卑拓跋氏代政權以及其他部族。

  西有漢人張氏的前涼政權、氐族楊氏仇池政權以及吐谷渾集團。

  東有立都鄴城的前燕鮮卑慕容氏政權。

  南有以建康為都的東晉司馬氏政權。

  其余尚有若乾時生時滅的割據勢力。

  無論是苻堅還是王猛,都沒有苟安關中或偏霸一隅的想法。

  所以,將那些充斥著無數混亂的地區,全部收復,可謂當務之急。

  第一步就是統一整個北方。

  第二步就是進攻整個南方,統一全國。

  第三步就是苻堅的終極理想“混一六合,以濟蒼生”!
  盯著這張地圖,蘇澈的嘴角不由得露出了笑容:“這是……又一次東出啊!”

  這是第幾次東出了?

  此前模擬始皇帝嬴政時,就東出過一次。

  此後模擬楚王陳勝的時候也佔據了關中之地,也成功東出了。

  沒想到……此刻竟然要來第三次了。

  不得不說,命運這種東西,還真是奇妙啊。

  只不過。

  這一次,蘇澈再不可能像是苻堅那般婦人之仁,給那些異族首領貴族機會。

  苻堅之所以那樣做,其實也很好理解。

  就像是蘇澈此後會設立的自治區,這是維護地方安穩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

  可問題是,如果將兵權也給了出去,這就問題非常大了。

  苻堅一直認為,只要自己坦誠對人,他人也坦誠對待他,可人與人的溝通,真是如此簡單的話,那這個世界就沒有爭鬥和戰爭了。

  每個人都會站在各自的角度,做出利於自己的事情,很多時候連思考方式都截然不同。

  想憑借坦誠相對,就讓他人心悅誠服,這樣的想法,簡直天真過了頭。

  “匈奴,烏恆,鮮卑……”蘇澈認真看著地圖上的一個個目標,制定了接下來的作戰計劃:“這些是第一目標。”

  “首先,先把軍功製給搬出來吧。”

  雖說目前的大秦也有自己的一套軍功體系,但這和先秦時期的軍功製,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當前的軍功,摳摳索索,各種獎賞,根本上不了台面——一個月就拿那麽點工錢,還想讓人賣命,這根本不切實際。

  而先秦的軍功製,這是實打實的獎賞豐富,這是能改變命運的機會。

  雖說這些是古人之法,可現如今同樣也適用!

  此前王猛就提出過效仿先秦,拿出軍功製。

  可這個提案被苻堅否決了。

  原因很簡單,這直接動了很多氐人貴族的利益,土地就那麽多,上升渠道就那麽多,如果搬出軍功製的話,會受到很多的阻力,可謂困難重重。

  此外,這種方案,也很大程度上違背了苻堅“仁德治世”的理念,會讓秦國變成軍事主義國家,諸多兵戎相見,難免造成更多的死亡和仇恨。

  這是他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但蘇澈卻不這樣認為。

  想要通往最終的成功,有些犧牲就不可避免。

  苻堅想變革,又怕見血,這怎麽會成功呢?

  所有不見血的變革,都不叫變革,也不是真正的變革。

  只有從血和火之中走出的變革,才是真正的變革。

  果不其然,當軍功製一出,朝堂之上,氐人貴族無不反對。

  這一政策,直接動了他們的根本利益。

  他們直接站出來反對,質問蘇澈:“我們曾與先帝共興大業,那些土地,那些權利,都是先帝授予我們的權利,難道陛下這就要收回嗎?”

  蘇澈卻是冷笑一聲,直接跳下王座,指著這些人的鼻子罵道:“你們這些老氐,真是鼠目寸光,只知道捂著自己可憐的權利,不願意將目光放眼整個天下!”

  “現如今這關中之地,相較於整個天下,不過是一隅之地而已,你們不想著出一份力,爭奪天下,卻只顧著躺在功勞簿上安穩享樂,當真是坐井觀天,不識大體!”

