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皇長孫!》第750章 已經開始的蒸汽火車
  鋼材,是現在大明最為需要的時候。

  不管是打造蒸汽鐵甲船,還是製作蒸汽火車,鐵軌,這些都需要極其大量的鋼材。

  因此朱英下了一道令旨,責令各地府城,準備煉鋼事宜。

  有了後世的前車之鑒,朱英非常的清楚,煉鋼這個東西不能胡亂搞,真要是搞砸了,那對於整個大明的經濟來說,將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質量,首先是第一位。

  技術,也是最主要的方面。

  天工開物這本書,目前還沒有寫出來。

  永樂大典也沒有。

  但這並不妨礙煉鋼技術。

  因為不管是天工開物,還是永樂大典上面記載的煉鋼法,都已經是現有的,成熟的。

  兩者只是將其記載於上。

  工部這邊的鋼鐵冶煉流程,已經到了規模化、量產化、生熟鐵連續生產的地步。

  並且因為這數年以來,朱英對於工部地位的提升,工匠技術的大力扶持,目前工部麾下的製作部門,已經是越發成熟。

  把煉鐵爐與炒鐵爐串聯在一起,讓由煉鐵爐煉出的生鐵液流入炒鐵爐,用柳木棍攪拌,使生鐵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鐵。

  這種連續生產的工藝,就是根據朱英的組合化,模塊化生產而改造而成,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減少了能耗。

  實際上大明達到這樣的程度時,已然是大明末期了。

  相當於這煉鋼的技術提前了兩百多年。

  聽上去有些誇張,細想則很正常。

  不管是在哪個朝代,匠人的地位都很低下,皇權很少有創新之類的想法。

  各朝代除了開國皇帝外,其他繼任的皇帝一上位,就面臨恪守祖訓的警戒。

  一成不變,對於皇權來說那叫穩定。

  改革什麽的,那是只有在遇到問題,國家陷入動蕩,皇權才會去考慮的事情。

  因此大明的煉鋼法迅速拔升,也就不以為然了。

  簡單來說,常規的煉鐵法,只能煉出生鐵。

  然後再將生鐵鍛打脫碳,又或者用熟鐵入爐加溫滲碳煉成鋼,即灌鋼法,這就需要兩次加熱。

  而如今的大明,已經發明出了炒鋼法,不需要冷卻再次加熱即可生產出鋼材來,降低了燃料消耗量並大幅增加了產量。

  這裡頭還涉及到了一個鋼材質量的問題。

  煤炭鍛造,雖然在產量上是增加了,但是在鋼材的質量上,卻是降低了。

  不過沒關系。

  朱英這裡已經成功的發明了蒸汽機。

  完全可以製作蒸汽鐵錘來對鋼材進行鍛造。

  蒸汽鐵錘的威力,可要比之人力更加的強大,最主要的是不需要休息,可以不間斷的連續捶打,將生鐵中的雜質盡皆錘煉乾淨,批量製造出真正意義上的千鍛之鋼。

  為什麽說蒸汽機的發明,可以改變一個時代。

  其中對人力的轉換,就是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

  這日。

  朱元璋隨著大孫一起來到科研司。

  今日的蒸汽鐵錘,已經是製作完畢。

  名字上叫做鐵錘,實際上就是一塊長方形的高質量鋼鐵。

  下邊並非是錘子形狀,而是平面的。

  這樣可以更加容易的將生鐵中的雜質錘煉乾淨。

  “這玩意,果真是能夠造出千鍛之鋼來?”

