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皇長孫!》第778章 諸王回京(中秋快樂)
  第778章 諸王回京(中秋快樂)
  倭國這邊的事情,朱英其實也能猜到一些。

  四大藩王在倭國賺取了太多的錢財,也因此豢養了大量的私兵,朱英自然不擔心自己鎮不住。

  哪怕老爺子走了,他也能輕易鎮壓倭國四藩王。

  畢竟,他們的那些親衛中,可是有不少人都是出自京師呀。

  這一手也是順帶敲打一番,如果真違抗令旨當然有老爺子去收拾他們。

  朱英也知道,不管燕王等人再怎麽擔憂害怕,但最後的結果還是會來到京師聽從調遣,因為他們賭不起。

  歷史上,朱棣沒靖難前,也只能是靠裝瘋賣傻去騙朱允炆。

  現在的大明也不是朱棣可以撼動的,沒有藍玉案,老將老兵都在,朱英各地搞的軍事學堂,更是培養了大量優秀中層軍官,且逐漸的替換先前的文盲軍,加強了朱英對兵權的把控。

  最主要的是,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可不會順著朱棣一起,看似是四大藩王,實則朱樉跟朱棡與朱英的關系很不錯。

  朱樉能夠去到倭國,很大程度上還是承情朱英。

  包括曾經被幽禁,去西南剿滅土番,也是朱英幫著在老爺子面前說話。

  朱棡就更不用說了,他跟朱棣的敵對,一直是朱英在幫忙。

  現在雖因為利益的關系,明面上倭國四藩王要聯合。

  一來是一起私吞礦藏,二來是對抗倭國。

  但說反,自是不會。

  那邊朱棣還想找朱樉,朱棡商量一下。

  結果兩人聽到父皇病危的消息,根本沒有去想太孫的事情,立即就準備出發前往京師。

  齊王反正是聽哥哥們的。

  朱樉跟朱棡是殘暴了一些,但對父皇也是真愛。

  對於太孫,兩人沒有朱棣的那般忌憚,畢竟朱英從未對他們出手過,反而是各種幫忙。

  況且令旨上也說了,是要北伐草原,才把他們調遣回去。

  朱棣也沒有辦法,四王不聯合,就沒有意義。

  他也想通了,不管是什麽結果,現在都不是抗旨不遵的時候。
——
  最先抵達京師的不是四王,也不是朱允炆,反而是寧王朱權。

  寧王朱權在朱英的安排下去了高麗,接受關於姚廣孝的一切。

  作為皇子的身份,朱權顯然要比姚廣孝更加的強勢,這個時期的高麗,對於大明是臣服的,尤其是在討伐倭國之後,姚廣孝挾勝而歸,在高麗發展了偌大勢力。

  李成桂當王的想法,就一直被擱置了,高麗王室也好生生的存在著。

  作為三方之中最弱的一方,高麗王室只能選擇緊緊抱住大明的大腿。

  畢竟就算整個高麗都歸於大明了,他們王室的稱號也不會廢除,而李成桂,那是要奪取他們王室之人,這概念完全不同。

  原先就跟個傀儡一樣,沒有什麽權力可言,一旦被李成桂篡位,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選擇就變得簡單許多了。