  “你們這些老氐,如果願意跟上,願意出一份力征戰,那就出一份力。”

  “可如果你們想要反對,那就去給我見先帝吧!!”

  這一番話一出,諸多氐人貴族,無不目瞪口呆。

  此前苻堅的形象,是非常溫文爾雅的,即便是生氣殺人,也是笑裡藏刀。

  平時面對朝廷老臣,他的態度是十分尊敬的,哪怕遭到反對,甚至被直接辱罵,都從未生氣過。

  也正是這樣平易近人的態度,才給了眾人敢於蹬鼻子上臉的膽子,他們根本不怕被報復,因為他們知道陛下的性格。

  然而現在……

  蘇澈指著他們鼻子破口大罵,說好聽點,是說老氐,說難聽點,就差點直接罵老狗了……

  這巨大的反差感,讓他們無不錯愕,一個個全都被乾沉默了。

  但不得不說。

  這樣直接辱罵,是非常有效果的,眾人沉默之後,一時間再沒人反對。

  可過了半晌,還有一個頭鐵的,這是一個元老舊臣,資格非常老,他慢慢悠悠的說:
  “若是陛下全面效仿先秦,留了個暴秦的名聲,即便憑借這樣的手段,爭奪了天下,也難以長久啊……”

  這話一出,眾人紛紛將目光看向他,暗暗點了點頭,說得好啊!

  說得真好!說出了他們不敢說的話!
  他們沒文化,不知道該如何反駁,只知道抗議。

  可從這個方面來反駁,卻是有理有據了!
  蘇澈聽到這話,不免惱怒的看著這人,他此前都那般說了,這人還敢如此反駁,當真是不將他放在眼裡了!

  像是苻堅這樣的仁德君王,很容易就出現這樣的問題——你給與別人足夠的尊重,想以德服人,但往往收獲的,卻是輕視和鄙夷。

  哪怕給他們臉,他們也不要!
  蘇澈直接跑了過去,一拳就將這老臣打倒在地!
  這老臣做夢也沒想到,身為君王,竟然親自下場,衝上來直接給了他一拳,將他直接打倒在地!
  群臣也都懵了!

  他們一個個瞪大了雙眼,不敢置信的看著這一幕,上來就動手,這算是怎回事??!

  此前罵人也就算了,現在居然一上來就打人?!

  “陛下,您身為君王,怎麽能毆打臣子?”

  “陛下,您以孔孟之道行事,以德服人,怎麽能毆打臣子,還是一位老者!”

  “陛下,您這實在是太過分了!這不是仁德君王應該做的事情!”

  這破天荒的事情一出,別說是那些老氐人了,就算是朝堂上的漢人大臣,此刻也忍不住了。

  而一直老神在在,並沒有開口說話的王猛,此刻也是一臉不敢置信的看著蘇澈。

  面對群臣譴責,蘇澈大手一揮,不屑一顧的說:“我蠻夷也!”

  這話還真沒錯,苻堅是氐人,真就是“蠻夷”,所以這樣做……好像也沒問題?
  可問題是,此前的苻堅,都是以德服人,以禮待人,真誠相對,這一來一回,畫風可謂是完全不同。

  隨後,蘇澈指著這老臣,繼續罵道:“你這老狗,應是心有不服,那寡人就讓你心服口服!”

  “你說寡人效仿先秦,即便以這種方式取得了天下,也不能長久?”

  “那寡人問你,漢高祖用什麽方式取得了天下?”

  “漢之國祚,延綿幾何?”

  “漢承秦製,以此取天下,治理天下,又有什麽問題?”

  “寡人說了不要讓爾等坐井觀天,要將眼光放眼整個天下,然而你還是如此冥頑不靈,真就不將寡人的話放在耳中?”

  “平時對你們以禮相待,你們就用這個態度來回應寡人?”

  “你在這朝堂之上陰陽怪氣什麽呢?”

