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第66章 福清葉家
  第66章 福清葉家
  那老婆婆要開始煮粥,船夫連忙上去小聲跟她說:“你多煮一些,這些老爺也想嘗嘗。”

  看著葉成學他們出去等待,船夫又小聲跟那老婆子囑咐:“隨便添根蘿卜就行,這些大頭巾也就嘗嘗味道吃不了多少,不要浪費糧食,我到時一樣的幫你要錢。”

  那老婆婆聞言如實照辦,只是一碗青菜粥而已,水滾兩下蘿卜就熟了,葉成學他們也沒耐心多等,沒等大米開花就嚷嚷著要嘗。

  那老婆婆便挑著蘿卜給他們舀了幾碗,葉成學看到這一碗粥來的古怪,沒有幾粒米,更像蘿卜湯,偏偏湯裡面還沉著幾條切碎的甘蔗,而且這粥裡還放了鹽,喝到嘴裡說甜不甜說鹹不鹹,對這些文人來說哪裡能入口,都是淺嘗輒止。

  回頭看那老婆子卻是吃的香,只見她先把蘿卜吃了,又夾起甘蔗咀嚼,將甘蔗嚼的都是渣之後才把米湯喝下。

  百姓開始種植蔬菜之後最開始也不知道要怎麽吃,甚至不相信吃這些個東西就能吃飽,後來是有幾戶人家先斷了糧,餓極了只能拿蘿卜和甘蔗充饑,吃了幾頓發現居然真的能吃飽肚子,農民間才漸漸研究出該怎麽把蘿卜、甘蔗、冬瓜等做成主食吃的。

  蘿卜和冬瓜有纖維可以提供飽腹感,但是熱量很低,這粥的熱量來源主要是甘蔗,把甘蔗切成小塊是為了方便將其中的蔗糖給煮出來,為了補充體力,還要在這粥裡面放一點鹽巴。

  這樣的東西是真不好吃,這種菜粥得等到明年二月份馬鈴薯成熟,用馬鈴薯替代了甘蔗估計口味才能改善。

  雖不好吃,可在災荒年間可以救命。

  葉成學看著那婆婆將他們覺得無法入口而吃剩的幾碗蘿卜糖水全部喝掉,連甘蔗渣也嚼了咽下,忍不住發出感歎:“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啊。”

  這時這家的孩子、兒媳也從田上回來,幾個讀書人又跟那老婆婆的兒子詢問:“這位救荒瓜菜仙人究竟是誰?”

  這家的孩兒回答道:“我聽人說這位大德的仙公是福州府裡頭一位老爺,姓王叫文龍的。”

  剛才幾人還在船上談論王文龍的《葡萄牙國史》,這時突然聽到他的名字全都愣了。

  王文龍自己也沒想到,他想出瓜菜代在民間獲得的名氣居然比寫文章還要來得大,而且已經有許多百姓以訛傳訛,真把他當做救荒仙人本尊。

  好在也只是百姓如此謠傳,王文龍自己從未說過,加上有道場傳單作證王文龍所說瓜菜仙人是潮州人,再有徐學聚保護,王文龍才能把這東西一推乾淨。

  要不然王文龍都怕自己被當做迷信頭目給抓起來。

  與此同時《葡萄牙國史》的下半部也已經在市面上發售,所記述的歷史階段葡萄牙終於到達東南亞和東亞,瞬間引起極大爭議。

  王文龍在書中直白記錄葡萄牙和西班牙爭奪東南亞的過程,還涉及到澳門、日本以及對大明的貿易,說明了這些國家眼中大明是一塊大肥肉,並講明跟大明做買賣的白銀全部是西班牙人從南美洲的銀礦采來。

  他們拿著奴隸采出來的銀礦就能換大明的貨物,簡直一本萬利。

  而且王文龍還透露出日後這些國家對大明肯定還有圖謀。

  這年代人把紅毛人當成蠻夷,突然發現這些國家居然在圖謀煌煌天朝,瞬間覺得臉上掛不住。

  偏偏王文龍寫的又有理有據,甚至羅列出這些國家海上的實力,一艘艘炮船配有圖樣,有理有據,讓大明人士只是通過文字圖畫就能感覺到這些國家日漸強大。
    許多讀書人都感到危機感,海商和做出口貿易的小商人都號召大明要對外進行貿易也去掠奪殖民地。

  而佔據大明輿論主流的地主和官商織戶卻不願意打仗交稅,一時間炒的有來有去。

  幸虧王文龍隻持公正立場,而且全在講述外國之事,所以兩方再怎麽罵都沒有罵到王文龍頭上,反而要拿他的《葡萄牙國史》作為爭吵的論據。

  回到福州,葉成學才感到王文龍的影響力之大,從無知百姓到有見識的文人,口中談論的都是王文龍的名字,葉成學在福清老家待了三天就忍不住派仆人去府城送帖子。

  來拜會王文龍的那天,葉成學以為王文龍這種高士肯定是居住在幽靜雅致之所,卻沒想到轎子直接停在了一處油煙漫天的作坊前面。

  葉成學忍著那松油味穿過店面,王文龍的辦公室就在店鋪後堂。

  被工匠引到一個年輕人面前,葉成學見王文龍抬頭看他,連忙拱手:
  “建陽先生,學生葉成學久聞大名。”

  王文龍這才從工作狀態恢復,忙一下站起來,笑道:
  “文龍在福州也多聽聞先生與令尊的佳名,快請來坐。”

  得知葉向高的兒子突然要見他,王文龍也有些驚訝,不過不敢怠慢,畢竟葉向高未來可是要做首輔的。

  葉成學見王文龍案頭還擺著稿紙,好奇詢問:“先生又在寫書?”

  王文龍把書稿摞成一摞,擺到一旁讓出兩人喝茶的位置,笑道:“寫書掙點稿費。”

  他的原料作坊開起來了,只是名氣還沒打響,王文龍打算自己弄一本書來顯現一下蠟版油印技術的優勢,也算個活廣告。

  葉成學點頭坐下,王文龍恭維他道:“葉家世代造福桑梓,福州百姓多受恩惠。”

  葉向高一家在福州真做了不少好事,過去福清的百姓要負責當地駐軍的軍糧,經常遭受兵痞勒索,幾年前葉向高回鄉守製家鄉父老向其訴苦,於是葉向高一封信寫到了當時的福建巡撫案上,然後又給福建巡撫、福清知縣一一寫信,成功使得當地“倉糧折色”,百姓交銀子不再交糧食,兵痞在交糧食搞的什麽“踢尖”“損耗”也就沒有辦法再弄,讓當地百姓每年省下數千兩石谷子。

  雖然說這年頭的大戶人家是用這一套來收買鄉親,但葉家也算做得不錯,比如對抗兵痞、撤銷鹽哨減輕的都是家鄉窮苦百姓的負擔。

  葉向高沒少拿錢,但是對家鄉也著實肯花錢,在這年頭就算得上優秀士紳了。

  葉學成被誇也挺高興,做鄉紳的,就圖個鄉梓名聲。

  他笑道:“先生謬讚,這次前來是我輩文人在江南組織了一個吳中詩社,先生班班大才,《葡萄牙國史》一出江南風行,真令洛陽紙貴,社中眾人對先生才華仰慕已久,我特應舍友之邀來請先生加入詩社,並去江南交遊。”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