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曝光歷代皇帝六維圖,老祖宗慌了》第63章 十三歲,滅外戚,掌國政
  第63章 十三歲,滅外戚,掌國政

  炎漢·章帝時期
  南宮前殿內一片死寂。

  殿中的大臣們俱都死死的低下了頭。

  因為據臣子們所知,郭舉入長樂宮任職已有兩年了……

  坐在上首的劉炟氣得全身顫抖。

  他自問從來沒有對不起過竇氏與郭舉,沒想到!

  這對賤人不但私通,甚至還敢謀害肇兒!

  劉炟雖寬仁但又不是個泥捏的人偶,直接下令道:
  “竇氏無子且為人陰私狠毒,詔,褫奪後位!貶入掖庭!”

  “升梁貴人後位!”

  聽到劉炟的詔令,群臣面面相覷。

  司空第五倫舉笏板而出列俯首道:

  “陛下,竇氏無子無德可廢後,但梁氏不可立後。”

  劉炟此時都氣得要死了,但因性格使然,看到白發皓首的第五倫顫顫巍巍的樣子,依然是壓抑著怒氣說道:

  “司空有何言,盡談無礙。”

  第五倫施了一禮,年邁的聲音響徹在大殿內。

  “陛下,當今天下承襲百王遺留之弊端,人人崇尚文飾巧言,大多趨於邪路,沒有人能守著正道。”

  “而出入奔走於外戚門下的人,大多品行不端,曾受過法令製裁,特別缺少遵守法令,安於貧窮的氣節。”

  “士大夫中沒有志向之徒更是互相吹捧引見,雲集在貴戚的門下。”

  “眾煦飄山,聚蚊成雷,這就是驕橫佚產生的原因。”

  “貴戚之所以貴,無非是依仗血脈之聯系而晉升高位。廢了竇氏,梁氏是不是會成為第二個竇氏也未嘗可知。”

  劉炟聽完這話也明白了第五倫話裡的意思。

  外戚坐大是不可避免的,畢竟血脈關系在那呢,不可能不坐高位,而坐了高位不可能不聚眾成勢。

  而現在,竇氏勢大是已知的可控的,如果現在立了梁氏為後,那梁氏萬一勢大,就是未知的,不可控的。

  “命竇氏等閉門自守,不得任意交結官吏士人。”

  “命廷尉嚴查郭璜郭舉貪贓枉法之事。”

  廷尉郭躬聞言一愣,抬頭看到劉炟目光熠熠的看著他後,瞬間明白過來。

  “臣領命。”

  ……

  天幕上繼續播放著。

  一身常服的劉肇看著對面的兄長劉慶,面色嚴肅道:
  “如今四弟隨時有殞沒之危,還請兄長助我除賊!”

  劉慶看著躬身的劉肇連忙將他扶起。

  “陛下,你是不是想多了?竇皇后他們應該不至於此啊?你可是大漢天子啊!”

  劉肇抬頭看向一臉難以置信的劉慶,肅穆道:

  “兄長豈不見霍光廢立,王莽篡漢之事?”

  “弟年歲日漲,他們已容不下我!”

  劉慶一聽啞口無言。

  “這…這…”

  “兄長!你一定要我!”

  “幫,我肯定是要幫的!”

  劉慶看著劉肇,撓了撓頭。

  “但陛下,就咱倆…怎麽乾掉竇氏一族啊?”

  “咱倆加在一起,可能都不夠竇皇后一人打的。”

  空曠的大殿內回蕩著劉慶的疑惑。

  劉肇看了看劉慶,又看了看自己。

  大殿內,單薄瘦弱的兩人相顧無言。

  ……

  【公元91年,十三歲的劉肇請求十四歲的清河王劉慶相助自己。】

  【雖然劉慶是廢太子,但兩人的關系十分要好,劉慶經常入宮去看望劉肇。】

  【得知劉肇有危險,劉慶毫不猶豫的答應相助。】

  【問題是,兩個乳臭未乾且勢單力薄的小子,怎麽對付如日中天的竇氏外戚?】

  【劉肇想起漢文帝誅殺舅父薄昭、漢武帝誅殺舅父竇嬰的故事,想得《漢書·外戚傳》一閱,從中尋找靈感。】

  ……

  大漢·文帝時期
  正襟危坐的劉啟偷摸的瞥了一眼身邊的劉恆。

  劉恆卻毫不在意。

  危及漢家者,誅無疑。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看著天幕正在納悶著。

  “漢書?誰寫的?怎麽什麽都寫啊!”

  “對了!還有那個讓病已那小子頒行的《史記》”

  “這又是誰寫的?”

  衛子夫聽到這話輕笑出聲。

  劉徹聽到那輕笑聲疑惑的轉過頭,隨即一把將衛子夫拉進懷裡,抬著她的下巴。

  “笑什麽呢?讓朕也樂樂。”

  衛子夫眼波流轉的瞟了一眼劉徹,輕聲說道:

  “陛下忘了太史令了?”

  劉徹恍然大悟!

  “是了!還有太史令!”

