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英靈召喚:只有我知道的歷史》第198章 兵學院授課!開辟一條條嶄新的道路
  第198章 兵學院授課!開辟一條條嶄新的道路!(求訂閱)

  北平。

  一所嶄新的學院在此建立。

  學院的門口,赫然有著七個大字——

  大明皇家兵學院!
  學院早已初步建成,學生也已陸續到校。

  兵學院和其他三座學院不同,無論是醫學院還是農學院,亦或者數學院,背後除了朝廷,再無其他人支持和推動。

  農民們沒有能力抱團在一起,大力支持農學院。

  無論是醫生還是太醫,都將自己的醫術視若珍寶,不僅不支持醫學院,甚至還有不少人非常抵觸。

  而師爺會計們地位低下,同樣沒什麽能力支持數學院的發展。

  唯有兵學院不一樣。

  那些勳貴武臣,憑借著開國的功勳,封公封侯,權勢滔天,若是在開國那會兒,他們或許根本不在意這小小的兵學院,也不會給予太多的支持。

  但隨著這建國這十幾年,這些勳貴武臣,漸漸感覺到了形勢的變化。

  打天下的那會兒,他們這些將軍武夫,是最吃香的。

  可隨著天下打下來了,他們就越發感覺到自己的地位即將不保,特別是在朝堂上的話語權,早就被那些能說會道的文臣搶了過去。

  這讓不少勳貴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危機感。

  在這個時候,兵學院的出現,自然獲得這一批勳貴的大力支持。

  當兵學院建立起來後,來自全國軍隊的精英,被陸陸續續的送到了這裡。

  因為蘇澈答應了朱棣,如果他能將這兵學院辦的漂亮,那就獎勵他成為征北大將軍,給他足夠的兵馬和將軍。

  這樣的獎勵,極大的激活了朱棣的動力。

  為了這個兵學院,朱棣可謂是起早貪黑,將各方面的事情做到了極致,各種求援拉關系,之所以有那麽多勳貴的支持,並不全是這些勳貴重視兵學院,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朱棣孜孜不倦的騷擾!

  此外,朱棣還和父皇來往通信,商量了不少次,得到了很多有用的建議。

  而朱棣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將其加入了兵學院的課程中。

  隨著兵學院的順利開校,第一天課程也隨之開始。

  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士兵們,所接受的第一堂課程是數課。

  對於一個合格的將軍而言,數學方面的知識是絕對不能少的,對糧草的預估,對兵馬人數的調動,對行軍距離的判斷,都需要一定的數學知識才行。

  這一趟數學課程,不少信心滿滿的精英士兵,可謂是頭大如鬥,他們一個個都懵了——怎麽還要學數學啊?

  不少學生都產生了這樣的困惑。

  甚至一些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面對這樣的提問,教學的先生忍不住冷笑一聲,直接罵道:“你們連這點數學都學不會,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將軍?”

  “《孫子兵法》中就有“物不知共數”一問,問物有幾何。”

  “原文是:今有物不知共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有幾何?”

  “孫子寫兵法的時候,都知道數學的重要性,難道這麽多年過去,到現在你們卻認為數學不重要了?”

  “真就是一群蠢貨,蠢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今天提問的人,今天的任務加倍!!”

  朱棣在門口走過,聽到這樣的訓斥,不由得點了點頭,來教學的人,很多是退伍的老兵,他們可不怕這群所謂的精兵。

  這一番訓斥之下,所有學生都老老實實的低下了頭,開始了認真的學習。

  隨著第一節課結束,短暫的休息時間後,第二節課也隨之開始了。

  這些學生本以為第二節課會稍微簡單一些。

  然而第二節課的難度,卻再次超乎了他們的想象。

  第二節課講的物理!