  李成桂在面對姚廣孝的時候,還能有幾分還手的力氣,但是面對寧王朱權,可就真的束手無策了。

  並非是說朱權要比姚廣孝更加聰明,政治手段更加強硬。

  是他作為大明皇子,這地位身份給李成桂的壓迫感。

  且說現在的李成桂只是權臣,還沒有奪得王位,哪怕是真已經奪取了王位,面對朱權也要弱上三分。

  藩王跟藩屬國之間,很多程度上取決於宗主國的強弱。

  宗主國強,則藩王強,藩屬國弱。

  宗主國弱,則藩王弱,藩屬國強。

  現在大明統禦四海,威懾天下,擁兵兩百余萬,這等強悍程度在整個中原王朝的歷史中,都是非常罕見的。

  是以周邊小國對於天朝上國,那當然是小心翼翼,服服帖帖,不敢有任何冒犯的舉動。

  名義上,藩屬國為宗主國之臣子。

  在這種情況下,寧王朱權在高麗的日子就非常好過了。

  不過他也是帶著太孫的要求來的。

  朱英沒有想著一次性就把高麗完全收歸入大明疆域,而是先讓朱權多多在高麗開設漢學堂,傳播漢語漢字。

  這個時期的高麗,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全都是說漢話,寫漢字。

  之所以開設學堂,也是為了打破高麗貴族對知識的封鎖,讓普通人也能有接觸知識的機會。

  高麗世家的情況,可比大明要更加嚴重,他們的等級制度更加的森嚴,上位者對下層的剝削強度很大。

  這種情況,哪怕是延續到後世,高麗都一分為二了,也沒有出現變化。

  朱英很清楚,如果從世家的角度去入手高麗,那麽只能短暫的得到高麗,這些世家最是喜歡叛亂無常。

  奪一地易,奪民心難。

  因此他只能暗中推動對高麗社會結構的衝擊,使其發生巨大的變化,而後引導融入到大明中來。

  這樣的高麗,才會真正的成為大明一份子。

  作為寧王,他在高麗各地去開設漢學堂,那些世家之人也只能是乾瞪眼,沒有任何辦法。

  即便因此很多世家倒向了李成桂,朱權也不在乎。

  畢竟,高麗太小了。

  大明隨便出動幾萬軍隊,帶上足夠的火器,就能直接奪取高麗。

  這彈丸之地跟大明對比,完全不在同一個檔次。

  朱英當初放棄高麗,而選擇要去安南發展,也是因為高麗的局限性太大,不管怎麽去發展,也只能是這個樣子。

  年底。

  從九邊到京師的火車,基本上已經是開通了。

  朱權之所以能夠最快抵達京師,也是因為火車的關系。

  坐在火車上,感受著這無與倫比的速度,朱權整個人都一直處於震撼興奮之中。

  ‘難怪太孫敢於北伐,有這等社稷神器,完全解決了兵力跟後勤的問題,草原拿什麽來抵擋。’

  ‘明年北伐,必然是我大明大勝。’

  說是三五日的功夫,實際上從朱權搭上火車到抵達京師,還是用去了將近七天的時間。

  火車並非是直達京師的。

  就現在的工程技術,還無法鑿山開橋。

  因此鐵路的路線,只能是以平原為主,遇上大河就下車乘船,然後再從河對面重新上火車。

  不過即便如此,對於整個大明來說,也是絕對不可思議之事。

  朱權抵達京師的第三天。

  朱高熾跟朱允炆也到了。

  他們乘坐的並非是常規船艦,而是大明的蒸汽鐵甲船。
    在大力發展鐵路的同時,蒸汽鐵甲船的發展也沒有停下,受限於石炭的問題,因此蒸汽鐵甲船是以站點的方式進行移動。

  在佔城以北接近安南的新港口,就是蒸汽鐵甲船的補給站點。

  這裡每日都會運送大量的石炭過來囤積補給。

  為了節約石炭,正常情況下蒸汽鐵甲船是不會經常往來安南佔城於大明的。

  朱高熾和朱允炆作為皇孫,當然是有資格乘坐。

  坐上蒸汽鐵甲船的朱高熾跟朱允炆,感歎震撼之際,同時對太孫的敬畏更甚了。

  朱高熾還好,他雖為燕王世子,但實際上沒多大野心,性子純良仁厚。

  朱允炆心裡的小火苗,還沒開始燃燒,就被掐下去了。

  因為長期生活在佔城,即便冬季也是炎熱,因此剛到京師的朱允炆沒適應寒冷,一不小心就感冒了。

  期間朱元璋還專門過去了探望過。

  不管怎麽說,這都是自己的親孫子,也是老大的種。

  四大藩王抵達京師的時候,已經是正月底了。

  令旨雖然是年前傳過去的,但從倭國抵達大明,沒有火車也沒有蒸汽鐵甲船,也就只能是以目前馬車速度趕路,將近一月已經是很快了。

  今年,已經是洪武三十三年。

  有道是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

  在三月三黃帝誕辰的這一天,將舉行大朝會,也是為了宣布北伐相關事宜,且正式啟動北伐。

  距離三月三還有數日,最熱鬧的並非各藩王府邸,反而是淮西各武將勳貴的門庭。

  其中尤其是藍玉這裡。

  “涼國公,咱們大明要北伐,太孫又下令旨讓所有藩王都返回京師,這是想讓各藩王來爭奪功勞啊。”

  “也不知涼國公可是聽到了些許風聲,太孫那邊對於咱們這些老人們,是如何打算安排的。”

  “總不能這般大的事情,就讓咱們在京師裡閑著吧。”

  前軍左都督楊春大著嗓門說道。

  他這些年一直都在京師裡待著,身份聽著是高貴,可是手裡的兵權可以說日益滑落,威風不再。

  即便是有所戰事,也跟他五軍都督府沒多大乾系,太孫跳過五軍都督府直接遣兵。

  這次北伐的事情剛剛冒出,楊春還想著再建功勳,可陛下那邊沒安排不說,等來的還是各藩王歸京的消息。

  這讓楊春的心裡很是埋怨。

  後軍都督府右都督祝哲,此時也附和道:“楊都督所言是及,我等閑置於京師多年,先前五軍都督府總覽練兵事宜,咱們經常在外練兵。”

  “現在太孫大搞軍事學堂,整什麽新練兵法,練兵跟咱們也沒了關系。”

  “朝廷若無戰事也罷,咱們也樂得清閑,可北伐這等大事,太孫卻將我們拋諸腦後,這有是何道理,難道是覺得咱們這些老臣子們年歲大了,提不動刀了?”

