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英靈召喚:只有我知道的歷史》第219章 親自干涉 (求訂閱)
  第219章 親自干涉 (求訂閱)

  在此之前,蘇澈還有些擔心翻車的可能性。

  畢竟前面三個選項,描述得十分詳細,基本可以確認對方的身份。

  而最後一個選項,只有非常簡短的介紹。

  雖然很吻合那位大人物的事跡。

  但不得不說,的確可能存在翻車的可能性。

  選項四的描述是這樣的【朝廷暴政,你是出身貧寒,遊手好閑,四十歲還一事無成的街頭流氓。

  看到皇帝的禦駕後,你說:大丈夫當如此也!】

  如果是一個模仿漢高祖事跡的‘李鬼’,也不時沒可能。

  所幸並沒有出現這樣滑稽的事情。

  當那句【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出現時。

  蘇澈也徹底放下了心。

  他的眼前閃現過這樣一個畫面。

  一個出生草莽的布衣,手提三尺劍,揮斥方遵,意氣風發。

  這布衣的身邊似有音響一樣,奏著極其好聽悅耳的古典曲子。

  不過這曲子卻是配著一個不著調的男人歌聲。

  盡管每個字都不在調上,但卻莫名的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豪邁!

  歌聲極具感染力,讓人忍不住跟著一起唱出聲——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蘇澈在看到這一個畫面,聽到這樣的歌聲後,難免都有些震撼,他呆呆的看著這一幕。

  過了半晌,蘇澈才回過了神。

  “漢高祖劉邦。”

  “當真是少有的英雄豪傑啊!”

  “這等豪邁的氣度,真是罕見。”

  蘇澈模擬過很多人。

  其中君王就有好幾位。

  嬴政,苻堅,朱元璋。

  但無論是誰,在豪邁這一點上,都很難比的上劉邦。

  蘇澈忍不住發自內心的驚歎。

  “真不愧是劉邦。”

  “讓我模擬他這一生嗎……”

  蘇澈喃喃自語著。

  “很有挑戰。”

  “但也很有意思。”

  如果是以前的蘇澈,模擬漢高祖劉邦這樣的頂級英靈,或許會陷入極度的忐忑中,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做得更好。

  然而經歷了那麽次的模擬之後,他如果還沒有一點自信的話,那可就太不自信了。

  驕傲膨脹之心不能有,可自信和這些並不一樣,總歸還是需要的。

  此刻蘇澈的面孔很是平靜。

  面對接下來的挑戰,蘇澈並未忐忑,而是有些淡淡的期待。

  不過。

  他也有些疑慮。

  那就是……

  這一次的模擬方式是什麽?
  如果是解題模式的話,那可就相當不妙了。

  “希望這一次是從零開始,而不時解題模式,否則如果是直接丟出最後的難題給我來解決……那樣的話,可太頭疼了。”

  劉邦雖然是最頂尖的帝王,但他和朱元璋不同,並非大權獨攬。

  朱元璋這樣的開國帝王,相當於站在了君權的巔峰,執宰天下,說一不二。

  也得益於老朱的威望,蘇澈的那些政策,那些改革,才會如此的順利。

  如果換做其他的皇帝,單是一條鞭法,就沒那麽順利的推行下去。

  此外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王莽就是最好的例子——哪怕初心再好,無法順利的推行,還是會出現各種問題!
  此外,在劉邦這個時期,大漢並非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呂後所代表的呂氏集團。

