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第一太子》第128章 實事求是
  第128章 實事求是
  朱標在屋裡坐了一會就去文華殿看書去了,還是要讀讀《齊民要術》,他馬上就要安排移民了,這本書是一部綜合性的農書,收錄1500年前中國農藝、園藝、造林、蠶桑、畜牧、獸醫、配種、釀造、烹飪、儲備等等…

  這些事情雖然有專業的人負責,但是朱標覺得自己也不能一竅不通就上去指揮,總得有個基礎的了解,如此配合他在後世的一些見解說不定能幫到那些百姓。

  朱標想道這裡就有些牙疼,可惜《天工開物》是明朝末年才出現的,那本書他是有的,但是買回家後就忘了看了。

  如果他看了還能記住一些,那把大明向前推一百年都是小意思,但是在後悔也是無用,若是世上真有早知道,那不就亂套了。

  朱標沉下心讀著農書,好在大明現如今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依然是領先於全世界的,保持著科技軍事各方面的碾壓性的優勢。

  日本現在是處於室町幕府,進入了南北朝分裂時期,日本本土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內亂不休,民生艱難。

  在戰爭中失敗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大明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活動,也就是倭寇了,他們如此情況何以發展?

  高麗那邊雖然沒有分裂,但情況也好不了多少,固有的社會秩序經過武臣政權和高麗蒙古戰爭已被摧毀殆盡,世家大族倚仗元朝,進行著瘋狂的兼並和掠奪,私有農莊遍布高麗全境。

  最高統治集團內部也爭權奪利,王位更迭頻繁,以致出現了忠烈王與忠宣王父子、忠肅王與忠惠王父子之間的重祚風波。

  但凡有些眼力的人都能看出來,高麗已經是重症難反之局面,社會矛盾如此尖銳幾乎不可調和,王朝更替近在眼前了。

  致於中亞西亞各國,同樣是處於動蕩之中,蒙古人的統治盡皆開始出現問題,但歐洲已經要從黑死病以及黑暗的中世紀走出來了。

  算算時間西方文藝複興也要開始了,其實朱標也有危機感,也不是沒想過開啟工業化,只是工業化需要機器生產、知識儲備、技術進步、資金積累、勞動力解放等種種前提。

  西方開啟工業化的背景是資產階級統治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積累了豐富的資本,擴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最廉價的原料產地。

  另一方面,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

  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市場需要,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出現了,而現在的大明具備這些前提嗎?
  不具備的,大明現在百姓稀少,田野荒蕪。由兵興以來,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歸鄉裡,骨肉離散,生業蕩盡,許多鄉村白骨蔽地,草莽彌望。

  各地漕運堵塞水流不通,官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湖廣洞庭湖流域本是富庶膏腴之地,而今土曠人稀,耕種者少,荒蕪者多。

  揚州等原本聞名天下的城市現在是什麽樣子,朱標也不是沒親眼見過,哪裡還有市場可言?縱然不顧這些前提,想要強行發展工業化。

  那機器是怎麽回事?運轉原理是什麽?怎樣組裝並運行?製造需要哪些材料?原材料的開采以及提煉如何完成?
  這些別說古人了,就是現代人只要不是跟工業掛鉤的職業也不會懂,大多數人只是單純的享受工業化社會的福利,極少有人會去追根刨底。

  工業化絕不僅僅是一個蒸汽原理能推進出來的,不可能朱標找到工部的人讓他們看看蒸汽將鍋蓋掀開,然後隨便下個令,我們要工業化,機器就憑白變現出來了。

  他們只會面面相覷,然後看著朱標懷疑太子殿下是不是魔怔了,小心翼翼的表達自己不懂之後還得請朱標解釋,別說朱標自己不懂之後的原理,就是懂,一台機器的原材料、加工,都沒有流水線。

  既然如此那就還需要專門找人培訓,先傳授知識,讓大家至少先有概念,這樣就回到了無解的難題當中,得先搞教育,朝廷官員都快餓死了,各地賦稅都收不上來,怎麽搞教育?
  朱標現在的局面可以肯定的說世界范圍內,沒有任何技術可以借鑒,只能自己關門造車,在整個社會生產力技術尚且達不到的情況下要,起步就需要幾代人。

  這是社會科技發展的現實規律,先傳授知識,更新理念,知識人才培養,至少也需要兩三代人,畢竟是空白平地起步,老一輩人的思維僵化不可能不考慮到,而且還無任何現實依據可以借鑒。

  再然後技術手段同樣發展上來了,可以給知識提供現實依據,然後才能慢慢在小范圍產生一些簡陋的儀器、機器,從機器到工業化生產,這又是一條漫長的路。

  要知道後世我國的飛速崛起,那是因為許多先進的理論被發現被證實被公布的前提下,而且我們的科技打底還是由紅毛熊幫助完成的。

  156個項目,總數金額達百億的援助,數萬名技術成熟的科技人員援助指導並教學,無數重要的技術圖紙和實施方案公布……

  工業化絕不是簡簡單單的事情,而且大明現在的底子,維持國政運轉就不錯了,哪裡有錢財投資到無底洞當中,何況現如今當家作主的還不是朱標,老朱可是個極為傳統的人。

  而且朝堂的阻力更不會小,一些自詡忠貞為國的大臣,不斷進言,勸說他不要好高騖遠,多關心關心農桑、賦稅,以及北方蒙古。

  天命不足信,聖人不法古,要做就做開創新世紀之君,這等美好願景朱標年幼的時候不是沒有考慮過,畢竟他有沒有奪嫡的壓力,不往高了想實在沒有什麽動力。

  只是隨著長大,看著元朝留下的破碎山河社稷,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州府,朱標的想法不再好高騖遠,而是專注的低下了頭面對千瘡百孔的洪武年。

  何況現在的大明是到了王朝末年不得不變革的時候了嗎?是土地兼並嚴重,社會階級矛盾無法調和的時候了嗎?是外強入侵國門大開的時候嗎?

  都不是的,領先時代半步是先驅,領先時代一步是偉人,領先時代兩步則是瘋子,不被送上刑架就算是命硬了。

  當然不是不做了,而是要等待,他注定不會是享受工業化紅利的那個君主,但他會是那個奠基人,教育思想的開創者,一個埋頭耕耘的青牛,華夏未來的子孫都將享受他的福祉。

  ………………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