  “涼國公跟太孫關系莫逆,當初太孫入宮之際,咱們雖然沒有表態,可心裡面都是向著太孫的。這北伐事宜,好歹也讓我們這些老將,為大明出一份力吧。”

  前軍後軍都督都開了口,其他的也跟著說了起來。

  無非是想要撈一份功勳。

  其實說到底,還是權力的問題。

  朝廷放權於百官,主要是在於文官治理政務,而非是武官。

  朱英緊握兵權,從下至上,可謂是釜底抽薪。

  美其名不讓諸多功臣累了,輕而易舉的就奪取了練兵,屯田之權。

  任免、升調在於兵部,實則在於太孫。

  兵部本來在五軍都督府面前就沒什麽存在感,但是有著太孫令旨,武官這邊總不能抗旨不遵吧。

  當年,朱元璋為了防范統軍將領的專權,又規定五軍都督府對軍隊無調遣權,其調遣之權由皇帝直接掌管。

  唯一留給五軍都督府的,也就只剩下統兵權。

  所謂統兵權,便是每逢戰事,由皇帝臨時委派專人擔任總兵官,統率衛所部隊出征,戰事結束,總兵歸還將印,軍隊歸還衛所。

  然而這次朱英調藩王回京,這裡頭的意思,很大可能就是對五軍都督府的統兵權動手了。

  這下子,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就坐不住了。

  真要這樣下去,那麽五軍都督府豈不是成了擺設。

  蛇無頭不行,鳥無頭不飛,人無頭不動。

  五軍都督府可謂是淮西武將勳貴集團的自留地,而藍玉,則是這領頭羊。

  因此大家都來到了涼國公府,為的就是想讓涼國公帶頭,為自己爭取一份權力。

  誰不知道,涼國公藍玉乃是太孫舅姥爺。

  藍玉抬頭看了眼,堂中二三十人,盡皆為淮西人氏,也是整個淮西勳貴集團的核心成員。

  當然,也不是人人都在說。

  像是鶴慶侯張翼、景川侯曹震這些跟藍玉更為親近的,基本上都沒開口。

  他們有些不同,一來是年紀大了,難受征戰之苦。

  譬如傅友德統領大明精銳騎兵,打了一波北元騎兵後,也感覺吃不消,想要乞骸骨告老還鄉。

  且他們都已經是世襲侯爵,去奪這一份功勳沒了多大意義,照著太孫對兵權的重視,反而容易遭到猜忌。

  包括藍玉自己,雖不算老,但功勳也到頂了,都已經是國公,難道去討親王之銜?
  朱元璋雖然沒有說過什麽非朱姓不可封王的話,但就胡惟庸案開始,誰不知道陛下的脾性。

  說話的這些,大多數是跟藍玉差不多的年紀,或大一些,或小一些,處於能戰之年。

  他們有的想保住權力,有的想趁北伐再建功勳更進一步,都有著差不多的訴求。

  是以不甘心錯過此番大戰。

  藍玉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沒有其他辦法。

  只能是答應明日就進宮面見陛下,太孫,商討北伐之事。

  有了涼國公的承諾,眾人這才情緒稍減,一番吃喝後離去。

  事後,曹震有些擔憂道:“國公當真要為眾將請命,太孫沒有傳來詔令,這其中之意國公當清楚啊。”

  “且這些年來,太孫緊握兵權,整治衛所,操練新兵,退役老兵,對於太孫來說,我等已經成了阻礙。”

  “北伐之事,太孫明顯是想讓各藩王領頭,功勳歸於皇室,而非於都督府,若國公直言其上,怕不得太孫歡心。”

  藍玉歎了口氣,道:“我又何不知,可事態如此,總得是去一趟,才能有個交代。”

  “怕就怕太孫此次故意不提五軍都督府,就是想趁此機會,徹底整頓兵權,只希望太孫能夠看在五軍都督府為大明立下汗馬功勞的份上,能夠給一些後路吧。”

   祝大家中秋快樂,幸福安康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