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家父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漢》第231章 孫權飄了欲稱帝,劉禪長安見劉備(
  諸葛恪不在乎曹丕是否有詭計。

  諸葛恪只在乎拿下合肥,然後向北進兵,用軍功跟諸葛喬爭個高低。

  同為諸葛氏的天才。

  諸葛瑾這個當兄長的不如諸葛亮,諸葛恪這個當兄長的同樣不如諸葛喬。

  這讓諸葛恪心中是很不服氣的。

  想證明不比諸葛喬弱,口頭上的爭辯是無意義的,得用開疆拓土的軍功來證明。

  若擔心是曹丕的詭計就不敢取合肥,那還不如在江東養老,省得遭人笑話。

  比起陸遜,諸葛恪的攻擊型更強,矛頭也更鋒利。

  陸遜是江東世家出身,選擇效忠孫權更側重於保江東陸氏的基業,而非替孫權爭奪天下。

  諸葛恪不同。

  琅琊諸葛氏對江東而言本就屬於外來寒門。

  不論是追求個人軍功威望還是追求家族崛起,諸葛恪都不會呆在江東。

  拿下合肥,就有了入淮南的跳板。

  屆時不論是取壽春還是取下邳,都有了更多的選擇。

  現在的諸葛恪,就如同一柄未裝劍鞘的鋒刃,隻想向前突刺。

  只是。

  不論是陸遜還是諸葛恪,雖然都看明白了曹丕是故意放棄的合肥城和上昶城、也猜到曹丕有詭計,但兩人都未看到賈詡更深層次的算計。

  這世間行計大抵有跡可循,能開創前人未有詭計的,都是當世頂尖的智者。

  譬如推恩令,陽謀一計削群藩,讓漢室宗親變成漢室後裔。

  譬如韓信暗度陳倉,直接讓後世將陳倉道視為了重點防線。

  陸遜和諸葛恪雖然聰慧,但想猜到賈詡的毒計卻也是差了幾分火候。

  讓出合肥城和上昶城只是賈詡行計第一步,最重要的第二步才是真正的絕殺。

  然而。

  此刻的江東君臣,不論是自以為能“坐斷東南”的孫權,還是謀略不凡的陸遜諸葛恪,都未覺察到這層算計。

  相反。

  孫權的心中已經開始做皇帝夢了!

  從一開始的讓江東眾人稱呼“至尊”,到奪荊失敗後讓江東眾人稱呼“吳侯”,劉備稱帝後,又忍辱負重的去當“大漢吳王”。

  若孫權能繼續效仿勾踐臥薪嘗膽、靜待天下之變,未來或未可知。

  只是如今,當賈詡拋出合肥城和上昶城後,孫權覺得隱忍的時間已經足夠了!
  勾踐臥薪嘗膽吞了夫差,完成橫跨的吳越霸業,如今也該輪到孫權了。

  “元遜。”

  “遣人將戰報送給劉備。”

  “我擊敗了曹仁文聘,射殺了張遼,拿下了合肥城和上昶城。”

  “論此次伐魏的功績,我應當列為首功!”

  孫權吩咐諸葛恪。

  目前孫權的身份是大漢吳王,是協助劉備伐魏的,孫權的軍功是需要劉備論功行賞的。

  在吩咐諸葛恪的同時,孫權心中也在冷笑:劉備若不列我為首功,就是賞罰不明;劉備若是賞罰不明,那我今後有什麽非常舉動也就不能算是逾矩了。

  諸葛恪應命:“我這就派人將戰報送往長安。”

  如賈詡預料。

  孫權在得了合肥城和上昶城後,並未選擇繼續進兵;而是征募民夫修繕合肥城,選擇了見好就收。

  探得孫權的部署後,曹仁先引兵去了宛城。

  劉曄則是跟留在壽春主持軍政的滿寵商議,要派遣細作去江東製造祥瑞。

  滿寵思索道:“陛下效仿堯舜古法,由前朝漢帝劉協禪讓帝位,又有前朝漢臣聯名共舉,這才接受了皇帝的玉璽和綬帶,告知天地人神:漢朝皇帝將帝位禪讓給了大魏皇帝。”

  “得位最正!”

