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家父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漢》第140章 雙王會:劉備親往樊城(求追)
  第140章 雙王會:劉備親往樊城(求追)
  雖說張昭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犧牲呂蒙,但諸葛喬並未給孫權這樣的機會。

  在諸葛喬識破用意說出那句“我們是盟友,貴方不仁,我方不能不義。若殺了呂蒙,豈不是令雙方再添仇恨。”時,孫權就明白,犧牲呂蒙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劉備歸還降卒和湘關米且不再追究呂蒙偷襲南郡,孫權歸還桂陽等地、毀掉陸口水寨且以長沙為雙方的緩衝地,已經是基於雙方利益最穩妥的解決方案了。

  除非孫權真的有跟劉備來一場“開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的覺悟,否則就只能同意諸葛喬的方案。

  顯然,孫權並沒有這個覺悟。

  江東三代基業,創業不易,孫權是不可能在這種時候跟劉備鬥生死的。

  令呂蒙偷襲南郡的時候,孫權也是篤定劉備如今有益州在,哪怕荊州真的丟了也會權衡利弊。

  如今呂蒙偷襲南郡失敗,孫權自然得權衡利弊,斟酌跟劉備死磕的後果。

  在利弊權衡上,呂蒙跟孫權的想法是一致的。

  故而呂蒙會選擇在陸遜兵敗後果斷撤退,避免讓江東的將士都折損在江陵城。

  “末將謹遵吳侯之命。”

  呂蒙抱拳拱手,第一個應了孫權的命令。

  潘璋、馬忠等將雖然不情願,但孫權呂蒙都認同了這個決定,眾將也只能強忍這股憋屈,紛紛拱手應命:
  “我等謹遵吳侯之命!”

  孫權來得快,走得也快。

  淮南失利,孫權跟曹丕合謀奪荊州;荊州失利,孫權又跟劉備言和奪淮南。

  如此反覆橫跳,若最終兩路都損兵折將、丟地失寨,那孫權就再成笑柄了。

  孫武後人?
  孫武要是知道後人這般不成器,估計都能氣得一腳踢飛棺材板兒,然後來一句“無知後輩,該起舞了”。

  不多時。

  陸口水寨就只剩下呂蒙和士仁等千余將士。

  “呂都督,為何你不向吳侯舉薦我。”士仁眼神中多了怨毒。

  孫權帶走了陸遜、虞翻、潘璋、馬忠等將,士仁卻是被留在了水寨。

  呂蒙別說舉薦了,在孫權面前都不提士仁的名字,這讓士仁惱怒難忍。

  荊州回不去,江東又得不到好處,士仁終究因為骨頭軟而償到了惡果。

  呂蒙語氣淡然,仿佛看透了人生:“士將軍,我是在為你好。”

  “我奪南郡失利,損兵折將,本是死罪;幸得吳侯寬宏,這才饒我一命。”

  “只是我雖然不死,今後也再無統兵資格,若我向吳侯舉薦你,伱就只能死戰求功。”

  “你若有合肥張遼的武勇和不畏死,我定向吳侯舉薦你。”

  士仁握拳不甘:“若非你誑騙我,我定能守住公安城,以我舊日功勞,亦可封侯蔭子。”

  呂蒙微抬眼皮,意味深長:“士將軍若真的想封侯蔭子,又有何難?”

  “殺了我,你將名垂青史,劉備也能念你功勞苦勞,在你死後善待你的妻兒。”

  “倘若你想立功又不想死,我再給你個機會。”

  “稍後你我同登小船,我不帶護衛,你取我首級去向劉備請功。”

  士仁心中大駭,故作鎮定:“呂將軍,你說笑了。”

  呂蒙取出懷中利刃,扔給士仁:“士將軍,我並非妄言。你若想取我性命,隨時皆可。”

  士仁心中更是驚疑。

  主動求死?

  莫非又在詐我?

  我雖老,但我不蠢!

  士仁沒有去拾利刃,故作大笑:“呂都督,你說笑了。我若殺你,豈不是成了不忠不義之徒?”