  “嘿!這司馬一家天天弄那些天文佔卜與歷法,朕都忘了他們家從周朝開始就世代為太史。遠在上古虞夏之世便顯揚功名,掌天文記事之事了。”

  劉徹若有所思。

  “太史……史記……司馬談還有這本事?”

  ……

  【尋《外戚傳》一事因為怕左右隨從告密,劉肇不敢讓他們去找,便讓劉慶私下向兄長千乘王劉伉借閱。】

  【到了夜裡,劉肇與劉慶就在內室密謀。劉肇還讓劉慶向宦官鄭眾傳話,讓他幫忙在書中尋找皇帝誅殺舅父的故事。】

  【鄭眾忠於漢室,不依附外戚,也不與豪強朋黨為伍,一聽劉肇要尋《外戚傳》當時就明白了劉肇的意思。】

  【隨即勸劉肇即刻誅殺竇憲心腹郭舉、郭璜等人,但劉肇認為竇憲領兵在外,恐生兵變,並未采納鄭眾的建議。】

  【此時,扳倒竇氏的勢力又增加一人。】

  【但兩人少年加一宦官又怎麽能扳倒竇氏?】

  【這時,就不得不提劉肇下令尋蕭、曹後人之事了。】

  【那道詔書裡的含義有一人看懂了,那就是少府丁鴻。】

  【公元92年三月,劉肇與眾臣所依仗的司徒袁安病逝,丁鴻接任司徒要職。】

  【四月,竇憲回到京師洛陽娶妻。】

  ……

  天幕上繼續播放著,

  巍峨壯麗的洛陽城上一片昏暗,
  天空上,一抹黑影正在緩緩吞噬著烈日。

  刹那間,黑影佔據了燃燒光亮的太陽。

  整個世界猶如被暫停了時間,唯有黑暗中的光環在不斷流轉。

  如一隻眼睛凝視著京師洛陽。

  鏡頭下移,

  南宮前殿,

  一身朝服的劉肇面色肅穆的端坐上首,身邊則是雍容華貴的竇太后。

  竇太后之下,則是一臉驕縱之色的竇憲佇立群臣之首。

  大殿中央,一位皓首老人正在上書道:
  “昔諸呂擅權,天子統嗣幾乎轉移。”

  開頭一句,滿朝色變!

  上首的竇太后惡狠狠的看著老人,身前的竇憲也微微側目。

  老人卻猶如未知般繼續朗聲念道:

  “哀、平之末,王莽篡位,廟不血食。故雖有周公之親屬,而無周公美德之人。不可使其執政掌權!”

  身前的竇憲臉色難看至極,不遠處的竇景也握住長戟,只等一聲令下就捅死上書之人。

  “今,大將軍雖欲修身自約,不敢僭差,然而天下遠近臣子,皆惶恐尊承大將軍旨意。”

  聽到這話,群臣松了口氣。

  竇氏幾人也緩緩平複面色,
  “時,初任刺史、二千石者,皆先謁見大將軍,請求通名,等候回報,看能不能謁見,許不許辭行。”

  “雖已有符節璽印在手,已受尚書台之敕命,卻依然不敢就此離去。時久者,幾十日許,直到謁見到大將軍才敢上任。”

  “此等人不重皇室,投私人家門,實毀大將軍之德。使君上威信受損,導臣下權勢之盛!

  竇太后微微偏頭看向劉肇,就見劉肇一臉的神遊天外。
    還時不時的搖動兩下雙腿,似久坐麻木,且毫不關心之象,隨即按下疑慮。

  竇憲則是臉色變換不停,是誇是罵,一時竟分不清楚。

  老人不管上下顏色如何變換,自顧自的念著:

  “人道在下有所悖逆,其效驗便顯現於天上!”

  “雖有隱私之謀,卻有神明明察實情,既以此顯現天象,警誡人君。”

  “禁微則易,救末則難。人皆以忽微細之事以致其大。”

  “天不剛,則三光不明,王不強,則宰牧橫行!”

  “陛下,此時應該趁日蝕天象大變之警誡,改革政治、匡救缺失,以此堵塞上天不滿之意!”

  聽到老人奏完上書,

  坐在上首的劉肇愣了一會兒,然後期期艾艾的回復道:
  “呃,好的,朕知道了。”

  竇太后和竇憲俱是滿意之色。

  ……

  【公元92年六月初一,丁鴻借發生日食之機上書,暗示劉肇時機已到,可以發動政變。】

  【二十三日,劉肇以“到白虎觀講經”為理由,帶著劉慶移駕北宮章德殿。】

  【命丁鴻任三公之首的太尉,同時兼任衛尉,統領宮中禁軍,控制南宮、北宮,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

  【下詔將竇憲等人騙進洛陽城,隨後關閉城門,收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關在獄中處死。】