  “劉備是漢室宗親,其在詔書中宣告他為漢室血統,又提到了光武舊事,認為稱帝是為了守護祖宗基業,而非犯上作亂。”

  “即便如此,劉備稱帝也讓漢臣上表、又暗令儒士英才進獻《河圖》《洛書》的秘密以及孔子闡釋的圖讖真義、暗遣人獻玉璽,方才登台祭告天地人神,接受皇帝的玉璽和綬帶,假借天命稱帝。”

  “孫權既不能如陛下一般行堯舜之事,亦不似劉備可假托繼承漢統。”

  “若要讓孫權有理由稱帝,就只能著重在祥瑞上下功夫。”

  劉曄想起了昔日的好友魯肅,道:“昔日子敬在東城時,我曾去信勸子敬去巢湖投鄭寶。”

  “後來子敬在曲阿遇到周瑜,周瑜引用過去馬援答覆光武帝‘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又言‘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

  “周瑜更是直言‘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天符’,認為孫權就是承運代漢的天命之人。”

  “子敬亦曾以此話勸我,希望我能入江東,我認為周瑜言語太過,婉拒了子敬。”

  “我認為,可以此入手。”

  滿寵點頭:“既是周瑜舊日之話,那在江東散布‘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的讖言,定會引起孫權的關注。”

  “孫權是吳郡人,可再讓方士去吳郡,製造黃龍和鳳凰的祥瑞。”

  對普通百姓而言,看到黃龍鳳凰就認為是神跡,然而對滿寵這些智者而言,黃龍鳳凰不過是方士騙人的把戲罷了。

  這一套,早在先秦的時候就出現過了。

  不得不承認,龍鳳祥瑞很有迷惑性。

  就連秦始皇都被坑騙過,更別說普通的百姓了,秦始皇為此還坑殺了大量的方士。

  劉曄又補充道:“建業多日未下雨了,可再遣人入建業,若是運氣不錯,也能讓降雨變為祥瑞甘霖。”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將細節補充完善。

  在劉曄和滿寵的部署下,江東流言漸起。

  先有一瘋子出現在吳郡富春,在孫權的祖宅前大呼“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吏官不能禁。

  當夜,又有黃龍和鳳凰自孫權的祖宅上空縈繞,富春縣吏民盡皆惶恐。

  到了次日,那個瘋子竟然踏鶴而去。

  不幾日。

  建業出現一測雨算命的,自稱“孫權伐魏,青帝大喜”,將會有甘霖入建業,又給了眾吏民木丸,稱下雨後開啟。

  待得建業下雨,眾吏民開啟木丸,見木丸中的紙上有“今日下雨”字樣,盡皆稱奇。

  雖有聰慧者識破玄機,但卻被深信不疑的眾吏民視為褻瀆神跡,更有人將識破玄機的人下獄。

  隨著讖言和祥瑞在吳郡出現,以及識破玄機的人被下獄,江東的部分方士頓覺機會來了。

  都是行內人,誰不知道這個中玄機?
  若無孫權指使,怎會有讖言和祥瑞在吳郡出現?

  於是乎。

  鄱陽黃龍見、曲阿甘露降、皖口木連理、蒼梧鳳皇見、會稽嘉禾生、武昌麒麟見、更有神書現世。

  當孫權返回建業時,各地讖言、祥瑞紛至遝來,直接將孫權都給整懵了。

  孫權也不傻,連忙召問張昭、步谘等人詢問,是誰下達的命令。

  眾人同樣是懵的。

  孫權不開口,誰敢下達這樣的命令啊!

  張昭和步谘等人還懷疑是孫權自導自演,結果孫權自個兒也不知情?

  若孫權真的要自導自演,是不會刻意隱瞞張昭、步谘等親信的。

  “難道,我真的是天命之子?”

  得知這些讖言和祥瑞都跟張昭等人無關,孫權頓時激動了。

  返回建業的路上,孫權都還在想如何才能說服群臣士民擁立自己稱帝。

  結果這眾多讖言和祥瑞,直接將孫權的煩惱全都解決了!
  “吳王,此事蹊蹺,不可衝動啊!”