  “我只希望呂都督在返回江東後,能向吳侯舉薦我,讓我能在地方就職。”

  呂蒙見士仁不肯拾利刃,眼神變得深邃,內心也多了鄙夷:“無膽鼠輩,若你真能取我首級,吳侯也能借機質問劉備。”

  看向磅礴的水寨,呂蒙眼神再次落寞。

  片刻後。

  江東經營多年的陸口水寨,燃起了衝天大火。

  火借風勢,風助火威,易守難攻的陸口水寨,最終也跳不過荒廢的命運。

  江面。

  看著起火的陸口水寨,一陣陣歡呼聲此起彼伏。

  “陸口水寨被燒,真是令人痛快!”

  “吳狗也有今日!”

  “忘恩負義之輩,今日終於嘗到了惡果。”

  “真以為我主是可以隨便欺負的嗎?”

  “沒了這陸口水寨,江陵城的威脅就少了一半。”

  “自今日起,江東再不敢輕慢大王,我等也能揚眉吐氣了。”

  “天佑大漢,大王威武!”

  “天佑大漢,大王威武!”

  “天佑大漢,大王威武!”

  “.”

  諸葛喬負手而立,亦是長長的松了一口氣。

  自五月到十月,諸葛喬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一時大意守不住江陵城。

  如今呂蒙退兵,孫劉再定荊州歸屬,至關核心的陸口水寨也被摧毀。

  荊州的危機,也解決一大半了。

  “接下來,重心該是北面的曹操了。”

  “被呂蒙拖了這麽久,曹操的援兵也離樊城不遠了。”

  “最終還是讓曹操白撿了便宜!”

  “就如那句:我們沒有永久的盟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我們經常的、永久的利益。”

  “複興漢室,任重而道遠。”

  “然,任何的偉業都是需要矢志不渝的堅持,才能自那混亂之中覓得一線生機。”

  “阻止了君侯兵敗荊州,就等於扼殺了大王兵敗夷陵。”

  “漢中斬夏侯退曹操、樊城敗曹仁擒於禁後,南郡敗陸遜退呂蒙。”

  “若能再得襄樊,家父的隆中對就能真正實現了。”

  雖然有瑕疵,但不可否認的是,隆中對乃當世最驚豔的戰略。

  而如今。

  諸葛喬成功讓隆中對戰略從1.0版本升級成2.0版本,也讓今後的北伐偉業從1.0版本升級到2.0版本。

  【隆中對2.0: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禦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臥龍父子出秦川。】

  【北伐2.0:五虎皆存,黃權諸將亦在,要什麽馬謖。】

  想到這裡,諸葛喬的嘴角不由泛起了笑意,右掌伸出,面向陸口大火。

  “今日陸口的這場大火,將照亮季漢的未來。”

  “未來,可期!”

  江陵。

  糜芳將《陸口條約》逐字逐句的看了三遍,整個人都興奮起來了。

  “雖然長沙為共治,但有雙方都不得駐兵、不得設關卡的限制在,長沙將成為荊州最穩定最和平的郡。”

  “對商人而言,最忌諱的就是戰亂,因為戰亂會破壞商業規則,稍有不慎就可能傾家蕩產。”

  “這簡直就是為我糜芳量身定做的!”

  “給我十年,不,只要五年時間,我就能富甲天下!”

  “只要有錢有糧,還有什麽是我糜芳辦不到的?”

  “阿喬還是念著我的好啊!”

  “可惜了,我就一個寡居的女兒,未出閣的又太小,否則怎麽也得給阿喬送一個。”

  “要不如,從歌姬舞姬中挑個色藝俱佳的,收為義女?”

  “如此少年,他日必將名震天下!若不早些拉攏,豈不等於坐擁金山不挖而去沙中淘金?”