  蕭何、陳平、張良所代表的勳貴功臣集團。

  他們都享有著相當一部分的權利。

  特別當劉邦到了晚年時期,雖然威望仍存,但終究是日暮西山了,功臣集團的人紛紛離他遠去,向呂氏集團的人靠攏,而韓信這樣的人更是死的死,退的退,可謂是獨木難支。

  如果讓蘇澈模擬這個時期的劉邦,來解決他的問題……

  那即便是蘇澈也無能為力。

  這些想法,在蘇澈的腦海之中一閃而過。

  也並未容他再多考慮,此刻書中文字已經開始演化。

  【你出生在魏國的沛縣豐邑中陽裡。】

  【因為家中排行第三,你的父親給你取名為邦。】

  【邦者,國也、城也,又有豐邑二字合一的意思。】

  【你的父親劉煓覺得給你起了一個非常不錯的名字,非常自得。】

  【畢竟你們家祖上也是文化人,還是個大官。】

  【你的父親劉煓經常說:咱們的祖先曾是秦國人,在戰爭時期遷入魏國,最高做了魏國的大夫呢!】

  【可惜好景不長,家道中落,逐漸泯然眾人。】

  【不過這華夏大地就是如此,誰家祖上都能夠追溯出一些出名的人物來。】

  【畢竟窮苦人家的後代,早就滅絕了。】

  【在許多年前,魏國從安邑遷都大梁時期,祖輩的劉清出生了。】

  【清生仁,劉仁遷豐邑,劉家即在此期間長居於豐邑,這也是你們家的來源。】

  【然而,無論是大哥還是二哥,都對父親的話不屑一顧,如果你們家真是什麽大人物的後裔,怎麽可能還每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為了生活不斷勞作?那些大人物都有自己的食邑,哪裡會如此困苦?】

  【你出生之後,成了家裡最受寵愛的人,畢竟你是最小的孩子。】

  【你的童年非常快樂。】

  【豐邑位於魏國的東南邊陲,與強大的楚國相鄰。】

  【這裡被楚文化入侵,到處可見穿著大紅楚服的人,還有一些喜歡唱著楚歌的人。】

  【從小你便耳濡目染,喜歡上了楚文化,向往楚人的豪邁放縱,和他們那別具一格的灑脫不羈。】

  【不過,在你快樂的享受童年的時候,北面的趙國都城邯單,一個僅大你三歲的孩童,被趙人肆意侮辱,各種欺負。】

  【只因這個孩童,是秦異人之子,是秦王后裔,而此刻的趙國和秦國的關系可謂是極差。】

  【而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了好幾年,他每日都生活在極度的恐懼之中。】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這未來將改變整個天下格局之人,在心底歇斯底裡的怒吼,一定要讓這裡的所有人付出代價!】

  【此刻這一切和你很遙遠。】

  【命運的齒輪,還未開始轉動。】

  【在你六歲那年,你的父親劉煓摸了摸你的腦袋,詢問你要不要讀書?】

  【你的選擇是……】

  【一,誓死不讀。二,欣然接受。三,再拖一拖。四,親自干涉。】

  蘇澈看著不斷演化的文字,以及那最後出現的選項,不由得蹙起眉頭。

  “從頭開始……”

  “讀書選擇?”

  看著這個選項,蘇澈並沒有著急下決定,而是認真思索起來。

  劉邦在起事之前的故事屈指可數,因為這時候的他,多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而已,更遑論孩童時期?