  張昭見孫權被讖言和祥瑞迷了眼,連忙勸諫。

  孫權卻是眯了眯眼:“老師前番勸我隱忍,是認為我的威望不足以讓江東士民擁立我稱帝。”

  “如今我親手射殺偽魏的前將軍張遼,又親征擊敗了偽魏的大將軍曹仁,攻佔了合肥城和上昶城。”

  “我有斬將、克敵、奪城的威望,如今各地又自發的出現讖言和祥瑞。”

  “以我我如今的威望,順應天命稱帝建國,想必已經是足夠了。”

  孫權在“親手射殺偽魏的前將軍張遼”“親征擊敗了偽魏的大將軍曹仁”“斬將、克敵、奪城”上加重了語氣。

  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

  而被張遼斬斷手指這事,孫權則是下達了禁口令。

  誰敢瞎傳,滅誰三族!
  張昭見孫權對稱帝的想法已經不加掩飾了,遂放棄了繼續勸說,問道:“吳王若要稱帝,可考慮過跟劉備和曹丕的邦交?”

  孫權在返回建業的路上就已經有考慮,不假思索地道:“如今我得了上昶城,文聘也撤回了豫州,很快就能盡得江夏全郡。”

  “劉備雖然毀了我的陸口,但我有夏口、樊口和上昶城、在,足以對荊州構成威脅。”

  “若劉備敢因為我稱帝而撕破盟約,我不介意再聯合曹丕同分荊州。”

  “屆時,我取南郡和荊南四郡,曹丕取襄樊,劉備就只能窩在益州和雍涼之地。”

  “我相信劉備不會有如此愚蠢的決定的!”

  孫權現在很飄。

  在孫權眼中:論人口和兵力,江東跟劉備其實是相差不多的;只不過劉備有漢室宗親的血統在,多了大義。

  真要打起來,孫權也是不會懼怕劉備的。

  偷荊州的時候是進攻方,進攻失敗很正常,曹操打濡須口都無功而返過。

  若只是守住江夏郡,孫權自詡是沒什麽難度的。

  張昭見孫權自信泰然,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何勸。

  步谘道:“吳王,我認為此事還得從長計議,不可莽撞。”

  “曹丕丟了合肥城和上昶城,又折損了張遼,豈會跟吳王聯手?”
    “倘若曹丕在江北坐山觀虎鬥,吳王又要在合肥防范曹丕的反撲,又要在江夏郡應對劉備的怒火。”

  “如此,豈不是成了以一敵二?”

  孫權不由蹙眉。

  步谘這話直接如一盆冷水澆灌在了孫權頭頂,讓孫權多了幾分清醒。

  打合肥是打痛快了,可曹丕為什麽要聯手呢?
  沉吟良久。

  孫權又否掉了這個擔憂:“曹丕連丟涼州和關中,在雍涼損兵折將,連長安都丟了。”

  “長安到洛陽,劉備的大軍十余日就能抵達,對曹丕而言,劉備的威脅更勝於我。”

  “我料曹丕也希望我能稱帝,來打壓劉備的銳氣。”

  “故而,我斷定曹丕一定會放棄合肥之仇,不會在這種關鍵的時刻反撲合肥。”

  “我不用在合肥駐扎大軍,只需全力防范劉備的大軍即可。”

  “只要我守住了江夏郡,劉備就算再不甘心,也奈何不得我。”

  “以劉備目前的人力、物力是不足以跟曹丕的八州抗衡的,他也需要江東的糧食來北伐曹魏。”

  “真到那時,不是我求著跟劉備結盟,而是劉備反過來要求著我結盟!”

  孫權一通分析,將步谘也駁斥得啞口無言。

  見張昭和步谘不再開口,孫權又道:“不用擔心,我還不會立即稱帝。”

  “我已經遣人給劉備送戰報索要首功的封賞,劉備若是給足了好處,我會繼續當這大漢吳王。”

  “若劉備賞罰不明,那就不能怪我翻臉無情了!”

  步谘問道:“吳王向劉備索要了什麽好處?”