  興奮的糜芳,在看條約的同時,腦海中已經閃過了數十種商業方案。

  作為昔日的東海巨賈,糜芳欠缺的只是平台和機遇。

  從政從軍,糜芳不行;可要從商,糜芳的才能也是當世罕見。

  劉備對糜芳商業上的才能也是很認可的,直接將《陸口條約》的對接工作讓糜芳全權負責。

  同時,劉備又對荊州的人事進行了新的委任。

  由治中馬良主掌南郡、宜都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五郡政務,且負責安撫荊南各部族,如沙摩柯在的五溪族。

  分置南郡都尉兩人,分別由傅肜和宗預擔任,傅肜引兵兩千駐防江陵城,宗預引兵兩千駐防公安城。

  武陵、零陵和桂陽,各置太守和都尉一人。

  以樊伷為武陵太守、沙摩柯為武陵都尉,引兵兩千駐防臨沅城。

  以習珍為零陵太守、杜路為零陵都尉,引兵兩千駐防泉陵城。

  以輔匡為桂陽太守、劉寧為桂陽都尉,引兵兩千駐防桂陽城。

  以鄧芝為宜都太守,詹晏為宜都都尉,引兵兩千駐守夷道城。

  原本在西陵的偏將陳鳳,雖然助趙雲破敵有功但又自願放棄富貴追隨趙雲,劉備也不再另行委任。

  習珍和樊伷本是助諸葛喬執掌民間幫會喬幫,如今各領太守要職,諸葛喬遂讓喬幫歸在糜芳麾下,由糜芳直接管理。

  長沙雖然不能駐兵,但喬幫這種民間幫會卻能在長沙立足。

  作為制定規則的諸葛喬,會利用規則也是很正常的。

  即便諸葛喬不利用這規則,孫權同樣也會利用這規則,誰也不是傻白甜。

  在委任了新的人事後,劉備召來諸葛喬、糜竺、趙雲、蘇非四人,以及黃權、吳班、馮習、張南、陳式、向寵、趙融、王平八將。

  劉備簡單的表明了“親往樊城”的意圖。
    黃權聞言,當即諫道:“大王乃是千金之軀,豈可輕易涉足險地?”

  “末將不才,懇請為王前驅,先引兵前往樊城,以探曹兵虛實。”

  “大王可坐鎮江陵城,令指各方,為我等後盾!”

  趙雲亦出列道:“大王軍旅多月,回到成都又忙於政務,未曾有過幾日休息。”

  “請大王愛惜己身,留守江陵城,讓我等為大王統兵前往樊城,支援雲長即可。”

  糜竺、馬良、吳班等將也是紛紛相勸。

  江陵城危機解除,就不需要劉備太操勞了。

  劉備年近六旬,戎馬半生又多有舊傷,倘若途中有個意外,那就是親者痛仇者快的憾事。

  待眾人語落,劉備這才搖頭道:“要休息,也不急於這一時。”

  “局勢演變如今,不論是我還是曹操,都在拚最後的一口氣。”

  “我若不前往樊城,雲長難定大局。”

  不待眾將再勸,劉備又將目光看向諸葛喬:“阿喬,你有何想法?”

  糜竺見劉備執拗,遂不停的給諸葛喬使眼色,在場眾人,也就諸葛喬一直都未出聲。

  諸葛喬拱手而道:“我以為,大王親往樊城,乃明智之舉!”

  黃權聞言喝道:“諸葛喬,你豈能讓大王置身於險地?這是置國家社稷與安危於不顧!”

  直言敢諫的黃權,並未因為諸葛喬的身份和功勞就對諸葛喬委婉客氣,喝斥聲中夾帶怒意。

  諸葛喬也不惱怒,向黃權行了一禮:“黃治中言重了!”

  “大王為了表達對天子的敬意,親自禮送大漢的左將軍於禁去樊城,何來置身於險地一說?”

  黃權頓時懵了。

  親送大漢左將軍於禁去樊城?
  大王說的是這個意思嗎?

