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第67章 吳山詩社
  第67章 吳山詩社
  以南京,蘇州,杭州三地為中心的三吳區域,在此時交通方便物產豐饒,聚集了大量的文人,無疑是這時大明的文化中樞。

  同時三吳再加上所輻射的江西、福建,也是大明的各種政治思想交流最激烈的所在。

  這其中南直隸誕生了東林黨,浙江誕生浙黨,這兩大派系之外,南直隸的宣州的宣黨,昆山的昆黨也全都加入了萬歷黨爭大亂鬥。

  王文龍隻想要掙到文名,對於此時黨爭下意識就不想摻合,於是委婉回絕葉成學的邀請:
  “學生對於本朝情況並不了解,才疏學淺,就算是交遊也沒有什麽好講的。”

  葉成學一聽就笑道:“先生誤會了,這一次並不是請先生去書院講學,我們的吳山詩社之所以請先生入社,乃是因為先生所寫的《儒林外史》。”

  王文龍頗為驚訝,這時小說並不入士人法眼:“你們為了一部小說就讓我入詩社?”

  葉成學笑道:“吳山詩社的同儕都是愛小說之人。”

  王文龍有些疑惑,問道:“貴社中有哪些人物?”

  葉成學:“吳山詩社結構松散,平日裡與其他詩社共同交流,南京、浙江、江西、湖廣的朋友到了吳中都來交流聚會。”

  說著他就報出吳山詩社的參與人物:
  有董其昌、袁宏道、謝肇淛、湯顯祖、胡應麟、王驥德……

  這些人在文壇上的分量不可小覷,董其昌和公安三袁不用說,戲曲大家湯顯祖、王驥德、呂天成,江南詩壇盟主胡應麟,每一個都是響當當的人物。

  王文龍聽著聽著就目瞪口呆,雖然知道葉成學是挑選其中著名人物來炫耀,但是陣容還是太過強大。

  他嘗試著詢問:“敢問社中可是有叫馮夢龍的?”

  葉成學頗為驚訝:“王先生認識馮兄?”

  王文龍想想,又問:“袁無涯、陳繼儒想來也在社中?”

  葉成學點頭:“這些都是社中同輩了。”

  王文龍點頭,他終於確定這個詩社的大概信息。

  明代的文人結社成風,大多數詩社都不會留下具體記載,但葉成學所說的這個吳山詩社在歷史上還是留下隻鱗半爪的痕跡。

  這還得歸功於《金瓶梅》的研究。

  後世學者研究發現《金瓶梅》抄本在江南早期流傳的過程就是通過一系列文人的鏈條進行交換的,而剛才葉成學所說的文人全都是研究《金瓶梅》手抄本歷史中的一個個人物節點,加上王文龍補充的人物,《金瓶梅》的流傳鏈條幾乎已經補充完畢。

  後世一直有人爭論,像《金瓶梅》這種小說,非是親密之人不會互相借閱,那各派文人的書信文章之中《金瓶梅》的這支流傳鏈條又是如何形成的?
  現在王文龍才明白,原來這些人互相交流小說的背後有同一個詩社作引導。

  再想想這些人的思想背景,葉成學所提到的多半都是號召一掃複古思想,革新文風,注重以筆寫實的文人。

  王文龍也就明白為什麽自己會得到葉成學千裡迢迢前來邀請的待遇。

  《儒林外史》將筆墨對準市井百姓的風格實在太符合這些人的胃口。

  三吳的各家黨派大亂鬥還將進行二十年,其間波雲詭譎,十分危險,參與政治王文龍暫時沒那個興趣,但是能參加這個吳山詩社卻是直接就能攀附上此時文壇之中的最大勢力。

  想到這裡王文龍果斷點頭:“若是如此,我年下左右無事,便隨賢弟走一趟蘇杭,也見見大藩世面。”
    葉成學聞言大喜,連忙拿出一張花箋:“先生願意入社可是太好,請先看看這份入社的盟書。”

  明末百姓因為各種話本影響,對於結義十分崇拜,民間的各種事情也動輒用結義的形式進行,外出跑生意的商人往往結成異姓兄弟,意氣相投的同業夥伴還要學劉關張到廟中燒香盟誓,就是這一群讀書人結一個詩社也儀式感滿滿。

  王文龍接過那文書一看,見那書上寫著一首散文闡明詩社的宗旨是革新文風。

  光是看這一篇文章,就能看出這吳山詩社的不同,此時其他人結社所用盟書為了表示正是往往使用駢文格式,但是吳山詩社的盟書卻是一篇散文,而且散文的文字優美活潑,一看就是大家所做。

  而在這散文之後還有詳細的入社條款。

  包括每年要集合多少次,由誰組織,參與詩社的每個人都需要繳納集會費用,甚至還有費用公示制度。

  而葉成學能拉王文龍入社也不是隨便來的,有權利拉人入社的社員名字專門列了一行,葉成學作為葉向高的兒子也只能列在最後。

  王文龍看完盟書便在末尾簽下名字,又叫來帳房,在櫃上支了十兩銀子一次性交齊五年的會費。

  入社的盟約一式兩份,一份留在王文龍這裡,一份由葉成學仔仔細細折好。

  葉成學對王文龍笑道:“太好了,詩社又多一位大才,葉某也算不辱使命。”

  他又說:“《儒林外史》才氣斐然,但《葡萄牙國史》注重歷史對於文學描寫卻沒太多用筆,先生既然入社,可還有其他作品?”

  想要在文壇打響名聲抄兩首詩裝一裝也是題中應有之義,王文龍也有些動心。

  只不過寫詩也是要有情境的,直接平地摳餅抄出一首來實在太生硬,王文龍想想回答道:

  “我回大明時間不久,回來幾月都在忙碌,還沒動筆寫詩,一時難做,不如先生給個題目,我即興寫一句對仗試看。”

  王文龍故意把內容限定在對仗句上,哪怕沒有上下文語境也不容易被看出問題,他準備從清代的律詩中找兩句好的應付過去。

  葉成學沒覺得有什麽問題,寫詩是非常耗時間的活動,如果王文龍提筆就是一首詩他反倒會懷疑。

  葉學成點頭說道:“這次回鄉,我奉父親之命要在福清修座廟宇,還要開工建一座佛塔,不如先生就為這塔擬一副對子。”

  王文龍知道葉成學所要修的寺廟就是福清的瑞雲塔,這座塔到後世已經成為福清的地標建築。

  福建百姓崇敬佛道,寺廟在這裡屬於公共建築,葉成學父子主動拿錢修廟和修橋一樣,對家鄉都是善事。

  不過記得後世的塔上沒有對子,一時倒沒有抄襲對象,只能從別處摳兩句對出來。

  於是他問葉成學道:“敢問這座寺廟是何宗何派?”

  葉成學笑說:“廟宇還要幾年才能建成,鄉間土廟,只求請來有道的高僧主持,是什麽門派倒不拘束。”

  王文龍點頭,思索一會兒,很快便提起筆來。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