  朱元璋有些好奇的對旁邊大孫問道。

  因為對於這鍛造錘的主要設計理念,是來源於朱英。

  黃觀現在就是朱英的智囊。

  朱英只需要講述出一個大概的方向,黃觀就會去完成具體的設計。

  真就是輕松無比。

  為此黃觀學習了大量的工匠典籍,或者請教老師傅們。

  匠人的地位再高,那也不是能夠跟黃觀這個正三品的重臣能夠比擬。

  所謂技術的敝帚自珍,教徒弟留一手,那是擔心自己的飯碗被搶了。

  但是在黃觀面前,就不需要有這個顧忌。

  正三品的重臣跟你一匠人搶飯碗,怕不是癡人說夢。

  因此這些老師傅們在面對黃觀的時候,那是盡可能把知曉的知識全部說出來,還生怕黃觀聽不懂。

  只要能夠得到黃觀這重臣的青睞,那豈不是要一步飛天。

  黃觀的內卷,讓工部的官員也開始效仿起來。

  在先前,工部的官員實則並不怎麽懂得技術。

  官員去學技術,豈不是本末倒置了。

  外行指導內行這樣的笑話,在工部完全是屬於司空見慣的行徑。

  可現在不能摸魚了。

  別看黃詹士是正三品,戶部尚書是正二品。

  可官大一級壓死人在黃觀這裡可不好使。

  即便是工部尚書沈溍,見了黃觀也得是要給三分顏面,完全不可能抖上官的威風。

  如此倒是讓整個工部的風氣良好了許多。

  能夠當官的,至少都是讀書過的。

  學習東西來,比之只知道傳承手藝的匠人當然是快很多。

  而朱英就頒布過一道令旨。

  無論是誰,無論是何等身份,只要能夠做出對現有各類技術改革的,都能夠獲得賞賜,封賞。

  比如發明了炒鋼法的那位吏員,現在都已經是工部主事了。

  從一個吏員榮升為正六品的主事,真可謂是一步登天。

  這有別於現在的官員升遷規矩,但他的升職,是皇權特許,太孫親自敕封。

  所有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在這年頭,想要一步登天,那就是搞技術創新,改革。

  得到太孫的青睞,那麽榮華富貴還會遠嗎。

  如此氛圍下,工部不管是匠人還是官員的乾勁,就無須多言了。

  “爺爺看著吧,待會就知道我這蒸汽大錘,到底是有多麽好的效果了。”

  隨著朱英話音落下,那邊已經準備好了一大塊剛製作好的生鐵。

  現在的程序就是要進行鍛造,錘煉雜質。

  “生火,開爐!”

  有匠人大喝。

  旁邊的蒸汽機隨著溫度的提升,逐漸開始運行起來。

  大量的煤炭被添加進去,齒輪帶著的方形大錘開始動了起來。
    轟隆,轟隆。

  隨著蒸汽機給力提高,數個齒輪開始咬合,方形大錘開始上下捶打起來。

  匠人用火鉗夾著,將過冷水後的生鐵放置在方形鐵錘之下。

  巨大的力道瞬間砸落,開出一道火樹銀花。

  砰,砰,砰.
  方形鐵錘不知疲憊,有節奏的一錘一錘不斷的敲打在生鐵之上。

  這樣的力道,是人力所不能及,每每一錘都愈千斤之力。

  “好錘,好錘,如此重錘,豈非人力可及,千鍛之鋼,如同探囊取物,輕松至極。”

  “有這等大錘,咱可以為將士打造出最為堅固的盔甲,最為鋒利的兵刃。”

  “火銃,大炮,用如此之鋼製作,連發數十而不用擔心炸膛之危。”

  “此乃軍中重器。”

  朱元璋只是看了一段,隨即哈哈大笑說道。

  他一下子就想到了這鐵錘的用法。

  而那些匠人們,在使用這鐵錘之際輕松便捷,完全耗費不了多大的力氣。

  等於說千鍛之鋼,大明可批量製造。

  “這等利器,不可被人偷學了去,以後各地製造司,但凡有使用這等鐵錘者,必須要重兵把守才行。”

  朱元璋補充說道。

  這完全能給現在所有的將士裝備,上演一個大升級。

  朱英笑道;“爺爺不用擔心,這方形鐵錘,可不是誰都能用的,其中的關鍵就是在於蒸汽機上。”

  “沒有蒸汽機,這方形鐵錘就是個擺設,毫無作用可言。”

  “如今能夠製造蒸汽機的所有人員,都已經被集中在科研司,科研司於京師腳下,三衛重重把守,無人可入。”

  “且蒸汽機的製造,唯有寥寥數人懂得核心技術,其余多數人員,不過是知曉一些皮毛罷了。”

  “各地府城製造煉鋼大錘所需的蒸汽機,只會是從京師運送過去,而非是人員過去製作。”

  朱英的話,讓朱元璋心中輕松不少。

  隨問道:“若是有人將其拆解開來,是否能夠進行仿製。”

  朱英搖搖頭:“仿製不了,蒸汽機在科研司的生產後,特意將其中的一些關鍵地方焊死,強行拆卸只能破壞個中結構,不懂得之人,不可能做到無損拆卸。”

  “蒸汽機這東西,一旦損壞,外行無法進行修補,只有拿回科研司重新製作其中部件,才能再次運行。”