  “諸葛喬,你這是何意?君侯擒了於禁,就是大王的俘虜。於禁何德何能,敢讓大王親自禮送去樊城?”黃權語氣中有對於禁的鄙夷。

  眾將亦是驚訝的看向諸葛喬。

  哪怕是要放於禁,也犯不著讓劉備親自禮送到樊城吧?
  唯有劉備笑而不語。

  諸葛喬見劉備已有明悟,遂又道:“黃治中有所不知,君侯雖然擒了於禁,但對外宣揚的卻是於禁率七軍主動投降。”

  “在我返回江陵城前,君侯就派遣了大量的細作去北面散布‘於禁兵敗,降天子不降大王’的流言。”

  “對大王而言,於禁是君侯生擒的俘虜;可對北面而言,於禁不服曹操欺凌天子、不願與君侯為敵、最終選擇率七軍投降以報天子。”

  “以大漢忠臣於禁的反曹義舉,難道不值得大王親自禮送去樊城嗎!”

  黃權驚得目瞪口呆。

  於禁是大漢忠臣?
  真要是大漢忠臣於禁能被曹操賜予假節鉞?

  黃權也不是愚笨的,很快就理解了諸葛喬的意圖。

  劉備去樊城,跟劉備去陸口的目的一樣,不是去跟曹操開戰的,而是跟曹操談判的!

  猜到了劉備的用意,黃權也不再開口,而是與眾人一同看向了劉備。

  劉備撫掌大笑:“阿喬知我心啊!我雖然在漢中祭祖告天、禦冠稱王,但此舉尚未正式上表天子。”

  “正好趁這個機會禮送於禁去樊城,也借於禁之手,將表文送入許都,讓天子和許都群臣共同見證。”

  “曹操在漢中的時候就已經重病在身,又見漢中難守,故而引兵撤回了長安。”

  “如今孫權從荊州退兵,必會趁虛去取淮南;曹操若與我在樊城對峙,淮南必落入孫權之手。”

  “樊城丟了,曹操還能在宛城駐兵,可淮南丟了,孫權就能引兵直上徐州。”

  “屆時孫權坐擁江淮全境,而我又據有荊益。”

  “曹操若是重兵防我,就防不住孫權;曹操若是重兵防孫權,就防不住我。”

  “以曹操及其麾下謀士的聰慧,不可能看不清這一點!”

  “自孫權撤兵的那一刻起,曹操的選擇就不多了!”

  劉備對局勢的洞悉,如今遠在諸將之上。

  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劉備是唯一吃透了的。

  自赤壁後十年,劉備一直在為了這個戰略而奮鬥,片刻不敢有懈怠。

  如今。

  隆中對戰略即將達成,劉備這心中的豪氣也是與日俱增。

  雖然,現如今的綜合實力依舊是三家最弱;但劉備有足夠的眼界和自信超過曹操和孫權。

  剛打下來的城池需要消化,而西部諸戎南部諸蠻也需要時間去安撫。

  假以時日,待劉備恢復荊益二州的錢糧人口,就能真正的轉守為攻!
  諸葛喬亦是驚歎。

  跟劉備相處的時間越多,諸葛喬對真實的劉備就佩服。

  這不是演義中那個動不動就哭哭啼啼的劉備,而是被譽為“其德昭昭,其志烈烈”的昭烈帝劉備。

  諸葛喬見狀,拱手再豪言:

  “常言道:能識時務者,方為俊傑英雄;而皓首窮經、尋章摘句者,隻堪稱俗士儒生。”

  “大王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乃是真正的英雄豪傑。”

  “曹操心懷篡逆,欺凌宗室無人,僭越稱王;而大王為阻逆賊,應高祖舊訓,告祖稱王。”

  “當此之時,更應昭告天下士民,讓大漢諸州郡都知道:漢家天子雖受逆賊挾持,但漢室尚有漢中王扶危救難。”

  “諸葛喬不才,願與大王同往樊城,見見那篡漢逆王是何等凶物:是那逆王比常人多了三隻眼,還是多了血盆大口蛟爪虎牙。”

  “我亦願提手中三尺長劍,為王前驅,斬那逆王凶物!”

  諸葛喬的豪言,亦是感染了眾人。

  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少年,眼見見識卻遠超在場賢良文武,令人驚歎間亦令人羞慚。

  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英雄出少年。

  “末下黃權,亦願為王前驅,斬那逆王凶物!”