  這一番質問,那被毆了一拳的老臣,有些懵逼的眨了眨雙眼,一時間無言以對。

  他屬於是那種,有些文化,但不多的類型,蘇澈這話,他還真不知道如何接。

  就當他準備認個錯的時候。

  蘇澈直接大手一揮:“廷尉何在?”

  “臣在!”

  “將這老狗抓走,關進去,讓他好好反思反思!”

  “是!”

  當這老臣被拖走之後,朝堂之上,再無人敢反對了。

  目睹這一鬧劇的王猛,一時間哭笑不得。

  蘇澈大手一揮,繼續下令:“丞相何在?”

  “臣在!”王猛立刻出列。

  “寡人命你為大將軍,統帥六萬精兵,出征討伐匈奴劉氏,烏桓獨孤部、鮮卑沒弈幹部!”蘇澈認真說道。

  “臣領命!”王猛認真點頭。

  作為蠻夷,有一點好處,那就是出征討伐,並不需要任何理由。

  一句我蠻夷也,就足夠了。

  真要有理由。

  也能有。

  那就是這些胡人不將漢人當人,殘暴無道,所以興兵討伐。

  只不過氐人同樣是胡人,所以這個旗幟並不好打出來。

  當軍功製一出,毫無疑問,大秦的士兵戰鬥力再次上了一層台階。

  接下來不過一月,王猛的軍隊,先後橫掃匈奴劉氏部、烏桓獨孤部、鮮卑沒弈幹部。

  整個過程非常之順利,無比之絲滑。

  一方面是王猛指揮軍隊的能力非常厲害,另一方面則是軍功制度下的軍隊太猛了。

  最後一方面便是這些地區的百姓苦不堪言,活得豬狗不如,對於秦軍的到來,那自然是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諸多因素的加持之下,秦軍可謂是所向睥睨。

  打到哪裡,就像是撿土地一樣,不要太輕松。

  因為實在是太簡單了。

  所以王猛乾脆順路拐了個彎,率軍進攻東晉荊州諸郡。

  這一戰,毫無疑問,輕松告捷,掠了人口十萬余戶,金銀財寶,糧食兵器無數。

  王猛這才心滿意足,凱旋而歸。

  幾月後,王猛又討平羌族叛亂頭目斂歧,接著大破前涼國主張天錫,斬首一萬七千級。

  很快又兵不血刃,智擒原張氏部將李儼,奪佔重鎮袍罕。

  王猛不愧是離譜的猛人,這一路連戰連捷,可謂猛地不像話。

  緊接著,在蘇澈的示意之下,王猛的軍隊又進攻了秦國內部,將試圖謀反的暴君苻生之弟、晉公苻柳擒拿。

  不過是一年之間,內憂外患全部解決。

  現如今,整個天下的局勢可謂是非常明朗了。

  和此前的三國時期一樣,現如今的天下也被三分——

  佔據關中以及大片地區的秦國。

  佔據中原附近大片地區的燕國。

  佔據整個南方所有地區的東晉。

  接下來要做的,便是不再繼續攻伐,而是休養生息,恢復農耕,讓秩序重新回到這片土地上。

  此前的關中地區,秦國境內,百姓安居樂業,但在其他地區,可就沒有那麽好的事情了。

  所見之處,滿目瘡痍,到處都是荒廢的農田,以及正在燃燒的村莊,路邊經常能看到一些屍骨,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吃剩下的……

  人口相較於以前,可謂大幅度縮減。

  也正是如此,此前的王猛,為了填補人口的不足,才特意南下,攻打了荊州,搶奪了十萬余戶回來。

  十萬余戶,那就是幾十萬人,整個荊州北部的人口為之一空,很多地方,一些城市,甚至連一個人都沒有了,直接變成一座空城!
  這樣的畫面,直接把東晉過來支援的將軍桓溫給看傻了,打仗就算了,怎麽還搶平民啊?!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