  如果說數學這節課,只是讓他們頭大如鬥,到了物理這一節課,當真讓他們頭皮發麻,整個人都直接麻了!
  在古代,數學方面的著作有不少,比如《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綴術》、《數書九章》、《孫子算經》、《四元玉鑒》、《數理精蘊》。

  甚至連幾何方面的都有,徐光啟在明萬歷三十四年開始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所用的底本是克拉維斯編撰的拉丁文版。

  而物理方面的書籍,同樣也有,比如《論衡》、《靈憲》、《淮南子》、《墨經》等。

  這些學生在聽到物理方面的知識時,一個個都傻眼了,可他們還是硬著頭皮學了起來。

  畢竟有第一節課的先見之明在,如果還敢詢問先生為什麽要學這些奇怪知識,那懲罰是必然的。

  第二節課結束後,便是中午的午休時間,不少學生聽完了這兩節課後,此前的驕傲自大已經被摧毀得相當乾淨,他們引以為傲的本事,在這兵學院裡根本就不算什麽。

  好在能進入兵學院的,都是各個地方的精英,智商方面不會差太多,之所以一個個都麻了,實在是因為第一次接觸,還沒有適應過來。

  等到了下午,終於開始了他們比較熟悉的課程,講的是軍用武器配置和兵陣的排布。

  這熟悉的課程,也終於讓這些學生找到了一些自信,看來他們還不算無可救藥!
  可很快。

  下午的第四節課程,便讓這些學生再次傻眼了。

  第四節課程教的是化學方面的知識!
  前一秒還自信滿滿的學生們,再次自閉了……

  古代的化學方面的成就,除了火藥、瓷器這種常見的類型之外,在金屬冶煉這一方面,也頗有建樹。

  古代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就掌握了提煉水銀的辦法。

  史記中寫秦始皇陵,就有相關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據估算,秦始皇陵中的水銀大概有100到120噸之間。

  而秦始皇並不是愛好水銀第一人。

  更早的齊桓公,陵墓中就有水銀池了。

  也就是說,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的上古時期,就掌握了汞的提煉手段了。

  此外,關於化學這一方面,煉丹術士更是功不可沒。

  兵學院教授的化學知識,當然不是為了讓學生們煉丹,而是讓他們知道這些知識的原理。

  這一方面的課程,即便是連朱棣都沒想到,還是蘇澈主動提了出來,讓這些學生多一門這樣的課程……

  當第四節課結束之後,第一天的文學課算是暫且結束了,等待著這些士兵的是軍事實踐類課程。

  小到叢林偽裝、生火做飯、食物采集,大到作戰隊形,戰場轉移,目標偵查,還有就是各種軍用器材的使用,都給這些兵學院的學生安排得滿滿當當。

  隨著一整天的課程結束後,基本所有的學生全部累麻了。

  而這個時候,朱棣站了出來,開始給這些學生做心理建設,讓他們明白這兵學院的難得之處,必須好好珍惜這一次機會。

  如今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放在眼前,如果誰不抓住,那他們以後可能就再沒有這麽好的機會了。

  兵學院作為四大學院之首,必須要做出一個表率,讓全天下的文人儒生們好好看看!

  讓他們知道,治理天下,並非只有儒學這一條路的!
  父皇想要開辟出一條條嶄新的道路。

  作為大明的士兵,就必須為天子開辟出這一條嶄新的道路!

  隨著朱棣這一番慷慨激昂的雞血,這群學生們都忘卻了疲憊,忘卻了接觸陌生知識的抵觸,一個個都打定了主意,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在這學院裡學會足夠多的知識,一定要出人頭地!!
  與此同時。

  應天府的皇宮之中,蘇澈看著手中的奏折,不由得皺起眉頭。

  兵學院開展得非常順利,但農學院、數學院以及醫學院就不一樣了,進度非常緩慢,這和蘇澈預想中的有不少的出入。

  願意支持這三個學院的人,很少。

  這可不成,在蘇澈的計劃之中,其他三所學院,哪怕落後兵學院一些,也絕對不能落後太多才是。

  既然如此,那就必須改變一下思路了。

  蘇澈思考了一下,決定忽悠忽悠那些勳貴武臣,讓他們去支持其他三所學院。

  至於原因嘛,也很簡單。

  這三所學院,可以給兵學院提供一定的幫助。

  醫學院教導出來的醫生,可以作為軍醫參軍,難道行軍打仗,連醫生都不要了?