  “末下趙雲,亦願為王前驅,斬那逆王凶物!”

  “末下吳班,亦願為王前驅,斬那逆王凶物!”

  “.”

  受劉備和諸葛喬的豪言感染,眾人也紛紛宣誓。

  劉備見無人再反對,起身而笑:“能得諸位賢良相助,何愁奸臣不除,何愁漢室不興啊!”

  江陵城。

  地牢。

  於禁須發皆白,神情萎靡。

  作為曹操最信任的外將,敗陣的於禁本應該自殺表忠。

  然而軍中司馬東裡袞和護軍浩周卻是力勸於禁“倘若將軍自殺,魏王如何能知道將軍並非真降?不如苟全性命以待時機,見了魏王再死不遲。”

  於禁不在乎死,更在乎名。

  只是於禁不知道的是,東裡袞和浩周早就被利害說服。

  於禁若是死了,東裡袞和浩周就得替代於禁,於禁若是不死,北方就不知道東裡袞和浩周是投降而死還是戰敗而死。

  降和敗,一字之差,足以影響東裡袞和浩周的家族親人在北方的待遇。

  東裡袞本是南陽太守,曾被起事的侯音生擒,後被南陽功曹宗子卿救出。

  於禁引七軍到來時,東裡袞被征為軍司馬,由於於禁以法禦下不近人情,東裡袞對於禁也頗有微詞。

  交情本就不深,東裡袞自然不肯為了於禁而讓家族親人受曹操責罰。

  想到家中女眷可能淪為罪婦而成為他人婦,東裡袞就是驚懼不已。

  護軍浩周的想法也相差不多。

  本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心態,兩人成功的打消了於禁自殺的念頭。

  “嘎吱”聲忽起,牢門開啟。

  溫潤的嗓音也隨之出現:“於將軍,多年不見,你也白發蒼蒼,不複昔日了啊。”

  於禁抬頭望去,那有些萎靡的精神也為之一振,驚呼道:“劉備,你為何在此?”

  劉備在於禁前方席地而坐,輕笑道:“我為何不能在此?”

  於禁蹙眉,沒有回答。

  劉備又問:“於將軍,可願與我同佐天子,匡扶大漢?”

  於禁冷哼:“劉備,你要殺就殺,何必辱我。我為魏王征戰一生,不可能再投他人。”

  “我於禁雖敗,但也知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事二夫。若非關羽壞我名聲,我又豈會在這裡苟延殘喘。”

  劉備斟酒一樽,遞向於禁:“這事,的確是雲長不厚道,今日我替雲長向於將軍賠罪。”

  “飲了這樽酒,我會親自送將軍去樊城,讓將軍能夠返回許都,親自向曹操闡明心跡。”

  於禁狐疑的打量劉備:“你要放我離去?就不怕我今後揮軍再來嗎?”

  “此戰我雖然敗了,但真要論起來,非戰之罪。”

  “你可知,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劉備聞言大笑:“昔日雲長在曹營,曹操亦是放雲長歸去,我的器量又豈會不如曹操?”

  於禁警覺:“你想讓我學關羽立功而去?這不可能!我不會替你立功的!”

  劉備搖頭:“於將軍誤會了。我不需要於將軍替我立功,只需要於將軍替我給天子送一份奏表。”

  於禁直言拒絕:“劉備,你覺得我可能替你送嗎?”

  劉備語氣泰然:“於將軍,你在牢中不知外界事。”

  “曹操為了調淮南的兵來抵擋雲長,暗中唆使孫權背盟,來偷襲江陵。”

  “然而天不助曹,孫權在江陵損兵折將,只能與我再續盟約,如今又趁淮南空虛,親引大軍去打淮南了。”

  “孫權若是得了淮南,必然北取徐州,扼守江淮全境,成就西楚霸王之勢。”

  “於將軍要為了一時意氣,而讓曹操丟了漢中和襄樊後,再丟淮南嗎?”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