  ……

  天幕上,
  坐在上首的劉肇雖年幼,卻盡顯帝王之色。

  殿下的群臣皆拱手恭敬而立。

  ……

  【然後派謁者仆射收竇憲大將軍印信綬帶,將竇憲封為冠軍侯,同竇篤、竇景、竇瑰一並前往各自的封地。】

  【同時,派嚴苛幹練的國相監督他們,在確認竇憲、竇篤、竇景到達封國後,勒令他們自殺。】

  【朝堂上,凡是依仗竇家關系做官的,統統被劉肇罷免回家。】

  【竇氏外戚被誅殺後,竇太后也被幽禁在南宮。】

  【至此,劉肇開始親啟政事。】

  ……

  {和帝最出名的除了“永元之隆”的政績,就當屬13歲誅滅外戚成功奪權的經典案例了。這個很值得好好說道。}
  {十三歲左右親政,乾掉所有外戚勢力,且乾掉的不是什麽臭魚爛蝦,而是以擁有武將最高榮譽之一勒石燕然的竇憲為首的勢力!}
  {很多人都把宦官專政的由頭扔到漢和帝頭上,就因為鄭眾,但整個政變裡丁鴻才是最重要的一環,前面交代了禁軍由竇氏把控,那麽後面和帝又怎麽能使喚執金吾?查一下丁鴻是誰,然後順著時間線一捋,就能確定關鍵一環是在於丁鴻。}
  {人家的13歲:扳倒權臣外戚,雄才大略,治理國家,造福百姓!}
  {我的13歲:老師,是的,我肚子疼今天去不了學校了。}
  {漢和帝是東漢史上一位長期被人忽視的明君。}
  ……

  大秦,

  嬴政看著天幕,悠悠長歎。

  “寡人當年也是如此如履薄冰。”

  “這要是寡人的兒孫該多好啊。”

  “扶蘇啊,大秦的希望全靠你了!”

  典客府,
  扶蘇打了個冷顫。

  “太子有恙否?”

  對面的劉邦關切的看著扶蘇。

  扶蘇看著未來的“老丈人”,略有些尷尬的搖搖頭:
  “無恙,無恙。”

  ……

  大漢,

  “十三歲就能除掉外戚!有勇有謀!”

  “不愧是乃公的後代!”

  躺在臨華殿裝病的劉邦拍手叫好。

  而一旁的太醫令則是愁眉苦臉,揣測不安的問道:
  “陛下,這樣真的可以嗎?”

  劉邦翹著二郎腿,瞥了一眼太醫令。

  “你就照朕說的那樣做,皇后又不會殺了你,你怕什麽!”

  太醫令一臉赴死的表情。

  “可,那也是欺君之罪啊?”

  劉邦瞪了他一眼。

  “朕赦你無罪!”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恆看著天幕略有興趣的說道:
  “啟兒,看懂這劉肇的操作了嗎?”

  劉啟一臉的迷茫。

  看著自己兒子那一臉懵懂之色,劉恆意識到自己是白問了,隨後沒好氣的說道:

  “回去把《孫子兵法》抄十遍!”

  “啊?”

  看到面有不虞之色的劉恆,劉啟瞬間改口。

  “啊!”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拍案叫好!

  “好小子!深得兵法精髓!”

  “上下一心謂之道,有道則君臣同心!”

  “臣與上同心,可以與之生,可以與之死,而不畏危也!”

  “查找舊例,尋找方法,可謂知之者勝,不知者不生!此廟算之勝也!”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朕斷然,此子必是一代天驕帝王!”

  衛子夫看著劉徹很是疑惑,很少能聽到這人真心實意且如此極致的誇獎一人。

  上一個還是子胥呢。

  ……

  炎漢·獻帝時期
  許昌,

  劉協看著天幕,暗自垂淚。

  “朕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

  “陛下!陛下!”

  一陣嬌呼從遠處而來。

  劉協緊忙擦了擦眼角,隨後面色如常。

  伏壽的身影出現在劉協眼前。

  “皇后,怎麽了?”

  伏壽喘著粗氣,欣喜道:

  “劉豫州來許都了!”

  劉協聞言一愣。

  “劉玄德?”

  伏壽緊忙說道:

  “是劉皇叔!”

  劉協看著伏壽,伏壽點點頭。

  “皇叔嗎……倒也不是不行。”

  ……

  北宋·哲宗時期
  趙煦看著天幕一臉神往之色。

  “和帝幼衝威斷,魄力實過於章帝。”

  “此事可與漢昭帝誅除上官桀相提並論,可謂遠繼孝昭之烈。”

  清·康熙時期

  一身藍色的常袍康熙撚著玉珠,看著天幕長歎一聲。

  “可惜,永元之隆何其短也?”

  “觀泱泱大國之史記,能以幼齡而除外臣者,唯漢和帝與朕也。”

  “而論凶險,漢和帝還遠在朕之上。”

  “畢竟…鼇拜的確沒有謀逆之心。”

  “但他有這個能力啊,朕不得不殺。”

  一旁的魏珠聽得恨不得把頭插褲襠裡。

  這事是咱能聽的嗎?

  他乃乃滴!

  為啥不是咱出去挨巴掌!

  那老狗運道真好!

   兩漢真是賢君能君仁君輩出啊!

    真是奇了怪了,劉邦的基因是不是真的有點東西?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