  數學院教導出來的學生,可以負責一部分軍事後勤。

  而農學院這就更關鍵了,農學院一旦出現成果,必然會讓大明的靈米糧食更加充足,而行軍打仗打的不就是糧食?兵馬未動而糧草先行,如果沒有充足糧草的支持,戰爭根本不可能持續下去。

  所以。

  勳貴們不僅要支持兵學院,更要支持其他三座學院才行!

  想到這點,蘇澈立刻開始書寫起來,讓那些勳貴明白其中的道理!

  至於這些勳貴可能會不支持?

  蘇澈並不擔心。

  原因很簡單,不支持也不行!

  朕都寫信給你們,說明了其中利害關系,還想不給面子?這怎麽行!多多少少得出點!
  至於為什麽讓勳貴武臣出力,而不是讓那些文臣出力,原因也很簡單,哪怕讓文臣出力,他們恐怕會把事情完全搞砸!這些人一肚子壞水,出工不出力的情況,並非沒有。

  而武臣的思路就比較簡單了,也更好忽悠嘛!
  隨著蘇澈寫完了信,再次看向其他奏折。

  自從內閣組建完成後,無論是蘇澈的工作量還是朱標的工作量,都減少了許多。

  內閣雖然才初步組建,但他們很快就產生了自己的作用。

  在朱標的率領下,這些內閣大臣們兢兢業業,乾得格外起勁。

  有了這些內閣大臣後,朱標漸漸有了一些休息時間,壓力減小了不少,最近身體也好了不少。

  蘇澈可不想朱標早死,絕不能白發人送黑發人,所以對他的督促少了很多,更多的是關愛。

  當內閣顯現了效果。

  而早就實施的一條鞭法,也終於走上了正軌。

  在方克勤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一條鞭法成功在大明各處實施,這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各種苛捐雜稅,也杜絕了管理貪汙的空間。

  當然,並非是完全杜絕了貪汙,因為完全杜絕很顯然是不可能的,能做的僅僅只是盡力減少。

  為了將一條鞭法完全施行,方克勤什麽人都不怕得罪,不管是地方官吏集團,還是勳貴,甚至是皇族中人,他都不管不顧。

  如果不是蘇澈調遣了禁軍作為方克勤的護衛,恐怕他已經死了好幾次了。

  方克勤得罪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他的名聲也越來越臭,此前他身上的讚美,已經完全消失不見,許多地方官吏,豪族大家,乃至一些皇親國戚,都恨不得將方克勤扒皮抽筋,生吞活剝了。

  而隨著方克勤身上的罵名越多時,他在民間的風評卻越來越好。

  哪怕在有心之人的詆毀下,讓方克勤的名聲變得奇差無比,他仿佛是這天下最大的惡人,最大的奸臣一般,可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那些最底層的百姓,他們清楚到底是誰在為他們做好事,做實事。

  方克勤作為一條鞭法的執行人。

  這條政策給他們帶來的好處是實打實的。

  底層的百姓們,在脫離了那些苛捐雜稅,日子可謂是越來越好,此前花不出去的寶鈔,也能用來繳稅,甚至還能用來抵掉徭役!
  當然了,大部分的百姓,並沒有選擇用寶鈔抵掉徭役,因為他們並沒有這麽多的錢。

  花錢抵掉徭役的,多是富貴人家。

  而這些抵掉徭役的錢,則被用來購買糧食,還有一部分則當做補貼來給做徭役的人。

  雖然這些錢並不算多,可加上一頓不差的夥食,這就是非常難得的事情了。

  這對底層百姓而言,簡直不要太好。

  只要有一頓飽飯吃,徭役又算什麽?
  甚至還有錢拿!

  這哪裡是徭役?

  這分明是朝廷的恩賞啊!

  在此之前,徭役不僅需要百姓出力,還需要百姓自帶糧食,甚至還要遭遇各種非人待遇。

  可現在,隨著一條鞭法的推行,這些方面的事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百姓的生活逐漸變好,在他們看來,這不正是那“惡貫滿盈”方克勤的功勞?
  《明·廉吏傳》載:是歲,方克勤從王命實行一條鞭法,立德政於民,因而天下之民皆為立生祠,以頌其功德,為其正名!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