  不過,要說劉邦到底有沒有讀過書,那肯定是讀過的,沒文化是不可能打下天下,更不可能張口就來大風歌。

  雖然劉邦極其討厭儒生,特別喜歡在儒生的帽子裡撒尿,但這一時期,儒家不過是諸多學問裡的一種而已。

  劉邦原本的人生軌跡,無非也就是分得一塊土地成為自耕農。

  對於劉邦而言,他自然不甘心當一個每日耕種的農民。

  因此他選擇了這個年代大部分讀書人都會選擇的一條路——入仕為官。

  這個年代是沒有科舉這一說法的,讀書人想要入仕,大抵有三條路可以走。

  要麽擴大自己的名聲,因為名氣過大,被諸侯王征召。

  要麽遊說各國君主獲得賞識。

  要麽投入貴族卿大夫門下充當門客以求獲得推薦。

  以劉邦這個條件,要名氣沒名氣,更沒有資格面見君主,無從獲得賞識。

  所以只有第三條路可以走。

  作為魏人的劉邦,首先想到的便是聲名遠播的信陵君魏無忌。

  魏無忌養門客三千,濫竽充數之人絕對不在少數,劉邦自信,若是自己,定能混出一點名堂。

  於是,年少的劉邦便離開家鄉,跋山涉水來到了魏都大梁。

  可到了這裡之後,劉邦驚愕的發現,魏無忌已經與世長辭了。

  好不容易離開家鄉的劉邦,自然不甘心就此返鄉,於是他便在大梁又打聽了起來,想要另尋一個投效對象,後得知外黃令張耳在大肆招攬門客,於是欣然前往。

  張耳早年曾是信陵君的座上常客,後來因故脫籍隱姓埋名流亡外黃,並在嶽父的支持下成為外黃縣令。

  劉邦拜見張耳後,兩人一見如故,一番攀談之下,張耳更是將劉邦視為好友。

  如此,劉邦便在張耳處客居數月,跟著張耳漲了不少見識。

  後來魏國被秦國所滅,張耳不得不散盡門客閑居外黃,數年後又因秦始皇的通緝,和好友陳餘潛逃陳縣,也就是陳勝稱王,定國號為“張楚”的陳縣。

  而魏國滅亡後,劉邦也不得返回家鄉,由於秦國律法嚴苛,劉邦此後再也無法輕易離開家鄉。

  於是,無所事事的劉邦,便在家鄉學著張耳招攬起了門客。

  以劉邦的身份地位和財富聲望,自然不可能像張耳那樣大肆招攬門客,因此招攬對象和數量都嚴重縮水。

  無法招攬天下英才,他便選擇了從同鄉中挑選跟隨者。

  沒辦法揮金如土供養衣食住行,劉邦便選擇了請客吃飯、樂善好施來拉近彼此關系。

  自此之後,劉邦便招攬了一幫同鄉好友,不是今天帶著狐朋狗友去這家吃飯喝酒,就是拉著一群“門客”去給那家幫忙辦事,整日忙的不可開交。

  然而,劉邦自認是在招攬門客,但在其他人看來,他就是一個不事生產,整日在外胡吃瞎混,結交狐朋狗友,動不動就找家裡要錢的混混。

  也就是這個時期,劉邦的父親劉老太公隔三差五訓斥劉邦:“你看你二哥乾活多麽勤勞!哪像你?整天無所事事,在外面乾混,外面都說你是無賴!這樣下去,不僅娶不到老婆,遲早活活餓死!就不知道成熟一些?只有勤勞才能致富!這麽簡單的道理,你為何就不懂呢?”

  “踏踏實實當一個普通人不好嗎?我知道的你心很大,不願意當一個普通人,但你並非王侯之子,你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也不可能做出什麽事業!難道還真以為你能創出一番天地不成?認命吧!”

  “兄弟幾個裡,我最疼愛你,對你的關心和教導最多,可是沒想到,你居然是你們弟兄之中最沒有出息的人!”

  這個時期的劉邦自然無法反駁,只能低頭挨訓。

  等到日後劉邦當上皇帝後。

  他在未央宮擺設酒宴為老父親祝壽。

  然後端著玉製成的酒杯詢問父親:“年輕的時候您總說我是無賴,不能治產業,沒有二哥賺取錢財的本領。如今我當上了皇帝,您覺得我和二哥誰的家業更多呢?”

  劉老太公愕然無語。

  除了這個事情之外,還有一個故事。

  這一時期的劉邦,因為經常帶著自己的‘門客’回家白吃白喝,所以家裡大嫂對這位小叔子和他那幫朋友都很厭惡。

  有一回,劉邦又帶朋友回來吃飯,大嫂正在用飯,一看到他們,就故意用杓子將鍋邊刮得戛戛響,意思是告訴大家鍋裡已沒有飯菜羹湯了。

  劉邦的朋友見狀都隻好走了。

  劉邦等朋友走後,親自到鍋內一看,卻發現鍋裡還有羹,原來大嫂是假裝的。

  劉邦覺得大嫂不給自己面子,便心生芥蒂。

  此後劉邦統一全國稱帝後,大封皇族子弟為王。

  當時受封為王的有劉邦的二哥劉仲、四弟劉交和堂兄劉賈以及全部皇子,但劉邦隻追封已故的大哥劉伯為武哀侯,而劉伯的兒子劉信則是皇族中唯獨一個沒有受封任何爵位。

  太上皇劉煓責怪劉邦念兄弟之情,劉邦解釋說:“我並不是忘記封大哥的兒子了,實在是因為當年大嫂的為人太差。“

  但迫於父親劉煓的壓力,劉邦才不情不願的封了一個羹頡侯。

  “羹頡”二字並非地名,而是當年劉信母親敲打羹鍋而名,意思就是“用杓子刮鍋底”。

  羹頡侯大概相當於‘用杓子刮鍋底侯’。

  這個爵位一出,毫無疑問,直接成了勳貴圈子裡的笑話。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到……

  老劉為人雖然豪邁,但他的心眼真不算大。

  大概比針尖稍微大那麽一點?
  如果按照模擬的進程,老劉的孩童時期的學業進展,還真說不準。

  思索片刻之後。

  蘇澈最終決定選擇第四個——

  親自干涉!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