  孫權面帶笑意:“我要的也不多,就要了長沙郡和桂陽郡!”

  “以我如今的軍功,劉備難道不應該將長沙將和桂陽郡封賞給我嗎?”

  “他要願意封賞,我再當幾年大漢吳王又如何?”

  “不僅如此,我還許諾了劉備:只要兩郡給了我,我明年去就去打壽春!”

  張昭和步谘皆是嚇了一跳。

  劉備怎麽可能將長沙郡和桂陽郡封賞給吳王?
  瘋了!

  吳王這是要瘋狂試探劉備的底線啊!
  不論是張昭還是步谘,臉上都寫滿了擔憂。

  只是如今的孫權,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誰都勸不了!
  賈詡這一計,太狠了!
  將孫權料算得死死的,直接當孫子般戲弄!

  長安。

  劉禪、劉封、諸葛亮、許靖、李嚴等一行人頂著寒風,在十一月抵達了長安城。

  劉備跟張飛、馬超、趙雲等文武在十裡外迎接眾人。

  劉禪見到劉備的天子大牙旗,一個漂亮的勒馬,秀了一陣馬術後,在劉備前方問禮:“孩兒劉禪,拜見父皇。”

  劉備見劉禪秀馬術,不由大笑,對左右的張飛、馬超、趙雲等將道:“阿鬥這小子,這才學了幾天的馬術,竟然在朕面前秀耍。”

  張飛卻是越看越喜歡:“阿鬥這馬術,頗有兄長的幾分風采。”

  馬超和趙雲亦是出言稱讚。

  劉禪的馬術在劉備、張飛、馬超、趙雲這些精擅騎術的戰將眼中,其實是不入流的。

  可策馬的是劉禪,那就不同了。

  對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太子也不能太苛刻了些。

  片刻後。

  劉封也上前問禮:“孩兒劉封,拜見父皇!”

  自襄樊一戰,劉封身中三箭且跟劉禪兄弟情深後,不僅僅是關羽對劉封的印象改觀,張飛對劉封也多了幾分好感。

  都說這人經歷生死後會有遠勝於常人的明悟,劉封同樣如此。

  劉封現在對自身的位置擺得很正。

  劉備亦是欣慰的看向劉封,問道:“公仲,阿鬥的騎術是你教的?”

  劉封點頭道:“孩兒的騎術是父皇教的,父皇不在,孩兒身為兄長,便替父親指點太子騎術。”

  張飛笑道:“怪不得俺看阿鬥這馬術,有兄長的風采。”

  “看著公仲跟阿鬥如此和睦,俺就羨慕得很,興國每次回家都會揍他弟弟。”

  “哎!”

  張飛很會說話。

  看似在提張苞揍張紹,實際上在誇劉封和劉禪現在兄弟情深,又不會讓氣氛顯得太嚴肅。

  劉封也聽出了張飛語氣的變化,恭敬的行禮道:“侄兒拜見三叔,久聞三叔最善騎術;若有機會,侄兒也想學習幾分。”

  張飛大笑:“過幾日俺要去安定郡剿匪,你便與俺同行。”

  待劉封劉禪敘舊後,諸葛亮等人也策馬湊近。

  與眾人敘禮後,劉備又看到諸葛亮身邊的黃月英,微微驚訝。

  劉禪湊近小聲道:“伯松兄長有機密信件,托叔母送給父皇。”

  伯松的機密信件?
  劉備眼神有些異樣。

  諸葛喬要送機密信件,還要瞞著諸葛亮?
  帶著疑惑,劉備向黃月英索來了諸葛喬的機密信件,攤開一觀。

  信的內容簡單明了,一件私事,一件公事。

  私事是希望劉備能給諸葛亮放放假,讓諸葛家再添個麟子。

  公事則是希望劉備能給劉禪在軍中歷練的機會。

  私事,劉備自然是應允。

  讓諸葛亮勞累到都沒時間多生幾個兒女,劉備心中也是很愧疚的。

  如今關中戰事結束,長安諸事也有法正、費詩、秦宓、郭攸之、楊儀等人負責,不需要諸葛亮再去分擔。

  正好可以讓諸葛亮在長安度個假,好好的休息幾天。

  至於公事,劉備就不能輕易的決定了。

  “陛下,伯松在信中可有說什麽?”諸葛亮詢問,生怕諸葛喬在信中又有什麽“父慈子孝”的言語。

  劉備將信合上,看向了劉禪:“伯松在心中說,希望阿鬥能在軍中歷練。”

  劉禪頓時愣住:這機密信件說的竟然是我?

