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第一太子》第一百二十八 二十九章 遷民事宜 (免)
  第一百二十八 二十九章 遷民事宜 (免)

  朱標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氣之後,放下齊民要術,現在思考那麽多也沒用,畢竟大明連最起碼的人口以及基礎建設都還沒有恢復。

  科舉的事情不能急於一時,而且想來也不會有什麽問題,索性朱標就把心力先集中在遷民之事上,遷民也不可能是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遷移,否則那不還是拆了東牆補西牆麽。

  一個村子每一百戶抽走七十戶,優先那些窮困的,其實除了故土難離之外,那些在當地窮困的不行的百姓,遷民其實也不錯,朝廷的補助和政策也是很好的。

  朱標擺出了一副地圖,這次移民是要往安徽鳳陽,也就是朱元璋的老家遷移,大概預計要遷移二十多萬人,當然這只是第一批,往後預計要遷移數百萬人。

  自元末黃河泛濫,連續二十年不打口子,元廷內憂外患之下就沒有管,結果導致黃河中下遊大片土地淪為沼澤,最後人煙絕跡,村舍淪為廢墟。

  山西現在人口具徐達上報的大概能有兩千多萬的人口,而大明其他地方恐怕全加起來都沒有一千萬。

  所以打好這個第一次遷移百姓的事情至關重要,如此也能給後續的遷民工作打個樣子。

  往鳳陽遷移也是為了就近補充人口,畢竟鳳陽離南京很近,又是帝鄉,自然是要優先補充。

  朱標翻了翻前朝歷代遷移百姓的記載,可惜大多只是小規模的遷移,數千兵卒跟趕羊一樣把百姓們攆著走,落後的就上去給幾鞭子。

  但是鳳陽雖然說是南方,但是冬天依舊是很冷的,這時候的冬天要比後世冷的多。南方的冷雖然遠遠比不上北方,但是如果沒有足夠取暖的東西大晚上也是會凍死人的。

  如此再經過兩三年朝廷免稅政策,鳳陽的百姓們也就開始安心耕種生養了。

  而且不僅是朱標需要,朱元璋的親軍都尉府同樣需要,未來改編成錦衣衛的時候,還需要大量的人手,單從軍中抽調未免有些不妥,最起碼中層和高層是應當自己培養的。

  首先得告訴他們好處,誘之以利,那些逃難到山西的百姓大多過的也不好,山西也不是他們的老家,所以他們還算是比較容易遷移的。

  到了地方鼓勵生育,只要多生,無論男女,朝廷都有獎賞。

  按照現在預計,等百姓們遷移到了鳳陽,也就是秋天了,接下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冬天也就快到了,唯有渡過這第一個寒冬,遷移的百姓才算是真的安頓下來了,開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現在雖然棉花已經傳了進來,可是百姓們哪裡敢種棉花這種經濟作物,災荒戰亂連年,能多種一粒糧食都可能活命,誰會浪費土地去種棉花,飯都吃不上棉花又哪裡賣的出去呢。

  相比成年人,這些孤兒無疑更得朱標喜歡,他們只要給口飯,然後再好好培養無論用來做什麽都是好的。

  後面的老幼則是可以慢些,反正他們到了那裡的作用也不大,若是急行軍把趕到鳳陽,他們也就趴下了,還得安排人手照顧,得不償失。

  朱標還打算收攏孤兒,山西百姓雖然過的還不錯,但那也是跟久經戰亂的地方比,當地的孤兒也有好多,命硬點的吃百家飯活了下來。

  富戶也就是能蓋個什麽皮做成的褥子,比如狗皮什麽的,一般山中獵戶都是用的那些野生動物的皮毛,若是太平時節,百姓們可以拿糧食跟獵戶換皮毛。

  告訴一路之上他們所有人的口糧都是朝廷供給,到了地方一個男丁分十畝田地,若願意開荒者開辟十畝準其自留八畝。

  剩下的大多都是天災了,就算是沒有朝廷組織,百姓們也只能被迫遷移,就像中原各地的百姓因為災荒戰亂主動跑到山西一樣。

  這點朱標就要誇誇自己老爹了,兩年前朱元璋就下令南京城附近的耕地,必須種一些棉花,可能老朱也吃過冬天的苦,現在戶部已經安排人手開始製作棉被了,到時候直接運到鳳陽。

  百姓們幾個人擠一擠就是一夜,條件好一點就可以用雞毛,鵝毛,鴨毛等一些動物毛做成被子,衣物來保暖,這些東西可是扎人的很,而且還有味道,睡覺時並不舒服,但是也沒有辦法。

  到時候朱標收攏之後統一培養,按照天賦來分配,相比於特務的擴充,朱標現在更希望能培養出一批對理工科有天賦的人才和建造船隻的人才。

  當然,其實最後還是免不了強行遷移,但是不能像趕羊一般,現在的年頭兒,每個人就都是極為寶貴的,朱標打算先遷移青壯,讓他們吃飽後走快點,到了地方跟著軍隊統一修築房屋,屯田燒碳,做好基礎建設。

  後世無論在哪裡哪怕家中窮困些,最起碼的棉服外套厚被子都是有的。可現在卻很難弄到這些,就比如棉花,要知道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

  朱標還記得自己當年去鳳陽祭祖的時候見過他們的被子,大多是填充的柳絮木棉等材料,這個保暖效果可想而知,但是沒有辦法,只能多蓋幾層,當然買不起那麽多布料,只能蓋麻布。

  朱標從草原帶來的牛羊,已經有五萬頭放在了鳳陽,而且朝廷也在用茶鹽與蒙古諸部貿易,牛羊馬匹這些牲畜都是好東西。

  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

  有了房子衣被,就只差供暖的設施了,火炕其實早就在北方出現了,只不過南方一般還用不到這個,主要也是缺乏燃料,木頭是不禁燒的,所以必須用碳。

  煤炭現在其實就有了,而且就在山西,朱標讀過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上面就記載著山西大同地區煤層的自燃和煤炭的開發利用。

  宋代大同地區煤炭已被廣泛燒用。遼、金、元時,大同地區的采煤業已很發達,冶鐵業亦歷久不衰。

  ……………………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