  蒸汽機的原理,或許在後世之人看起來不算很複雜。

  可那都是因為有著知識教育的理論基礎。

  對於如今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完全就是一抹黑。

  即便是打造出蒸汽機的這些人,大部分也不知其原理。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既如此,咱就放心了,吩咐科研司盡快生產蒸汽機,還有各地府城立即做好準備,給咱多造一些這千鍛之鋼來。”

  朱元璋摸了摸胡須吩咐道。

  周邊官員拱手作揖:“遵旨。”

  鋼材這等東西,不是短時間能夠出來的。

  如同是蒸汽鐵甲船,現在都是在打造之中。

  單單煉鋼的工坊全部建立完成,也至少需要大半年的時間,逐步完成都到年底去了。

  按照朱英的推算,製作出足夠的鋼材用於鐵軌,蒸汽火車,至少在完成大量的煉鋼工坊後,一年的產量才行。

  不過現在已經可以開始規劃道路了。

  不需要等到鋼材出來再做。

  “大孫,你曾經跟咱說過的馬拉火車,是不是現在就可以做出來了?”

  朱元璋的腦海中,突然想起了一個事情。

  那就是在大孫還未有冊封太孫,正式入宮前,曾經提出過製作鐵軌的主意。

  在那個時候,朱元璋直接否決了,並且覺得這樣的舉動太過於勞民傷財。

  畢竟那個時候的大明,可沒有現在的富裕,國庫告急都成了日常事件。

  為此去打造一條軌道,耗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豈非是荒唐之舉。

  哪怕是大孫提出要先行勘探道路的主意,也被朱元璋直接否定了。

  七年光陰悠然而過。

  大明的變化天翻地覆。

  而這軌道,顯然是有了真正可以實行的可能。

  “沒錯。”朱英點頭應道。

  朱元璋拍了拍大孫的肩膀:“咱當年確實是誤會了你,在眼光上,咱沒有你看得這般長遠。”

  “雖說耽誤了數年時間,不過這對於大明來說也算不得什麽大事,勘探之事,就現在開始做吧。”

  朱英狡黠一笑:“爺爺,這關於軌道勘探的事情,孫兒在幾年前,就已經完成了。”

  “並且那條用來製作於鐵軌的碎石官道,都已經修好兩年了。”

  朱元璋一愣,隨即哈哈大笑:“咱就知道,咱就知道,你這娃兒跟咱一般模樣,就是強。”

  鐵鉉。

  就是那位家在南陽,發現了先秦軌道遺跡的大臣。

  他在看到先秦留下的軌道後,就一直覺得軌道可以製作出來,對於朱英的想法極其讚同。

  在朱英正式冊封太孫後,他也就接到了朱英一項暗中交代的任務。

  那就是勘探鐵道。

  為此朱英特意給了他一個巡查禦史的身份作為掩護。

  就這樣,勘探鐵道的修建,鐵鉉一直不斷的奔波在路上。

  帶領了一幫子人,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才勘探完成。

  水泥製作出後,朱英繼續讓鐵鉉先行打造關於鐵道的官道。

  鐵軌和普通的道路不同。

  不能用水泥去製作,而是在夯實後鋪上碎石子。

  碎石子的作用是支撐軌道的框架,火車在行駛的過程中,會產生劇烈的震動,這些碎石就是為了平衡減緩火車帶來的震動之力。

  要是用水泥的話,怕是走個一兩次就會盡皆開裂。

  而這條作用於鐵軌的官道,朱英已經在暗中完成,朱元璋並不知曉。

  “也就是說,大孫說的那蒸汽火車,於後年就能開始製作了。”朱元璋問道。

  朱英回道:“不,明年就可以了。”

  “鐵軌的製作是模塊化的,然後一截一截的進行拚裝,咱們現在的鋼材產量雖然不夠多,但也可以一條條道慢慢來。”

  “等鐵軌差不多的時候,應當蒸汽火車也研究出來了,這跟蒸汽鐵甲船差好多的原理,科研司做出來並不算複雜。”

  “或許明年年關之際,孫兒就可以和爺爺一起乘坐這蒸汽火車了。”

  “屆時,孫兒要這中原大地上,各處都鋪設好蒸汽火車,真要到那時候,咱們從京師出發去到邊關,也就僅僅兩三日的功夫。”

  朱元璋聞言,眼睛頓時亮了起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