  眾人亦是驚訝諸葛喬竟然會專程給劉備來信,讓劉禪去軍中歷練。

  許靖一聽,頓時急了:“陛下,不可啊!”

  “太子乃千金之軀,豈能輕易去軍中涉險?”

  “倘若有個閃失,大漢的基業也會毀於一旦啊。”

  如只是去軍中歷練,許靖其實是不會反對的,劉備麾下文武的子嗣很多都有去軍中歷練的。

  許靖反對的是,這是諸葛喬的提議!
  諸葛喬存的什麽心思許靖已經猜到,劉禪要去軍中歷練必然會跟著諸葛喬一起!
  一想到諸葛喬給劉禪抓的那一個個蛐蛐,以及劉禪聽說諸葛喬返回成都就拋下群臣策馬去城門,許靖就感到一陣心慌。

  劉禪若是跟諸葛喬待久了,必然染上諸葛喬的習性,這今後還如何教?
  天下人會不會認為劉禪的習性有違禮數都是許靖教的?
  許靖最在意的就是名聲。

  誰要玷汙許靖的名聲,許靖就敢跟誰拔刀相向。

  劉備頓時犯難。

  雖說劉備還有兩個兒子,然而劉備最喜歡的還是劉禪。

  漂泊半生活下來的第一個兒子,劉備雖然嘴上不提但內心對劉禪是寶貝得緊。

  見劉備遲疑,許靖又將矛頭對準了諸葛亮:“丞相,你真要讓輔漢將軍如此胡來嗎?”

  “陛下出征在外,皆是太子在成都監國理政。”

  “太子對於大漢的重要性,丞相你豈能不知?”

  諸葛亮頓感頭疼。

  怪不得這機密信件要讓黃月英送,若是到了諸葛亮手中,必然會將此信截留。

  讓太子去軍中歷練,這萬一有個閃失,誰都擔待不起!
  “司徒,此非我的本意,我亦是不知情的。”諸葛亮向許靖拱手解釋。

  見氣氛有些僵硬,張飛卻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兄長,俺以為伯松的提議不無道理。”

  “雖然不想承認,但俺與兄長都老了,能不能活著蕩平這天下也未可知。”

  “倘若我等不在了,而阿鬥又無軍功,如何能壓得住朝中的驕兵悍將?”

  “雖然讓阿鬥去軍中歷練會讓阿鬥有危險,但俺以為,這樣的危險是值得的。”

  “更何況,只是讓阿鬥去軍中歷練,又不是讓阿鬥去衝鋒陷陣,這危險也不會太大。”

  “頂多會有些水土不服。”

  “若連這點程度的磨難都受不了,豈不是讓人笑話?”

  若這話是諸葛亮、馬超或趙雲來說,許靖必然會開口反對,然而這話從張飛口中說出就不一樣了。

  張飛跟劉備的關系,那是情同手足,說這話的立場也是長輩對晚輩。

  許靖欲言又止,目光看向了劉備。

  劉備靜靜的看向劉禪。

  良久。

  劉備開口問道:“太子,你是怎麽想的?”

  是否要讓劉禪去軍中歷練,劉備決定先問問劉禪的意向。

  雖然劉禪才十五歲,但劉備親征的期間劉禪是監國太子。

  劉備不稱“阿鬥”,而是稱呼“太子”,便是要讓劉禪以太子的身份來權衡。

  眾人見劉備對劉禪的稱呼有了變化,亦是紛紛看向了劉禪。

  見劉備問得鄭重,劉禪臉上的稚氣也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跟年齡不相符的成熟。

  監國半年,劉禪也是獲得了極大的成長的。(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